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ll(2003)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一種新的城市區域現象正在形成之中,即巨型城市區(Mega City Region)。巨型城市區在空間上和職能上都不是單中心的,而是多中心、空間連綿不斷、服務職能邊緣化(如郊區商業中心)、功能相互交織的廣域地區(張京祥等,2008)。“城市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多中心,越來越多的人口和就業崗位集中於最大的一個或者多個中心城市外圍地區,而且較小城鎮之間的交換完全繞過中心城市的信息,變得越來越網絡化”(P.Hall,2003)。多中心空間結構已成為城市密集地區一種新型的生產力布局形式和地域空間組織形態,成為當前世界高水平城市化地區的一種普遍現象,也成為西方經濟地理學界新近研究的一個學術熱點。相關概念與詞彙,如多中心城市區(Pollycentric Urban Region)、多中心巨型城市區(PollycentricMetropolis)、功能性多中心區(Functional Polycentricity)等頻頻出現於國際會議或著名雜誌的文獻中,是國內熟悉的城鎮密集區概念的再發展。如1999年2月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多中心城市區域”會議引起世人廣泛關注;國際著名雜誌Urban Studies和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分別於2001年和2004年出版了“多中心城市區域”專輯,並隨後圍繞這一主題刊登了一係列學術論文。
二、關於區域空間演化的機理與機製研究
這是區域空間結構研究的核心內容,以經濟學界為主,重點探究“為什麼”問題。國內外學者通過建立模型,運用係統論或企業組織理論,從不同的視角和方法對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機理與演變機製進行研究。
(一)模型解釋
主要是通過建立模型,模擬區域經濟空間現象的產生過程,解釋區域經濟空間現象的結構。克魯格曼(P.Krugman,1993)以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假設前提,在壟斷競爭模型的基礎上首先建立了一個兩區域模型,認為區域空間分異的出現是由企業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生產要素移動通過市場傳導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這樣的循環累積過程使區域經濟空間分異一旦發生,就能自我增強而持續下去。阿瑟(W.B.Arther,1988)通過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來介紹資本及勞動的轉移如何通過各地的報酬遞增使一些地方的經濟活動在損害其他地方的基礎上逐漸集聚與增長。馬丁(R.L.Martin,2000)應用有關內生技術進步的模型來解釋地方上的研究與開發如何產生一個空間上的集聚過程。這些模型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區域經濟空間現象產生的動力和機製,並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了區域分異的過程。弗基塔(M.Fujita,2002)通過研究多製造業經濟體係中的運費與規模經濟差異,引入了人口增長變量,構建了基礎模型進行預測分析,認為經濟體係會自動發展為一個變形中心地體係,隨著人口增加會引起新城市在一定時期內在一個長而狹窄的經濟體係產生,並沿著一條軸線逐漸向外擴展,形成“點-軸”型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
同時,克魯格曼還建立了一個動態的多區域模型來解釋當空間結構均衡時,動態的力量確實趨於形成沿地形大概等距離分布的城市體係。他通過對12個區位所組成的圓環係統進行了演化,其結果表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後,開始的12個區位基本“平坦”的製造業的分布自組織地演化成了隻有兩個區位具有製造業的情況。該模型中的集聚力來自於消費者的多樣化偏好和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在該模型中他從生產者的生產函數與消費者的效用函數出發,基於生產者方麵的規模報酬遞增及消費者方麵的對多樣化產品的偏好,通過用傅立葉級數將一個隨機的混亂分解為具有不同頻率的規則空間波動的一個無限級數,再通過波的自組織生長,形成集聚。在這種條件下,即使是沒有了區位的差異,空間係統同樣演化成為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