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區域空間演化理論與研究述評(3)(1 / 3)

(三)企業組織視角

主要是通過運用企業組織理論,從微觀角度研究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機理與演變機製。斯科特(A.J.Scott,1992)在微觀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特別是其中的交易與分工學說的基礎上,創立了工業-城市區位論。認為縱向一體化是企業出現的原因,企業的縱向分解及由此產生的聯係網絡是城市體係空間結構出現的原因。維納布爾斯(A.Venables,1964)指出一個地區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和演變,特別是產業集聚區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取決於促進企業集中化生產的集聚力,以及與運輸相關促進企業分散化生產的分散力兩者之間的平衡關係。他認為在生產者大量集中的地區,需求比較大,很容易形成大的市場空間,同時也容易形成原材料和消費產品的供給地,一旦產業集聚區經濟空間結構形成之後,將會有持續發展的趨勢。初期各區位之間的規模經濟差異可能很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同滾雪球一樣,這種差異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最終導致區位之間的對稱性自然消失,形成更為複雜的經濟空間分異現象。羅靜(2005)在研究個體城市空間發展過程的基礎上,認為企業網絡的結構變遷是導致城市空間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主要原因,他通過對企業網絡的實體內容和空間組織形式變遷的實證研究,指出企業網絡內容的變化會改變區域空間組織形式,得出了經濟空間分異現象的一些演化規律。朱英明(2000)對城市群空間結構形成機製的研究過程中認為企業縱向聯合、空間分散的生產組織方式最終會促進“點-軸”型城市體係空間結構發生變化,形成網絡性城市體係空間結構。蘇雪串(2006)在研究產業集群和城市群的發展關係中指出產業轉移和企業分工導致的企業集聚和擴散會促進產業集聚區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而產業集聚區經濟空間結構的進一步發展是城市群經濟空間結構形成的基本動力。李小建(1993,2002)在對產業集群研究過程中指出企業聯係,尤其是產業內企業間的聯係,對企業集聚起著重要作用,而產業集聚和企業聯係網絡的形成是城市群空間結構形成的微觀機製。

總結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形成和演變的微觀機製研究,可以認為隨著企業聯係和分工方式的發展,推進了產業集聚區經濟空間結構的形成,並進一步產生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企業網絡體係,從而出現網絡型城市體係空間結構。企業集中化生產促進區域產業集聚是區域空間分異的微觀動力,同時企業聯係方式的發展是網絡型城市體係經濟空間結構形成和發展的微觀機製。

三、關於區域空間演化的政策與製度研究

以管理學和城市規劃學界為主,重點探討“該如何”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冷戰體係的解體和日益加深的經濟全球化影響,西方國家在區域治理上形成了一股“新區域主義”(New Regionalism)的思潮,在政府治理變革中興起了一場再造公共部門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運動,對隨後的西方區域治理模式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新區域主義”主張多元的、呈網絡化的治理層次,強調靈活、彈性的區域協作組織模式與機製(Danson,M.Halkier &; Gameron,2000)。而“新公共管理”實際上是關於行政管理集權與分權改革的折中方案,即政府運用企業經驗和方法對公共服務進行管理,在政府和市場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區,通過企業管理方式的介入,提高政府的運行效率(奧斯本、蓋布勒,1996)。在理論發展的同時,“多中心管治和區域政策”也因此成為西方區域治理結構實踐的一個新熱點,如枟歐洲空間發展戰略(ESDP)枠的區域多中心策略,提出通過大城市走廊計劃或網絡城市計劃促進區域從“核心-邊緣”結構向多中心網絡結構均衡發展;Lambregts(2003)的“多中心城市地區和跨國緯度的空間規劃”,以及Zonneveld(2004)的“西北歐巨型走廊”,都是有關“區域多中心管治和策略”的代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