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者陸玉麒和俞勇軍(1998)通過對區域可達性測算方法的研究,構建了一個關於區域可達性測算的新模型後,利用該模型中參數的改變,在均質平原背景的假設條件下推導出了區域經濟“雙核”結構模式的形成機製。他們認為形成什麼樣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最主要取決區域可達性,而與其他因素無關。譚遂和楊開忠(2004)在自組織理論與新經濟地理學最新成果的研究基礎上,從微觀主體的居民和生產企業出發,建立一個自組織空間經濟學模型並利用它來驗證空間格局演變的部分規律。在模型中,城市與區域空間係統的集聚力量除了區位因素外,主要來自於消費者對消費品多樣化的偏好和生產企業對中間產品的多樣化偏好。模型模擬的結果,隨著運輸成本的降低,包括交通條件的改進和信息化的建設,都會使新型的城市相對於原來具有固定運輸成本的城市更郊區化,並且出現了多中心的空間格局,即在原有城市的周邊出現另外許多新的中心。總結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形成和演變機製模型研究成果,可以說明空間規模收益遞增是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產生和演變的原動力,而人口增長、區域可達性的變化和技術發展都對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係統論方法
主要是通過運用係統論來研究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機理與演變機製。
克魯格曼(P.Krugman,2000)運用複雜性理論來研究區域問題和空間格局,將最初的區域經濟空間分異歸於一種曆史的偶然,初始的優勢因“路徑依賴”——空間規模收益遞增,而被放大,從而產生“鎖定”效應,所以區域經濟空間現象的產生都具有“曆史依賴”性。弗基塔(M.Fujita,2002)認為,一個地域的有利方麵——譬如有一個好的港口,顯然扮演著“催化”的角色:這些有利條件可以使一個新出現的中心更可能位於該地而不是周邊的其他地區。而一旦中心建立起來,它的發展過程將是自我維係的,與它地理區位上的初始優勢關係會越來越小。羅靜和曾菊新(2003)對中國城市體係的分布進行研究後,認為在均質和沒有地理條件差異的地球表層,城市應按一定的自組織方式規則分布。但受地理條件差異和一些具有偶然性的曆史事件的影響,城市體係的區位分布便會出現複雜的變化,並對以後的城市體係區位分布產生路徑依賴效應。鄭國(2002)運用分形理論認為城市體係具有自相似性,是一個分形體,城市體係的規模分形結構作為城市體係的一個重要的組織特征,具有不依賴於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發展規律。城市體係的分形生長能力,根源於自然界生態空間的隨機性、奇異性和複雜性;其動力來自於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區域的相互作用。他利用城市市區非農業人口和市區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城市的規模指標,利用柯爾莫哥諾夫方程對西北地區城市體係人口和經濟兩方麵的分維數進行了測算,分析了西北地區城市體係的演化態勢。朱英明和姚士謀(2000)對城市群空間結構形成機製的研究中同樣也論證了城市體係的分形特征。劉繼生和陳彥光也運用了分形理論,指出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區域經濟能夠自組織地演化出“點-軸”空間結構。阿倫(P.M.Allen,1988)借助耗散結構理論,通過中心地之間的非線性、非對稱的相互作用模擬生成了靜態的克裏斯泰勒的中心地空間結構。
總結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形成和演變機製的係統論研究,可以認為區域經濟空間現象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具有分形特征和自組織特征,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與演變具有複雜的偶然性和曆史依賴性,功能要素之間具有非對稱、非線性的關係,發展過程具有時間不可逆的特點,一旦某種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形成,就會在空間中產生“鎖定效應”,該結構就可以以自組織的方式發展和壯大,地理因素在其中隻起到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