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區域空間演化理論與研究述評(1)(1 / 3)

第一節區域空間演化理論研究綜述

迄今為止,關於區域空間演化或城鎮密集地區的研究總體上呈現“量多、麵廣、時間長”的特征。量多——僅在中國期刊網上,可以查到的相關文獻達36790篇之多;麵廣——這些文獻從不同的學科、層麵和視角,探討了區域空間演化的過程特征、機理機製、政策製度等問題;時間長——從100多年前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到1957年戈特曼首次提出Megalopolis概念,再到新近關於“多中心城市區域”的研究,這一問題始終是經濟地理學的研究焦點。研究主要集中於以下三個方麵:

一、關於區域空間演化的過程與特征研究

以地理學界為主,重點探索“是什麼”問題。20世紀50年代以來形成了從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到平衡發展為核心的一係列理論。總起來看,這些關於區域空間演化過程與特征的理論,大致經曆了不平衡發展理論、“中心-外圍”理論、梯度推移理論與“多中心”空間結構理論四個發展階段。

(一)不平衡發展理論

繆爾達爾(K.G.Myrdal)和赫希曼(A.O.Hirschman)分別於1957年和1958年在他們各自的代表作——枟經濟理論與不發達地區枠與枟經濟發展戰略枠中,係統地闡述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理論。首先,赫希曼提出了“發展是一連串不均衡的鎖鏈”的命題,指出“發展確實是按照主導部門帶動其他部門增長,由一個行業引發另一個行業增長的方式進行的”。為論證此觀點,他提出了產業關聯效應概念,即“前向關聯效應”和“後向關聯效應”,用以說明國民經濟中一個產業部門的發展會誘使其他產業部門發展的作用過程。其次,繆爾達爾和赫希曼分別提出了內容基本相同的“回波效應”(Backwash Effects)-“擴散效應”(Spread Effect)和“極化效應”(Polarizedeffect)-“涓滴效應”(TricklingdownEffect)的概念,用於解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繆爾達爾和赫希曼一致認為,在工業化時期,現代主導產業部門可能在少數社會經濟條件優越的區位或增長極率先生長發育,而區域性“增長極”的形成是通過“回波效應”或“極化效應”得以完成的。因而,在工業化初期,地區間的差異不可避免地要擴大,從而出現兩極化境地。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繆爾達爾認為,市場力量的作用通常傾向增加而非減少區域差異,“回波效應總是遠大於擴散效應”。因此,發達地區在此影響下保持加速增長,並表現為一種上升的、循環的正反饋運動;而落後地區則越來越窮,並表現為一種下降的、循環的負反饋運動。在這種“循環和累積的因果鏈”中,如果沒有周密的政府幹預,區域差異會不斷增長。

而赫希曼的看法則比較樂觀,他認為工業化初期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和差異的擴大隻是相對短期的現象,從長期發展來看,尤其是當經濟發展進入高級階段時,地理上的“涓滴效應”將會超過“極化效應”,最終通過發達地區購買周邊地區貨物的增加,或向周邊地區進行投資的增加等途徑帶動落後地區的發展,從而使平衡增長成為必然。為此,赫希曼指出:“在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引起平衡增長可能性的正是過去不平衡增長的經曆。”赫希曼強調不平衡增長,目的還是要實現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的平衡增長,隻不過平衡增長是目的,不平衡增長是手段。由此可見,在“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的雙重作用下,邊緣以內可能形成新的核心區,使不同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日益均衡化;“極化-擴散”原理運用於城市經濟分析,解釋了城市的等級擴散現象,即由中心大城市向外擴散總是以不同等級城市體係的“蛙跳”規律進行。

在增長極理論與不平衡發展理論的基礎上,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點-軸開發”理論。“點”指的是以高創新能力帶動區域發展的各類區域增長極,“軸”指的是連接各增長極的線裝基礎設施,包括各類交通線、動力供應線、水源供應線及其沿線地帶,它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鬆巴特提出的“生長軸”理論。因此,點軸開發理論實際是由增長極與生長軸相結合而成的一種新的區域不平衡所謂“回波效應”或“極化效應”是指某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會引起另一些地區的經濟衰落;所謂“擴散效應”或“涓滴效應”是指某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後,會逐漸形成一個經濟中心,由此促進該地區及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