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提高升遷的修養——職業素養決定你的職場形象(3)(3 / 3)

一個陋習太多的人,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何任務。去銀行辦事時總是丟三落四,人家會拒付他的票據,因為缺少齊全的手續;與人約會時總是延誤,會讓人大失所望。一些人從來不會認真地整理自己的文件和書信,所有的文稿和信件散亂地堆放在書桌上,辦事時他就會缺乏條理,不講究秩序,考慮也不周全,結果是連自己最基本的立場、原則和態度都會喪失,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心。

壞脾氣會讓你久居人下

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聰明的人,自以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處處炫耀自己,喜歡跟別人抬杠,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麼,他總要加以反駁,表示出他就是比別人強。每每當我們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而當我們說“否”時,他又說“是”。這種人“事事想占先”,到最後卻難逃處處碰壁的厄運。

其實,我們在現實中就是真的很聰明,也不應該以聰明自居。無論在處事的態度上,還是在與別人說話的態度上,都要謙虛謹慎。如果我們在跟別人接觸時不給對方留一點麵子,似乎要把對方逼得無路可走才心滿意足,那你與這個人的關係就會成為敵人而不是朋友。

所以,聰明的人一定不要為了達到心理上的滿足而不顧別人的感受。

好好想一想,你是滿足了,但人家會不會滿足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當美國第31屆總統富蘭克林還是個毛頭小子時,有一天,父親的一位老朋友把他叫到一邊,尖刻地訓斥他說:“富蘭克林,你簡直不可救藥!你到處指出別人的錯誤,自以為比所有人都高明,誰受得了你?你的朋友已經討厭你了。他們對我說,如果你不在場,他們就會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已經沒有人打算再告訴你些什麼事情,因為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的知識。其實,你的舊知識又有多少呢?我看非常有限!”

這是富蘭克林人生中經受的最慘痛的一次教訓,但他由此卻發現了自己正麵臨著待人處世失敗的命運。後來,富蘭克林便改掉了傲慢和武斷的缺點。他在自傳中說:“我立下一條規矩,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準自己用過分肯定的文字或語言表達意見。我決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或‘我想像’。當有人向我陳述一件我所不以為然的事情時,我決不立即駁斥他,或者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目前來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見了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都變得融洽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而且衝突也大大減少了。我最初這麼做時,確實感到很困難,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也許,50年來,沒有人再聽到我講過太武斷的話。這種習性,使我所提交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同胞的重視。盡管我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其實,富蘭克林在這裏並沒有提出什麼新的觀念——這隻不過顯示了他人格成熟的重要標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炫耀自己的聰明。當然,有時你在自吹自擂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賣弄自己,但實際上你卻是這樣做的。別人會意識到你是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蠢人。這種不良習慣使你自絕於朋友和同事,沒有人願意給你提意見或建議,更不敢向你提一點忠告。

要改變自以為是的壞毛病,有效的方法就是養成為人謙卑的處世姿態。所以,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讚同,起碼要表示可以考慮,但不可馬上反駁。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應注意,太多的執拗會把有趣的談話變得枯燥乏味。最有“分寸”的做法就是表現得謙虛些,尊重別人的想法,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一個固執的人,而應讓人們覺得你是一個可以交談的人。

職場中,同事們常聊天,人家根本就沒有準備請你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你若要自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對方也決不會樂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隨時展現像要教訓別人的神氣。如果別人真的犯了錯誤,而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你也不要急於求成,不妨後退一步,把時間延長一些,隔幾天再談,否則大家固執己見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傷害了彼此之間的感情。離開良好的人緣,勢必會阻礙你晉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