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區域空間演化理論與研究述評(1)(3 / 3)

(三)“梯度推移”理論

在區域經濟理論中,梯度被用來表現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以及由高水平地區向低水平地區過渡的空間變化過程。梯度推移理論最早源於美國經濟學家弗農等人提出的工業生命循環論。弗農是跨國企業問題專家,他認為,工業各部門甚至各種工業產品都處在不同的生命循環階段上,在發展中必定經曆創新、發展、成熟、衰老四個階段,並且在不同階段,將由興旺部門轉為停滯部門,最後成為衰退部門。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研究中,稱為“梯度推移”理論。

梯度推移理論認為,每個國家和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一個區域究竟是處在梯度的頂端、中層還是低層,並不是由它的地理位置,而是由它的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創新能力決定的。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其發展能力,則主要取決於產業結構的優劣,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主導產業部門在工業生命循環中所處的階段。如果一個區域的主導產業部門主要是由處在創新階段的興旺部門所組成,則不但說明它今天經濟發展實力雄厚,而且說明它在今後一個時期內仍然可以保持住發展的勢頭,這種地區屬於高梯度地區。如果一個地區的主產業部門都是由那些處在成熟階段後期或衰老階段的衰退部門所組成,則地區經濟必然會呈現出增長緩慢、失業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現象,或已陷入嚴重危機之中,這種地區屬於低梯度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創新活動,包括新產業部門、新產品、新技術、新的生產管理與組織方法等大都發源於高梯度地區,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生命循環階段的變化,按順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根據梯度推移理論,世界上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現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都會隨時間推移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傳遞。威爾伯等人形象地稱之為“工業區位向下滲透”現象;繆爾達爾提出累積因果論後,將梯度推移理論從靜態提升到動態上來。

日本經濟學家赤鬆要提出的“雁行理論”是梯度推移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日本經濟崛起和隨後的亞洲四小龍、東盟以及中國內地經濟的日益壯大,創造了所謂“東亞奇跡”,在這個過程中,地區之間的貿易已成為各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赤鬆要針對日本經濟如何在戰後重振提出了“雁行發展理論”。他認為,當進入到工業化時期,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和技術的落後,不得不把某些產品的市場向發達國家開放;等到這種產品的國內需求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也就為本國生產這種產品準備了基本的市場條件和技術條件,換句話說,這是國內已初步掌握了這種產品的生產技術,由於本國資源和勞動力價格的優勢,該產品的進口也就逐步讓位於本國自己生產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規模經濟的利用以及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上升,最終實現這種產品的出口,達到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的發展實際上經曆了進口、進口替代、出口、重新進口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呈倒“V”型,酷似飛雁故而得名。

(四)“多中心”空間結構理論

隨著生產全球化、貿易國際化與全球信息化的發展,城市密集地區內各種物質要素高度集中,多樣化的活動在現代交通、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極度交織,區域組織與空間形態結構正逐步由分散的中心區域轉向多中心的空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