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女子心中孤墳一塚,埋葬摯愛守半生
孫多慈離開南京幾個月後,報上刊登了一則啟事,徐悲鴻與蔣碧薇離婚了。看到啟事的孫多慈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委屈,大哭起來。倘若幾個月前看到這則啟事,或許結局就不會這樣了。
麵對慟哭的女兒,孫傳瑗隻是靜靜地看著女兒哭完,待到她心情平靜之後,才對她說,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再讓女兒與那人有半點瓜葛。孫傳瑗不能讓女兒回去,徐悲鴻離婚一事看似是對孫多慈的一個交代,但卻讓孫傳瑗再次看到了徐悲鴻的優柔寡斷與多情無義。
孫多慈為了自己深愛的父親,也為了自己已經逝去的青春,看到啟事之後並沒有回到徐悲鴻的身邊,而是通過媒妁之言,嫁給了已經四十多歲且喪妻的許紹棣。這個媒人就是王映霞。
孫多慈嫁給了許紹棣後,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是平靜總會被打破,就像是靜靜河水中突然擊入一塊小石子,一切又亂了起來。
時隔不到一年,孫多慈在報紙上看到了徐悲鴻結婚的消息,徐悲鴻還是沒能耐得住寂寞,果然是個多情的畫家,這一次嫁給徐悲鴻的是廖靜文。看著湘妹子廖靜文的照片,模樣秀麗,此時已經是許夫人的孫多慈,麵帶淡淡的微笑卻落下了淚,眼淚染濕了報紙上的字跡。
當年美好的愛情,那些醉斷人腸的情話都成了過眼雲煙,到頭來不過是各自天涯、各自尋伴。孫多慈合上了報紙,拿起了畫筆。河水中泛起的漣漪就是這樣,慢慢就會平靜下來。
孫多慈嫁給許紹棣當了三個孩子的後媽,這樣的日子似乎並不好過。不過,孫多慈生性文靜,在家裏也不多說,所以深得許紹棣和孩子們的喜歡,日子過得平淡卻也幸福。
許紹棣也是個風采飛揚的男人,他非常欣賞孫多慈的才華,所以對她既寵愛又敬慕。許紹棣在官場裏如魚得水,他不僅為孫多慈提供了衣食無憂的生活,而且還為孫多慈的父親謀得一官職,讓孫傳瑗餘生無憂。
不管旁人眼中的許紹棣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對孫多慈父女真是付了真心,一生都沒有辜負了孫多慈的選擇。許紹棣曾因追求王映霞而被冠上了好色的帽子,但是在娶了孫多慈之後,他再也沒有傳出花邊新聞了。
但是對許紹棣,孫多慈並沒有過多的愛意,她所有的愛都給了徐悲鴻,現在她已經疲倦了。當她同意嫁給許紹棣,想的就是要平平淡淡地生活,不再要那些月光下的甜言,不再要細雨中的點點碎吻。許紹棣的出現,像是命運的安排,兩個人沒有大風大浪的故事,也沒有紛紛擾擾的爭執。麵對不是很討嫌且有些文人風度的許紹棣,孫多慈以平常心對待,在她心裏已經徹底放下了對愛情的神往,為藝術獻出了所有的時間。
因為許紹棣為官,所以經濟條件上非常不錯,這就讓孫多慈既不用為錢發愁,還有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她不僅走遍了中國,還搭上海航圓了自己的出國夢。孫多慈遊曆了意大利龐貝古城、法國巴黎等藝術之都,參觀了流落異國他鄉、陳列於國外博物館的中國敦煌壁畫,受其熏陶,慢慢地她的畫風也變了。
早期孫多慈的作畫手法同徐悲鴻如出一轍,用筆堅實厚重,造型準確而傳神,可是到了後期她的作品產生了明顯的變化。雖然畫風改了,但心卻沒有改變,依舊時時牽掛徐悲鴻。雖然各自天涯,雖然徐悲鴻已經續弦,但在孫多慈的心裏,徐悲鴻一直都在那裏。
多年以後,曾經糾纏的三個人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孫多慈在許紹棣的支持下,走過千山踏過萬水,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畫卷之上。她的畫風漸漸有了自己的特色。
孫多慈在平淡如水的日子裏,偶爾會回憶起“大慈大悲”之間會意至深的愛情,也會想到曾經處處刁難自己的蔣碧薇。在孫多慈的心裏,蔣碧薇是一個愛恨到極致的女子,所以孫多慈從沒有想過,當自己再次遇到蔣碧薇的時候,這個曾將她恨之入骨的女子會主動跟她打招呼,而且不帶有任何憤怒,平靜得如久未相見的老友一般。
那一天,孫多慈在中山堂看畫展,已經移居台灣的孫多慈再也聽不到徐悲鴻的消息了,她也不再刻意地去打探他的消息。
孫多慈將徐悲鴻放在了心裏,慢慢地也就習慣了,聽不聽得到,見不見得到,對於她而言已經沒有意義了,畢竟如今的自己和徐悲鴻,當真是相見不如懷念。
蔣碧薇看著當年的女孩,心中全無怨恨,但還是有些芥蒂,所以見麵之後,她沒有一句寒暄。看著曾經攪亂自己婚姻的女子,她隻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徐悲鴻去世了。聽到這句話的孫多慈,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從中山堂走回家中的,腦子裏一片空白,眼前的景物也都變得茫然不清。
孫多慈還是忘不掉徐悲鴻,即便幾十年已過,這幾十年的時間裏,她故意將那份愛葬在了心間。曾經是“心有一座墳,葬著未亡人”,如今那個人卻真的葬在了黃土之下,那種由心升起的悲慟是沒人能理解的。這段感情終於隨著徐悲鴻的離去,被深深地葬在流年中。
徐悲鴻去世了,蔣碧薇沒有為他戴孝,但是孫多慈卻為他戴了三年的孝。徐悲鴻帶給她的浪漫已經隨風而去,曾經說過的情話也已經不見了蹤影,徐悲鴻留給她的是那一幅幅誤了她人生的畫。
徐悲鴻用手下的筆畫出了美麗的孫多慈,用這一幅幅畫將她的心拴得牢牢的,但是又不能給她一個美好的結局。可孫多慈終究還是忘不掉,忘不掉他不遺餘力地幫助自己,鼓勵自己,愛自己。
孫多慈與徐悲鴻之間彌漫著藝術的氣息,本來唯美的師生戀,卻因為蔣碧薇而變成了一場中國式的婚外戀。
最初,孫多慈見到徐悲鴻是對大師的崇拜之情,但是在逐漸交往的過程中,三十五歲的徐悲鴻,表現出的憐惜和關愛之情,將身世坎坷、性情敏感的孫多慈感動了。
她像是尋到了可以依靠的樹,找到了可以追逐的向日葵,她隨著他的腳步挪著自己的步伐,單純的女孩子慢慢陷入了一份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愛之中。當那輕輕的一吻落在被雨水打得冰冷的臉頰上時,當如水清澈的眼眸中,從濃濃的憂鬱中透出了些迷茫時,愛情就發生了。
再後來,孫多慈像是一隻小貓,聽話而乖巧,沒有蔣碧薇的妖嬈與風華,也沒有蔣碧薇咄咄逼人的氣勢。這樣的她讓徐悲鴻深深地迷戀著,她成了徐悲鴻筆下一幅幅生動的畫。
徐悲鴻的妻子蔣碧薇冷眼看著徐悲鴻為孫多慈燃燒著自己的愛,這個妖嬈美麗的女人,在歇斯底裏的暴怒之後,滿含著委屈和怨恨反擊。她可以不愛徐悲鴻,卻不允許孫多慈奪去了徐悲鴻的愛。就這樣,蔣碧薇介入了甜蜜唯美的師生戀,將戀情拉回到現實之中,變成了讓人唾棄的婚外情。
在孫多慈的心裏,徐悲鴻是一個忘不掉的人,雖然從未“攜子之手與子偕老”共結連理,但他卻是她一生最重要的男人。
高君曼:風雨後一株凋零的薔薇
楔子
有句話叫作“詩酒趁年華”,說的就是要在青春鼎盛時揮霍光陰,一醉求歡,雖然很多人能夠做到這點,卻不能承受這樣揮霍人生帶來的落魄。紅塵本就如夢,情愛無對無錯,一簾春夢醒來,或是感到涼意,或是感到寒冷徹骨。
高君曼總是在不經意間回憶起過去的種種,當時的自己怎麼會入了魔障?明明知道他是不能觸碰的男子,卻偏偏與他曖昧回旋,最終丟失了自己。倘若能夠相伴終老也就罷了,可他卻走了,一定是走到了很遠的地方,要不然怎麼聽不到他一聲問候,收不到他一封家書?
當年隻是厭倦了五彩斑斕的愛情,隻看準了他,希望自己能夠有個妥當的歸宿,希望能夠做一場攜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夢。怎料如今竟落到了這般田地?是宿命,是因果報複,還是姐姐的詛咒靈驗了?
他不再戀著自己也罷,可怎麼忍心將自己的孩子也棄之不顧?淚滑過臉頰,隻覺心裏涼透了。深曉人世,相濡以沫,都不過是曾經。
初春的南方不像北方那樣,雖然風裏少了刺骨的寒,卻也刮得讓人睜不開眼睛。想念是痛苦的,當眼淚沒有理由流下來的時候,這種痛就成了說不出的怨恨,隻是此時,能怨誰,還不是因為自己當時年輕不懂事?
在眾人的指責聲中,她帶著自以為是的愛情跟他離開了家鄉,她成了家裏的恥辱。她以為這愛是偉大的,想來不過是情欲纏身罷了。倘若沒有那次相遇,如今的自己會是怎樣?他雖然給了她刻骨銘心的愛情,卻沒給她一段完整的婚姻,這個男人隻留給她回憶和現實中的悔恨。
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一生清白,雖然她從始至終隻跟了他一人,可她卻不是清白的。跳不出萬丈紅塵,又不肯對世俗低頭,最後隻能是惹了一身傷痕,落了一地閑言碎語。在俗世之中,不能故作姿態,因為無論多麼高超的演技,都會被濁浪衝刷得露出本質。
她不知道這樣的痛楚能與誰說,或許她說出來也是被人嘲諷奚落,於是隻能默默地妥協。這便是高君曼的人生。想想她也是個聰慧的女子,怎麼就不能淡然地麵對世間塵俗?為了那不被世人接受的男女之情毀了自己的一生,值得嗎?
這段時間她總是問自己後不後悔、值不值得,她發現這是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想到轟轟烈烈的愛情便不後悔,看到如今落魄淒涼的自己便覺得不值得。人生沒有如果,但是倘若有如果,她還會做這樣的選擇嗎?
如果讓她回到看到陳獨秀的第一眼時,她還會這樣肆意揮霍自己的情感嗎?還是依舊甘心將自己的幸福鎖在這段不倫之戀中嗎?
她多想,再聽他喚自己一聲“小眾”,不輕不重。
星火可以燎原,當愛火熄滅,卻是一片狼藉淒涼,她臉上的笑淡去,眉目間的絕望褪去,她要繼續活著,為了曾經燎原的愛情,為了這幾個無辜的孩子。
巾幗不輸須眉,一麵暗生孽緣
山水間,楊柳依依,擺渡口,煙花紛飛,多情之地自然生出多情之人。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使命來到世間,無論多麼平凡渺小,無論多麼微不足道,總有那麼一個角落,能夠讓她展示風采。
很多人能夠在亂世中尋求簡單的安穩與幸福,但是也有些人在世俗紛擾中,迷失了自己。用華麗的姿態來展示自己的人生時,卻不知自己的人生已如煙花,隻有片刻的斑斕。高君曼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倘若她不那麼迷信愛情,或許會有一個好的結局,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倘若之類的話,所以她像煙花一樣,散了,留下一場落寞。
當時,在安慶較有名氣的除了書香門第的陳家,便是武將世家的高家。高登科雖然有了個登科之名,卻無登科之實。他是朝廷的武將,地位顯赫,權勢皆有,富貴榮華,唯一讓他不如意的就是他沒有兒子。
那時都講究子承父業,沒有兒子相當於絕了族戶。高登科的第一位夫人,沒有為他誕下一男半女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第二位夫人詹氏入門之後,隻為高家生了一女,也離開了人世。喪了兩房夫人的高登科,再次續弦,續的是阜陽亓家的女兒。
高登科看著美麗的小妻子,心中充滿了希望,他盼望的是第三位夫人能為自己生下一個兒子。怎奈第三位夫人也同前一位一樣,僅僅生了一個女兒。當喜婆報喜時,高登科並不覺得這是什麼喜事,千金對他而言似乎可有可無,他隻想要一個男孩,怎麼這麼難!
高登科心情鬱悶,獨自一人走出了高家。高家的仆人看了,心知老爺是因為三夫人生的是女兒而氣惱。是啊,十年的時間,亓氏最終還是給高家生了個女兒,盼望兒子竟成了他高登科一生的夙願。如今他已非壯年,難道命中注定膝下無子?他從晌午溜達到了晚上,他覺得那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就算是女孩也應該去看一眼。
高登科踏進了亓氏的臥房,看到了小小的女兒,倘若不看或許還怏怏不快、歎氣不已,但是這一看,卻讓他心情大好。他看著繈褓中的小女兒,不同於當年的大女兒,小女兒有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白嫩嫩的肌膚襯著紅潤的小嘴,十分惹人喜愛。
頓時,高登科心中的不快一掃而光,他感到從來沒有過的喜悅,雖說這又是一個女兒,但是這樣美麗水靈的女兒,著實讓他喜愛。他抱著柔嫩的女兒,想著日後她定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將門閨秀。
高登科給小女兒取名高君曼,大抵是有著高家君子慢來的意思,或許是為了慰藉心中無子的遺憾,高君曼的小名兒就是小眾。
文雅的名字,優美動聽,小小的娃娃,天生聰穎。高登科因年幼家境貧窮,又慘遭後母虐待,所以從來沒進過學堂,讀過私塾。當年因為大女兒高曉嵐是女子,所以也從未想過讓她讀書,一直秉承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讓高曉嵐過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生活。
高登科也覺得目不識丁似乎不太好,但是已經十餘歲的高曉嵐處處表現出封建少女的迂腐,她就是好在家中做女紅,對書本筆墨毫無興趣。再看水靈靈的小女兒,高登科心想,一定要好好培養小女兒,讓她讀書。
隨著時間的流逝,繈褓中的小女娃慢慢出落成漂亮的姑娘。隨著年齡的增長,高君曼的美麗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在安慶,說起高家的二小姐,人人都忍不住讚歎一番,誰也想不到武將出身的高登科會有這樣一位溫婉如水、模樣嬌美卻又性情活潑的女兒。
高登科看著小女兒一天天長大,如池塘裏嬌嫩的荷蓮一樣透著足足的水靈,喜不自勝。高君曼聰明伶俐,喜愛唱歌,一張小嘴甜得很,而且小小年紀也不怕生,每次出門或是家裏來了客人,她都親切地打招呼問好。當時安慶縣的人,從街上的布衣商販到府裏當差的,無人不喜愛她。
高登科每天辦完公事回到府中,總是和小女兒在一起,或許小女兒實在太招他的喜愛了,所以這個看起來有些古板的武將也會裝貓學狗的,隻為逗笑高君曼。看著小女兒的笑顏,高登科覺得自己很是幸福。
但此時的高曉嵐完全感覺不到幸福。她小時候處處被父親忽視,雖然她也是中規中矩,卻得不到父親的喜歡。當年親生母親走得早,雖然嫁進來的亓氏並非一個壞心腸的後母,但高曉嵐始終覺得自己很不幸福。
她看到古怪機靈的妹妹像是一朵白蓮盛開在家中,所有人都圍著她團團轉,心裏是說不出的難過。高曉嵐不是個什麼都打碎了往肚子裏咽的女子,所以一遇到不痛快便表露出來,這樣的性情的確不討好。在高家,傭人們大都喜歡討喜的高君曼,而對於性情陰晴不定的大小姐高曉嵐都避之唯恐不及。
誰都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本來已經很惱火了,再看到別人不屑一顧的表情,憤怒突然就會爆發,然後被殃及的人恨不得她馬上消失。看到別人對自己避之唯恐不及,高曉嵐更加暴躁。
高曉嵐看著父親偏愛高君曼,心有不平,卻無能為力,隻是遷怒於身邊的傭人。這樣的性情久了,便形成了習慣,遇到不開心的事兒,動不動就叱喝哭鬧。這樣的性格造就了她悲劇的一生。
高登科不讓高君曼纏足,性格上任其自由發展,唯獨在讀書方麵對她要求非常嚴格。他對高君曼寄以了深厚的希望。因為高登科無子,所以他將高君曼一半當女兒寵著,一半當兒子養著,希望在自己的精心培養下,雖是女子的高君曼也能夠一展將門風采。
在高君曼七八歲的時候,高登科請了安慶有名的私塾先生到家中教學。高君曼不負眾望,非常聰慧,學習很認真。《百家姓》、《三字經》之類的啟蒙讀物,老師教上一兩遍,她便能夠背誦得滾瓜爛熟。高君曼遇到問題時,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往往問得私塾先生也不知如何回答。
看到女兒如此聰穎,又這般認真,高登科心中十分欣慰。他希望高君曼能夠成為一個才女,希望高家也能出個文人。
童言無忌,高君曼有些問題的確讓私塾先生犯了難。有一次高君曼看著老師,認真地問道,為什麼男子也要留辮子?當真是不好看的。老師聽聞高君曼的話,臉色頓時煞白,連連擺手,告訴高君曼問出這樣的話屬大逆不道,萬萬不能再問不能再說,待到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
高君曼看老師一臉嚴肅,而且還帶著些驚恐的樣子,便心領神會,沒有再繼續追問下去,但是心裏卻在想將來絕對不找一個留有長長辮子的夫君。
別看高君曼年紀小,卻已經能夠寫短篇的文章了,看著紙上的字跡清秀工整,高登科便心生歡喜。雖然目不識丁的高登科並不認識這一個個秀氣的小字,但是他知道高君曼小小年紀便能寫出文章,將來定是有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