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日後,兵卒向曾國藩報告此人挾千金逃走,請發兵追捕。曾國藩默然良久,說:“停下,不要追。”兵卒退下,曾國藩雙手持須,說:“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身邊的人聽到這句話,想笑又不敢笑。過了幾天,曾國藩舊話重提,幕僚問為什麼不發兵追捕。曾國藩的回答高人一籌:“現今發、撚交熾,此人隻以騙錢計,若逼之過急,恐入敵營,為害實大。區區之金,與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此事在令人“噴飯”之餘,亦足見曾國藩的遠見與胸襟。
清代有個叫錢大聽的人說得好:“誹謗自己而不真實的應付之一笑,不用辯解。誹謗確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養進步是不能製止的。”器量闊宏,使我們檢點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種魅力,一種人格的魅力,那不僅是對自己缺點的正視,而且也是對自身力量的自信。
立世大智慧
相交以誠,大度寬容,不僅使曾國藩自身增加了人格的魅力,博取人們對他的支持和真誠相助,給周圍的人產生了好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也使曾國藩少樹了許多仇敵。
擇人而事,不可草草
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曾國藩
跟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這在曾國藩看來是個不容忽略的原則問題,也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說,那些對人時信時疑、時明時暗的人決不能跟從。因為因疑而棄,因暗而忌是時常發生的事,一旦那樣,後果可能就不堪設想了。因此他提出“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並提出要選擇這樣的人一同跟他幹事:一是意誌堅卓,不為浮言所動,即“不隨眾為疑信”;二是品性宏大,能打開局麵,即“初基不必大,然氣勢充暢”,用今天的話說,是有發展潛力。
他對其小弟曾國葆的安排突出了“擇人而事,不可草草”的原則。曾國藩中進士後,對幾位弟弟是個莫大的鞭策,曾國葆也不甘示弱,每日用功學習。1847年曾國葆已滿十九歲,但尚未取得功名,心中不免有點消極怠慢之情。對此,長兄曾國藩又給他指出,“此萬萬不可”。他在以當時許多名人中舉、中進士年紀較大的事例加以開導之後,鼓勵其“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計算遠近而徒長籲、短歎也”。在長兄的細心教誨之下,通過自己的努力,曾國葆於次年8月參加府試,考取第九名,成為諸生身份。但從此後,曾國葆厭棄科舉,不肯繼續入學深造。居家鄉一邊自學經史、練書法、作詩文,一邊侍奉老人,照料家務。
1853年,曾國藩訓練湘軍於湘潭、衡陽時,曾國葆極力推薦楊嶽斌、彭玉鱗之才,可以用為水師統領之職。第二年,曾國葆率湘軍一部初戰於嶽陽,兵敗,“自引咎,言諸將無罪”。隨後,曾國藩統率湘軍水陸各營出境援戰湖北、江西等地,曾國葆則離開軍營返回家鄉。在一些經商朋友的鼓動之下,他開始做起了小本生意,往來於衡陽、湘鄉、湘潭、長沙等地。對此,長兄曾國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1858年8月28日的家書中指出:“季弟生意頗好,然此後不宜再做,不宜多做,仍以看書為上。”在曾國藩看來,做生意容易把人的心術變壞,還是半耕牛讀靠得住。即使讀書不去應考,也可以使人養成良好品行,變化人的氣質。是年11月中旬,曾國華戰死於三河鎮後,曾國藩又在家書中反複叮囑曾國葆:“明年出外,尚須再三籌維。若運氣不來,徒然慪氣。幫人則委曲從人,尚未必果能相合;獨立則勞心苦力,尚未必果能自立。”如果真正能夠做到委曲求全、吃苦耐勞,“則家庭亦未始不可處也”,希望他能放棄經商致富的打算。
曾國葆經過仔細考慮,決定棄商從軍,為兄曾國華報仇。曾國藩得知這一消息後,又在家書中叮囑:“季弟決計出外,不知果向何處?”並明確告訴他,如果要出山,就須選擇好人:“今日辦事之人,唯胡潤之(胡林翼)、左季高(左宗棠)可與共事。此外,皆若明若昧,時信時疑,非季弟所能俯仰遷就也。”希望他能做到“擇人而事,不可草草”。隨後,通過與兩位在外從軍的兄弟的商議,曾國葆於1859年春間,自湘赴鄂投奔到湖北巡撫胡林翼麾下,由胡遣令率千人自黃州轉戰潛山、太湖。後又入曾國荃大營,率所部攻安慶,設計招降太平軍將領程學啟。
對“擇人而事,不可草萆”體會最深的莫過於曾國藩的高門弟子李鴻章了。他曾經說過:以前跟了那麼多的人做事,做得好上司就忌妒,做得不好就會有罪。總之,是無所適從。而且,跟這些人也學不到什麼真本事,更談不到建功立業了。自從跟隨老師曾國藩後,好像一切都有了方向,所以,才有後來的發展。他晚年回憶說:自己當年第一次離開老師的幕府,胡林翼反複開導我,認為天下人可以扶助成就大事的沒有幾個人,而老師曾國藩是首選。於是,重新回到了老師身邊。現在想來,多虧胡林翼的教誨呀。
立世大智慧
跟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這在曾國藩看來是個不容忽略的原則問題,也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做事必須躬親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