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希望在你們身上(7)(1 / 2)

一般人的生活,幾乎普遍有一個現象,就是倥傯。用習慣的說法就是匆匆忙忙。五四運動以後,我在濟南讀到了俞平伯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引用了他夫人的話:“從今以後,我們要仔仔細細過日子了。”言外之意就是嫌眼前日子過得不夠仔細,也許就是日子過得太匆匆的意思。怎樣才叫仔仔細細呢?俞先生夫婦都沒有解釋,至今還是個謎。我現在不揣冒昧,加以解釋。所謂仔仔細細就是: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溫柔,少一些莽撞。總之,多一些人性,少一些獸性,如此而已。

至於如何回憶生活,首先必須指出:這是古今中外一個常見的現象。一個人,不管活得多長多短,一生中總難免有什麼難以忘懷的事情。這倒不一定都是喜慶的事情,比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之類。這固然使人終身難忘。反過來,像夜走麥城這樣的事,如果關羽能夠活下來,他也不會忘記的。

總之,我認為,回想一些俱往矣類的事情,總會有點好處。回想喜慶的事情,能使人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向前進的勇氣。回憶倒黴的事情,能使人引以為鑒,不致再蹈覆轍。

現在,我在這裏,必須談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問題:死亡問題。我已經活了九十五年。無論如何也必須承認這是高齡。但是,在另一方麵,它離死亡也不會太遠了。

一談到死亡,沒有人不厭惡的。我雖然還不知道,死亡究竟是什麼樣子,我也並不喜歡它。

寫到這裏,我想加上一段非無意義的問話。對於壽命的態度,東西方是頗不相同的。中國人重壽,自古已然。漢瓦當文延年益壽,可見漢代的情況。人名李龜年之類,也表示了長壽的願望。從長壽再進一步,就是長生不老。李義山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靈藥當即不死之藥。這也是一些人,包括幾個所謂英主在內,所追求的境界。漢武帝就是一個狂熱的長生不老的追求者。精明如唐太宗者,竟也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而服食玉石散之類的礦物,結果是中毒而死。

上述情況,在西方是找不到的。沒有哪一個西方的皇帝或國王會追求長生不老。他們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不屑一顧。

我雖然是中國人,長期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但是,在壽與長生不老的問題上,我卻傾向西方的看法。中國民間傳說中有不少長生不老的故事,這些東西侵入正規文學中,帶來了不少的逸趣,但始終成不了正果。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人並不看重這些東西。

中國人是講求實際的民族。人一生中,實際的東西是不少的,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東西就是死亡。人們都厭惡它,但是卻無能為力。

上文中我已經涉及死亡問題,現在再談一談。一個九十五歲的老人,若不想到死亡,那才是天下之怪事。我認為,重要的事情,不是想到死亡,而是怎樣理解死亡。世界上,包括人類在內,林林總總,生物無慮上千上萬。生物的關鍵就在於生,死亡是生的對立麵,是生的大敵。既然是大敵,為什麼不鏟除之而後快呢?鏟除不了的。有生必有死,是人類進化的規律,是一切生物的規律,是誰也違背不了的。

對像死亡這樣的誰也違背不了的災難,最有用的辦法是先承認它,不去同它對著幹,然後整理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多年以來就有一個座右銘:“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這是陶淵明的一首詩。“該死就去死,不必多嘀咕。”多麼幹脆利落!我目前的思想感情也還沒有超過這個階段。江文通《恨賦》最後一句話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我相信,在我上麵說的那些話的指引下,我一不飲恨,二不吞聲。我隻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