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曼的文章不僅討自己父親的喜歡,就連老師也對她的文章連連稱讚。漸漸地,高君曼不再滿足於隻研究四書五經之類迂腐陳舊的學問,而是偷偷地翻看一些小說與故事冊。她活潑開朗的性
格、與人交往時的親切,與高曉嵐有著天壤之別。這個時候高曉嵐的婚事已經定了下來,男方是安慶另一戶權貴、書香門第的陳家孩子。高登科感到非常滿意。
時間過得很快,七八歲的小女孩兒,很快就長成了十七八歲的少女。這時候的高君曼身材高挑,模樣清秀,而且眉目間有些英氣,雙眸一如從前般的水靈,倒真是像入了夏的荷花,帶著清純,卷著縷嫵媚,惹人喜愛。
高登科看在眼裏,喜在心頭。為了讓高君曼更有出息,高登科不顧亓氏反對,將高君曼送到了北京女子師範學校讀書。高君曼得知自己能夠到北京城去讀書,欣喜不已。這一年,高君曼踏上了北上的列車。
此時的北京城風起雲湧,很多人在洪流之中迷失了方向,也有很多人在亂世之中淹沒了自己。壯美的城市被硝煙嗆過後更悲壯,曆史讓這座城市顯得更厚重。高君曼走在北京城的街道上,看著柳條隨風起舞,體味到的不是風花雪月的柔情,而是一種亂世求生的堅韌。
北京女子師範學校的女學生們大都家境良好。她們受到了先進的教育,不再為封建思想所束縛,她們不纏足不講女兒經,是這個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高君曼在學校裏知道了很多人,在這個沒落的年代,總有一些出類拔萃的人立於天地之間,為太平盛世做著最大的努力,比如陳獨秀。
此時的陳獨秀已經成了高家的女婿,與高曉嵐結成夫婦。雖然陳獨秀看不上高曉嵐,更看不慣她的封建思想,但還是與她有了夫妻之實。婚後,長子延年、次子喬年相繼出世,這時候,陳獨秀卻拋下了妻兒到杭州求學。
在求學的時候陳獨秀開始了他的革命事業。因為反清言論,陳獨秀遭到清政府的追捕,隻能逃回安慶,與一些誌同道合的青年組織了青年勵誌社,並且建立了私人藏書樓,積極發表救國演說,在安慶引起了廣泛的影響。
陳家老爺子做過清朝的官員,自然容不得兒子這般胡鬧。他隻道是社會風氣不好,兒子又宅心仁厚、善良純德,所以才會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不想在家中與父親溝通的陳獨秀,竟然選擇了長期住在高家。
但他與高曉嵐的關係卻是越來越不好。高曉嵐本就不是個性情好的人,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女子不識字不要緊,有封建思想也沒關係,但是性格不好,就讓人難以接受了。一遇到不開心的事或不痛快,高曉嵐便大吵大鬧,說出的話在陳獨秀看來都是封建的,是不能擺在台麵上的。
陳獨秀對高曉嵐歇斯底裏的處事方法采取的是冷暴力。不論高曉嵐怎麼說、怎麼哭、怎麼鬧,陳獨秀就是一言不發,偶爾看高曉嵐兩眼,目光中盡是不屑與冷漠。
暫不說高曉嵐是不是愛著陳獨秀,但是肯為陳獨秀生兒育女的高曉嵐每次看到陳獨秀的眼神時,心中是怎樣的冰冷啊?在高登科
看來,文質彬彬的女婿大抵是沒有錯的,隻是自家的女兒不僅不識字,而且脾性還不好,所以平時也不願意多管他們的事情。
陳獨秀不得已留在安慶,整日在房中看書寫字。看到丈夫這樣辛勤本應高興的高曉嵐,此時卻笑不出來,她知道這是因為陳獨秀想要避開自己。高曉嵐與陳獨秀沒有一句共同語言,在陳獨秀心裏她自始至終都像是一個外人。人越是委屈便越是憤怒,越是憤怒就越會翻舊賬,結果一翻舊賬就更加委屈了。惡性循環之下,陳獨秀不願與高曉嵐同桌吃飯,更不願意與她同床共枕。
這時候,如花似玉的高君曼突然出現了,說不好是不是因為緣分。倘若陳獨秀與高曉嵐的關係並非這般惡劣,可能就沒有機會讓高君曼踏入陳獨秀與高曉嵐的婚姻。不過,高君曼的態度也在其中起著很大的作用,麵對陳獨秀,她熱情、主動且執著,最終,她獲得了想象中的愛情。
那一天風和日麗,高君曼的心情很好。陳獨秀也難得地感到幾分愜意。他將自己關在書房裏讀書,一個人,一杯茶,一頁書,避開了高曉嵐的無理難纏,避開了外麵的紛擾。
這時候外麵傳來高曉嵐的說話聲。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就連聽到她的聲音都會徒生厭煩。有人說男人厭倦自己的妻子時,妻子的哭笑在他眼裏都是一樣的,所以高曉嵐的聲音像是外麵的銅鑼鼓一樣,讓陳獨秀非常煩躁。
高曉嵐不論對誰語氣都不好,讓人有種說不出的不痛快。這時,高曉嵐看著已經出落成翩翩少女的高君曼,打量著她的裝扮,心裏有種說不出的酸楚,臉上也露出了厭惡的表情。對這個自小就讓她嫉妒的妹妹,如今她也沒有多少親近的感覺。
但是陳獨秀不一樣,他何止是聽說過高家的二小姐,自從進入高家,自己的嶽父大人嘴邊時時掛著高君曼。聽著別人對高君曼的誇讚,陳獨秀也有些好奇,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子?讓這麼多人都說她好。而且,高曉嵐對高君曼的敵意,也讓陳獨秀認準了,高君曼絕非與這個高家大小姐一樣。想著想著,陳獨秀便坐不住了,推開書房的門走了出來。
看到丈夫終於走了出來,高曉嵐不禁喜笑顏開。她趕緊走上前,卻見陳獨秀並不理會她,而是將目光直接落到了門口的高君曼身上。高挑的身材,姣好的容貌,明眸皓齒,一頭烏黑的短發,一身白色布衫、黑色齊膝裙的學生裝,看上去大方、文雅,俊秀中還帶著青春的氣息。
陳獨秀見到這樣的高君曼自然心中大喜。這時候高君曼一展笑顏,突然說起陳獨秀在《安徽俗話報》發表的作品。見這樣貌美清純的女子竟還如此關注自己,陳獨秀的心裏不由得暖了幾分,嘴上雖然連連謙虛,但是眼神中卻有了幾分得意。
十九歲的高君曼讓陳獨秀感到一股春風襲來,他看著小姨妹滔滔不絕地評論著自己的作品,心中洋溢著欣喜與說不出的感情。思想活躍新穎的高君曼果然跟迂腐陳舊的高曉嵐不一樣,這樣的高君曼入侵了陳獨秀的心。作為北京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高君曼見多識廣,言語灑脫而文雅,一時間,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意,第一次見麵便聊到了夜幕降臨,從書房一直聊到了飯桌上。
看著女兒能與陳家的舉人侃侃而談,高登科的心中十分驕傲,他言裏言外都在誇獎女兒。在嶽父的誇獎中,陳獨秀更是對高君曼有了幾分濃濃的心思。這頓飯陳獨秀和高君曼吃得很開心,但高曉嵐卻有些吃不下,看著眼前的高君曼,心裏的憤恨像是潮漲時的海水。
待到晚飯過後,高君曼還在和陳獨秀聊天,兩個人似乎有著說不完的話。陳獨秀覺得高君曼才是自己的紅顏知己,是自己筆下的新女性形象。高君曼對陳獨秀的名字早已熟悉,她崇拜陳獨秀獨特的見解和文章細膩的筆觸,接觸之後,陳獨秀言談舉止間的儒雅瀟灑也讓她著了迷。總之,二人是兩廂情願。
天色已晚,高曉嵐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憤怒,她冷漠地下了逐客令,高君曼並不畏懼她,隨即調皮地從陳獨秀的書桌上拿了幾本書,帶著些戲謔的語氣讓陳獨秀早早歇息,說過幾日她肯定會將書還回來。看到調皮的高君曼,陳獨秀的眼中有了幾分柔情和寵溺,這一夜,他即便是早早歇息,怕是也睡不著。
高君曼就像一隻美麗的孔雀在陳獨秀的心裏開了屏,美麗得讓陳獨秀難以忘懷。此時抱著借來的書,高君曼也睡不著,悸動的情絲慢慢流淌。
再後來,高君曼借各種理由,時常與陳獨秀單獨見麵。兩個人在一起談論著共同喜歡的話題,交流著思想。一開始隻是探討學問,但是慢慢地兩個人談話的地點,從大廳到了書房,從書房到了花園,再到傍晚時分的古塔腳下。男女之情慢慢升溫,最後終於迸出愛的火花,在你情我願之中,有了浪漫攜手的心。
之後的獨處話題不再是圍繞著文章了,而是圍繞著愛情。躁動的情感在二人之間徘徊,於是有了手牽著手不舍放開的眷戀,有了久久不能喘息的長吻,也有了不該有的肌膚之親。
高君曼不是不清楚陳獨秀是自己的姐夫,即便高曉嵐並非自己的同胞姐妹,卻也是高家的大小姐,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姐姐。但是麵對愛情,高君曼還是選擇了背叛親人。陳獨秀的一笑一顰、一舉一動,都在高君曼的心中燃起濃濃的火焰,她像飛蛾撲火般執著地奔向陳獨秀的懷抱。
婚姻之外的愛情,因為有了家庭的羈絆,所以顯得更加淒美壯麗,讓人不顧一切地投身於其中。此時的高君曼已經陷入了愛河之中,她認定眼中的陳獨秀是她可以寄托一生的男子。
愛如潮水湮沒心扉,一心與君共結連理
秋天退去,迎來了冬天,安慶的冬天並沒有刺骨的寒風,但也沒有洋洋灑灑的雪。因為陳獨秀,高君曼不再去讀書,而是日夜與陳獨秀廝守。
女人很容易做愛情的奴隸,低眉順眼地為愛停留,為了愛情,駐足在一個角落。看似美麗的愛情,會像雨滴一樣靜靜地落到心中,滋潤了心田。高君曼此時就被眼前的愛情迷惑了,看著白淨清秀的陳獨秀,以身相許的心思更加重了。
麵對明媚的十九歲少女,有著自己所渴望的新女性的形象,高挑的身姿,秀麗的容貌,再加上對他不加掩飾的崇拜,陳獨秀也沉浸在了這份愛中。有人說男追女隔堵牆,女追男隔層紗,高君曼頻頻示好,陳獨秀亦不是柳下惠式坐懷不亂的男子,自然照單全收。
愛情來的時候,往往讓人失去了理智,什麼倫理道德統統拋到了腦後。何況,高君曼覺得自己不過是高曉嵐同父異母的妹妹,又不是同胞姐妹,所以那份罪惡感自然少了幾分。陳獨秀更是不在乎,他出國留過學,崇尚的就是自由戀愛,本來他就厭惡這樁媒妁之言的婚姻,更何況高曉嵐是個既無趣,又總喜歡大吵大鬧毫無素質可言的封建女人。
當兩個人的愛情如火燎原時,雙方長輩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可是,此時的陳獨秀與高君曼已經是如膠似漆,似乎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將兩人分開。大字不識且粗俗的高曉嵐不知道是什麼讓兩個讀書人不顧禮教約束地走在了一起,因為高曉嵐不知道愛情是什麼,所以她永遠也不會明白。
雙方家長萬般阻攔二人的戀情,畢竟陳家是書香門第,自然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陳獨秀麵對養父的斥責,一直窮辭理辯,甚至埋怨養父給他安排的媒妁婚姻。陳家這邊硝煙密布,高家那邊也好不到哪裏去。高君曼被父親高登科軟禁起來,不僅不讓她離開閨房半步,而且讓人嚴加看守。高登科雖然生女兒的氣,但是在他看來如果沒有陳獨秀的引誘,清純機靈的高君曼絕對不會做出這樣的悖理之事。高登科最後悔的就是選錯了女婿,引狼入室,看到一臉倔強非陳獨秀不嫁的高君曼,高登科又是生氣又是心疼。
看到父親這副模樣,高曉嵐在心裏冷笑。在她看來,這段不倫之戀也有高君曼的不是,倘若高君曼不整日黏在陳獨秀身邊,恐怕也不會有這樣的局麵。高曉嵐向來不是打碎了牙往肚子裏咽的女人,所以她一邊指責高君曼,一邊謾罵陳獨秀,最後竟將錯全都推到了高君曼的母親亓氏身上。
看到自己的女兒做出了這樣悖天理亂人倫的事,亓氏選擇站在高曉嵐一邊,雖然她也不喜歡這個高大小姐的脾氣,但她知道高曉嵐是個無辜的受害者。亓氏忍氣吞聲地忍受著高曉嵐的冷嘲熱諷,但高君曼卻忍不了。有時候她會和高曉嵐對罵,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況且高君曼本來就沒有理。
看著女兒們整日互相謾罵,高登科心裏也不是滋味,他開始張羅著為高君曼招婿。聽說高家在京城讀過書的二小姐要嫁人,很多大戶人家紛紛請了媒婆來高家說媒。高登科心裏很高興,但是看到每次高君曼出來見媒婆時那副冷冰冰的模樣,便很是生氣。
高君曼的心完完全全地拴在了陳獨秀身上,雖然兩個人都被家裏人盯得緊,但卻誤不了飛鴻傳信,更是誤不了月掛樹梢時的偷偷相見。高君曼的小動作逃不過高登科的眼睛,看到自己的掌上明珠不聽勸告,仍舊知錯不改,高登科氣得病倒了。
一方麵高登科不停地繼續為高君曼擇婿,另一方麵高登科動起了家法,采取了打壓措施。但是性格執拗的高君曼哪裏會依順父親,她滿心裝著陳獨秀。高君曼的態度讓高登科很傷心,於是便遷怒於高君曼的母親,埋怨亓氏不能給高家添丁生子,生出的女兒竟是如此不讓人省心。
高君曼並不在乎自己母親的處境,她隻是一心想離開高家與陳獨秀在一起。時間就在紛紛擾擾中流過,高君曼已經過了花樣年華,二十出頭的女子在當時算是大齡女青年了,此時來高家說媒的人也越來越少了,高登科麵對一心想嫁給陳獨秀的高君曼也感到了無力。
高君曼還是一如從前,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一意孤行。幾年來,阻隔兩人的力量,使得他們之間的愛情越發的悲壯,陳獨秀與高君曼將彼此比作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悲情人物。
一旦愛情染上了悲劇的藝術色彩,就更加難以斷開。如果說二十出頭的高君曼是初遇愛情的懵懂少女,情可有原,那麼已經過而立之年的陳獨秀卻讓人難以理解,對於養父的不敬都隱隱地體現了出來。隻不過,此時沉溺在愛情中的高君曼看不到,她看到的都是陳獨秀為了和自己共結連理,反抗封建主義教條,打破封建主義枷鎖而付出的努力。
兩家的長輩似乎也疲憊了,無論他們怎麼打壓、怎麼阻攔,卻都是徒勞,陳獨秀和高君曼還是會偷偷地見麵,品嚐著來之不易的感情。越是有人阻擋的愛情,就越加顯得珍貴。
但兩個人總不能就這樣偷偷摸摸一輩子,陳獨秀決定跟養父攤牌,進行最後一次的辯論。病臥榻上的養父陳昔凡看著陳獨秀,搖搖頭還是說著那些在陳獨秀聽來迂腐封建的勸告,陳獨秀不等陳昔凡說完,便辯駁說自己不過是為了衝破封建婚姻的牢籠,況且與高君曼乃是兩廂情願,真心相愛,為何旁人要百般阻攔。
陳昔凡知道自己是說不過陳獨秀的,就冷哼一聲沉默著轉過身去,不再理會他。陳獨秀見養父不再說話,也就知趣地離開了養父的臥房。雖然沒有談攏,卻堅定了他的想法,那就是必須離開這個讓自己壓抑的家,離開滿是風言風語的安慶。此時,安慶陳家公子與高家二小姐的愛情已經成了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被困在高家的高君曼終於惹怒了高登科。看著女兒執迷不悟的樣子,高登科對她是徹底地失望了。一門心思想著與陳獨秀雙飛雙宿的高君曼,看著父親失望的神情,心中猶如刀割,但是想到自己與陳獨秀的愛情,她就會忽略那份傷心,用冷漠的表情和倔強的眼神抵抗父親的管製。
高登科或許也跟高君曼有過談判,麵對自己從小捧在手心裏的女兒,高登科看不到她兒時乖巧的模樣,也看不到她水汪汪的大眼睛中崇拜自己的神情。高君曼就是要衝破家族的歧視,衝破封建禮教對愛情的束縛,成全自己自由而美麗的愛情。
不知高登科聽到高君曼的話是怎樣想的,是不是像陳獨秀的養父一樣,後悔送女兒去讀書?顯然,高君曼把傳統的倫理觀念忘得一幹二淨。高君曼忘記了,她可以擁有驚世駭俗的愛情,但是她不能用自己的愛情踐踏關心愛她的人的心。
沒有祝福的愛情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不幸。隻是此時,高君曼沉溺在愛中,不曾靜下心來想想愛情與親情之間孰輕孰重?當雙方長輩徹底失望的時候,兩個人便有了片刻的喘息。相約之後,是訴不完的情,說不完的思念,在卿卿我我的濃情蜜語之後,陳獨秀提出要與高君曼私奔。高君曼看著陳獨秀堅定的眼神,也使勁地點了點頭。
鬧了幾年也沒有結果的高曉嵐也疲憊了,她知道自己怎麼鬧也無法挽回自己的婚姻,日漸消瘦的她坐在窗前望月。看著月牙兒,心中升起了悲傷之情,這時候的她已經身懷六甲,高曉嵐不知是悲是喜,她靜靜地撫摸著自己鼓起的肚子,眼淚輕輕地落了下來。
此時,她不知腹中胎兒的父親已經與自己的妹妹踏上了私奔的路。兩個人在淺淺的月光下,離開了令人壓抑的安慶。兩人攜手,帶著些雀躍和激動,相視而笑,濃情間洋溢著勝利的喜悅。高君曼的堅持與執著終於換來了自己所期盼的愛情。
路上,陳獨秀告訴高君曼,他們會去江南水鄉杭州,高君曼笑著點點頭。其實,高君曼覺得去哪裏都無所謂,隻要能夠與陳獨秀在一起,自己就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