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理論,它曾為多國區域經濟開發所證明是比較正確的理論,符合生產地域組織變化的客觀規律,從而成為區域開發理論的主流,被眾多的區域經濟學者所認同。
(二)“中心-外圍”理論
由於結構主義的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更多的是從方法論的角度去理解區域經濟發展過程的一般性,因而普遍缺乏有力的實證研究作為支撐。因此,關於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的平衡抑或不平衡的爭論與分歧在所難免。於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經濟學家開始轉向以實證分析來回答上述爭論。
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遜(J.G.Williamson)以羅斯托的增長階段理論為基礎,提出了區域經濟增長的“倒U”型統計模型並提出如下假設:在經濟發展初期,區域間的收入差異會趨於收斂。隨後,阿隆索(W.Alonso)將經濟發展初期的社會不平等歸結為“五種鍾型曲線”,並認為,在經濟發展初期,經濟發展的不平等會具有經濟社會活動的多側麵的特征。弗裏德曼(J.Friedman)等人則依據“核心與邊緣區模型”將區域經濟發展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工業化初期之前低水平均衡狀態;工業化時期的核心區極化增長階段;工業化後期經濟活動向邊緣部分地域擴散階段;區域一體化時期。理查德森(H.W.Richardson)則提出增長極的回波效應和擴散效應的增加影響在時間序列上動態變化的假設,指出:回波效應是時間的二次函數,擴散效應隨時間呈指數分布,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是回波效應與擴散效應的疊加。依此理論,他認為,在增長極發展過程中,回波效應對區域負作用會逐漸增大而產生發展的不平衡,爾後可能隨著區域的綜合協調發展,回波效應的影響強度會不斷減弱,隨著時間的推移,增長極為整個區域所兼容,擴散效應上升,並在某一個時間開始超過回波效應,使區域經濟發展最終走向均衡。這些理論反映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經濟學中新古典主義複興所產生的影響,即“新古典主義複興可以認為是強調不存在兩種類型的經濟理論:一種是發達國家,另一端是發展中國家的,而具有一種以有效資源配置為基礎的主流理論思路”。由於經濟結構主義的區域不平衡發展論常常是以一個國家作為分析單元的,而不像區域經濟學那樣專門從空間角度來進行研究。因此,一些區域經濟學家在接受了結構主義的區域不平衡發展論的基礎上,開始嚐試用更具體的帶有區域性的空間結構來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弗裏德曼、尤曼、帕洛夫等人幾乎同時提出了“核心與邊緣區模型”,使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具有了更為鮮明的區域經濟特色。其中,弗裏德曼的“中心-外圍範式”(the Center‐periphery Paradigm)在綜合許多相關學說的基礎上,描述了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中中心與外圍的空間關係,是二元區域結構學說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之一。根據這一模型,產生在經濟發展早期階段的城市是為服務和管理的目的而出現的,此後由於工業化的發展,人口、資本、技術、創新以及權力都向一個或兩個具有高生產力的城市集中,從而逐漸形成以最大的城市為中心區,小城鎮和鄉村為邊緣區的二元空間結構。這種區域差異在工業化過程中還會隨著資源不斷的從邊緣區向中心區域轉移而擴大。當工業化進行到一定階段而趨於成熟時,上述過程就會向邊緣區擴散,使邊緣區也得以發展從而使得區域差異得以縮小,空間平衡得以擴大,最終將形成完全一體化的空間經濟。這種模式的另一特點,是將區域發展看作是一種創新和現代化在區域聚落體係中自上而下、自中心向外圍擴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心地區是創新性變化的中心,因而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上述理論與其相關的觀點一起被稱為“自上而下”的空間發展理論,它一直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空間規劃理論和實踐的主流思想,也為從區域空間過程的角度研究城市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