③傳統產業由核心向外圍轉移,產業地方化加劇,城市功能趨於完善,區域橫向水平分工格局初步形成。
④長三角地區各城市間功能聯係強度與密度整體呈現“二產(製造業)高於三產(金融業)、北翼高於南翼”的特征。
(5)對杭州以公共建築為主要內容的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研究表明:現狀杭州城市核心區公共建築在空間分布的功能、形態、強度和結構上呈現出“功能類型單一,區域分布不均;圈層梯度擴散,多心延連發展;開發強度偏低,中心引力較弱;一主兩次多中心,兩縱兩橫網絡狀”的總體特征,正處於多中心城市結構形成發展的關鍵時期。
(6)通過實證歸納和理論演繹,總結提煉了一個有助於製定差異化發展政策、促進多中心城市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分析框架,認為:長三角區域無論是城市內部還是城市之間,隻有持續不斷地完善製度,降低各種交易成本,區域關係才能真正實現“各展其才(發揮每個城市的比較優勢)、各盡其能(每個城市都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化經濟)、通力合作(各城市間形成水平或垂直的互補合作關係)”的發展目標。
三、研究的啟示建議
在上述經驗研究、實證研究與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本課題對長三角未來發展得出以下一些啟示與建議:
(一)經驗研究的啟示與建議
(1)構建“多軸線、多中心、網絡化”的區域空間發展框架。“多軸線”是指城市擴張從單中心圈層式拓展轉向軸線式延伸,多中心體係之間連點成網;“多中心”是指通過聚集與擴散機製,形成多個規模等級、多個功能組合的公共中心體係;“網絡化”是指以多級公共中心為節點、線型公共設施發展帶為紐帶、網絡狀的城市公共中心空間布局結構。
(2)建設“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結合的公共中心職能體係。在核心都市區層麵,形成以水平分工為主的的多中心城市結構形態;在大都市區域層麵,形成“中心綜合+外圍專業化”的垂直分工為主的多中心城市區域結構形態,從而建立起垂直與水平分工相結合的中心網絡及其功能體係。
(3)空間重組適應產業升級,辦公樓開發與服務業聯動發展。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的中後期,要把握好城市空間重組,特別是城市辦公樓布局與產業升級過程的適應,保證城市公共中心與現代服務業的聯動發展,以促進區域城市功能的國際化、高端化進程。
(4)適應城市空間結構重組需求,控製中心等級規模的合理序列。城市中心體係反映了城市各級中心在整個區域中所起的作用和分工,是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的主體框架,要合理安排各級中心的數量,使整個體係得到有機協調的發展。
(5)優化公共中心內部結構,增強城市中心(CBD)的本體活力。城市中心區的活力來源於功能組合的多樣性與動態持續發展能力,多種城市活動的空間集聚才能帶來城市發展的源源活力。長三角城市應根據國際大都市中心區的建設經驗,適時調整優化現有城市中心的內部用地與職能結構,加強輔助功能建設,改善交通係統,確保效率與質量。
(6)改善公共中心發展的區域條件,加強交通等支持體係建設。城市公共中心的空間布局提倡TOD模式和TND模式的結合;以城市公共中心引導城市居住空間與產業布局發展,堅持組團緊湊型的發展;以大運量公共交通作為聯係紐帶,鄰裏為基本發展單元,提高多中心城市的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