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燾告訴曾氏兄弟,自唐鑒推舉曾國藩之後,皇帝又征詢了內閣學士肅順,及老恭親王的意見。二人都竭力保舉,說曾是林則徐、陶澍之類的報國忠臣,如今洪、楊造反,非得這樣的人物出山不可。
曾國藩在朝中與恭親王、肅順都有接觸,認為二人各有優長,都是皇族中的拔尖人物。現在,有恭親王、肅順在朝中支持,不怕地方的事辦不好。曾國藩怕消息不準,郭嵩燾遂取出好友周壽昌的親筆信,周是長沙人,翰林出身,當時為侍講學士,是京官中聞名的百事通、“包打聽”,他的消息既快又準,絕對無誤。
郭嵩燾又為他分析:“長毛”絕不能成功,其致命之處是崇拜天帝,迷信《新約》,而以中國數千年的儒教為敵,所到之處毀學宮、砸孔廟、殺儒士,文人學士無一不切齒恨之。連鄉村愚民、走卒販夫也不容其毀關廟、焚廟宇。我輩出以衛道爭民心,正可以應天命、順人心、滅洪、楊,而振國威,正可一層鴻圖,乃天賜大好時機,不可錯過。這樣,郭嵩燾就消除了曾國藩在出不出山的當口所顧慮猶豫的問題。郭嵩燾又向曾國藩介紹湖南巡撫張亮基的殷切相盼,及張的愛惜賢才、與人為善及左宗棠的大才可用等情況。
郭嵩燾的一席話,打消了曾國藩的重重疑慮,決定應命出山。但又怕在守製時出山,被人譏笑。郭嵩燾說,現在國家正在用人之計,皇帝下令讓回籍的官員就地舉辦團練,已有多人在居喪時期出山辦團練。如若認為尚有不便,可由郭嵩燾出麵請曾父出來催促,可上應皇命,下應父命,名正言順。
曾麟書此時正是湘鄉縣的掛名團總,當郭嵩燾陳說讓曾國藩應命出山之後,立即表示讚同,麵諭兒子移孝作忠,為朝廷效力。
第二天,太平軍攻陷湖北省城。鹹豐又急旨催促曾國藩等人組織團練,奔往前線,抵抗太平軍。曾國藩安排了家中之事,四個弟弟都要隨哥哥離家參戰,曾國藩隻答應帶曾國荷一人離家,叮囑曾國荃、曾國華先在家守孝,等待時機。於是,再祭母靈,求母親諒他難盡孝道,“墨絰出山”,盡忠國家。
立世大智慧
曾國藩喜歡廣交朋友,他立德、立功、立言三個不朽,都是在朋友的砥礪和影響下取得的。因此,他深知選擇朋友的重要性,無論什麼時候,都十分注意交朋友,特別是那些德才兼備之友。
善結人緣事事圓
回思善化館中,同車出入;萬順店內,徒步過從,疏野之性,肮髒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數人,亦未敢為此不近情之稱許。
——曾國藩
人是社會中的人,越是走向高位,人際關係也越複雜。通常說人是最複雜的動物,實際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難處理。曾國藩一路衝殺,從鄉野之民走向二品大員,在中央十餘個部門任職,在地方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要職,由此,可以推想,人際關係是他走向仕途最初的交際網絡以及各項原則。
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春節,是曾國藩在京城度過的第一個傳統節日。大年初一,他起得很早,作為翰林院的一員,他要參加黎明時在太和殿舉行的朝賀大典。隆重的儀式舉行完畢後,曾國藩回到家中,拜見父親後,即去各處拜年。此後接連四天,曾國藩每天都是馬不停蹄,先走完內城,隨後走東城、西城。
他拜年的順序是先拜老師,這些老師是曾國藩學習的榜樣,而且,也是朝中的大官員,他們多在內城居住,因此,曾國藩初一當天,即從棉花六條胡同的寓所,拜見了他十分敬重的老師們。這是曾國藩關係網中的第一個層麵。
初二這一天,曾國藩前往各處拜訪湖廣同鄉。當時,湖南已是獨立的省份,但明朝時還歸湖廣省管轄,因此,曾國藩拜訪的同行不僅包括了寓居京師的湖南籍官員,而且,包括了湖北省籍人。這則是曾國藩交際圈中的第二個層麵。
第三個層麵是所謂“同年”,即同學,按《曾國藩日記》載,這又包括甲午鄉試同年,及戊戌會試同年兩部分人。甲午年是道光十四年(1834),這一年曾國藩高中舉人。戊戌是道光十八年(1838),這一年曾國藩正式躋身士林,成為曾門的第一個進士。這也是曾國藩走向社會的關係基礎。
對於師長輩的,曾國藩在交往中貫穿一個“敬”字,比如對他的老師吳文鎔,逢年過節,自然拜謝有加,吳升任江西巡撫赴任時,曾國藩早早起來,一直送到彰儀門外。
祁雋藻,號春浦,當時頗得皇帝寵信,也屬師長輩,曾國藩自然少不了與之往來。他知道祁喜愛字畫,於是,親自到琉璃廠買了最好的宣紙,給祁寫了一寸大的大字二百六十個,恭恭敬敬送上,讓祁高興不已。
對於鄉輩同僚,他在交往中貫穿一個“謹”字,即保持一定距離,不可過分親近,但必須盡職盡責。比如他主持湖廣會館事務,每逢節令時日,他都想得很周到。
對於同年,他在交往中貫穿一個“親”字。曾國藩說,同學情誼在所有親情之外是最相親誼的。這種感情不源於天然,但又勝過天然。因此,他主張對同年要有求必應,盡己力而為之。
如果說上述交待的是曾國藩在京師最初的人際關係和他的交際原則,那麼,他與穆彰阿的關係,便是成功的實例。
其實,任何一個成功者,其發展都有軌跡可尋。尤其是關鍵時刻,必有人相助,才能破格升遷。曾國藩的“發跡”當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也不排除他倚人而立這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