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美夢一場終需醒,愛恨一場已成空(1 / 3)

第七章 美夢一場終需醒,愛恨一場已成空

戰爭還在蔓延,可是不管外麵怎麼打都打不倒藍妮這個堅強的女子,但家裏的戰爭卻讓藍妮苦不堪言。

當時陳淑英為了婆母安全,將盧慕貞及家人送到了澳門暫避兵燹,自己帶著兩個女兒來到重慶投靠孫科。

久未相見的一家人終於團圓了,此時的藍妮似乎成了多餘的人,孫科到她居住的園廬的次數越來越少,藍妮雖有不滿卻也不能說什麼。看到孫科與陳淑英及子女兒團圓,想到冷清孤獨的自己幾年未見女兒了,心中不免悲戚。

這時陳淑英對藍妮也有了看法,一開始陳淑英隻當藍妮與嚴靄娟一樣,不過是照料一下孫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把這個雲南女子放在眼裏。然而,當藍妮到了重慶之後,不僅得到宋慶齡的讚賞,而且參加各種活動,做了很多拋頭露麵的事,以至於很多新聞記者在報道的時候,直接稱呼藍妮為孫夫人。這樣一來,陳淑英就受不了,可以說這次陳淑英攜兒帶著女兒來重慶團聚,就是為了正麵打擊藍妮。

陳淑英雖然不怎麼拋頭露麵,但卻是孫科的原配夫人,似乎並不需要過多的語言,這讓藍妮感到非常不舒服,因為陳淑英,她一下子就成了擺不上台麵的妾室。正在這時,藍妮的父親精神病再次發作;她的女兒也因為身體孱弱,經常發高燒;剛畢業的弟弟在經濟蕭條的大上海找不到工作;年邁的母親無力維持全家人的生活,隻能依靠變賣家當維持生計。

李家也敗落了,一事無成的李定國根本沒辦法養活三個孩子,這個時候藍妮陷入了苦苦的掙紮之中。她知道自己回去,就代表主動放棄了與陳淑英的對抗,但是不回去,自己一家老小便無法度日生活。孫科看似舍不得藍妮離開,其實心裏卻盼著藍妮離開,因為陳淑英和藍妮的關係並不融洽,他夾在中間很是難過。

看透了孫科的藍妮決定成全自己深愛的男人,她淚別了重慶,淚別了曾經一起戰鬥過的朋友,踏上了回上海的遙遙路途。藍妮這一走似乎就把孫科的好運也帶走了,因為孫科被視為親蘇、親共,所以在國民黨五屆十中全會上,孫科被擠出了中常委班子。

藍妮幾經輾轉回到了上海,看到已經揭不開鍋的家,看到根本無法自理的父親和自己的孩子,看到滿臉愁容的弟弟和更加蒼老的母親,藍妮的眼淚沒有落下來,而是咽到了肚子裏。她再一次撐起這個家。此時不僅這一家子,還有李家那整日無所事事的李定國和三個正在上學的孩子。

為了維持生計,藍妮通過層層關係,終於找到了一份在建築工地當包工頭的工作。很多人想不到,曾經出入舞會的交際公主藍妮,此時正在漫天飛舞的塵土中監工。看她那張美麗的臉上盡顯世間滄桑時,才發現這是個能屈能伸的女子,既能夠享受榮華富貴,又能低微求生,堅強卻又柔韌。

在上海的藍妮為了家人不停地奔波,或許藍妮骨子裏就是個生意人,她的聰穎與務實再一次讓她獲得了成功。她在上海灘的黃金地段建造了著名的玫瑰別墅,至於藍妮如何賺來那麼多的錢買地造別墅,還要從她的祖父說起。當時藍和光對藍世勳已經沒有半點期望了,他既然決定回雲南老家,自然把能賣的都賣了,唯獨留下地窖裏的一筐普洱茶。

正是這一筐普洱茶幫了藍妮大忙,當時藍妮無意間得知普洱茶的價格被炒得很高,通過唐季珊的宣傳,藍妮將自己祖父留下的一筐普洱茶賣出了個好價錢,不僅買了地而且蓋成了別墅。

七層的小樓蓋成之後,除了自家居住之外,藍妮把其餘的房間都租了出去,一時間藍妮成了上海最富有的女人。藍妮是個眼界非常開闊的女子,她用賺來的錢投資了新的項目,就這樣,她的生意在上海灘越滾越大。幾年之後,藍妮成了上海灘令人矚目的女強人。這是她在離開重慶時沒有料想到的,或許這曾是她離開李家時的願望,隻是推遲了這麼多年才實現。

放下了對孫科的愛,放下了擾亂她思緒的姻緣名分,麵對著淒苦無依的家人,藍妮將自己的實力發揮到了極致。其實她如何不想念遠在重慶的孫科,如何不記恨他的無情與虛偽?但是現實的冷酷讓她沒有閑工夫去想這些事情,當溫飽都成問題的時候,她唯一想到的就是賺錢養家,贍養自己年邁的父母,撫養自己孱弱的女兒。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大肆侵略中華大地。這個時候很多人都離開了這裏,藍妮也幫前夫李定國與孩子撤離了上海。其實,藍妮也曾想直奔澳門,去服侍盧慕貞,但是當她決定離開的時候,汪偽政權已經接管了上海租界。

汪精衛的夫人聽說藍妮在上海,派人動員藍妮參加偽政權的婦女組織,但是一向活躍在社交界的藍妮此時卻顯得十分懈怠。為了躲避汪偽政權的糾纏,她不僅不問政事,而且談話總把“錢”放在首位,一來二去,汪偽政權便放棄了在政治上與她合作,轉而在商業範疇和藍妮達成了協議。最後,就連汪精衛夫人的弟弟也跟著藍妮幹起了走私柴油的生意。

然而就是這筆生意,最終造成了藍妮與孫科之間一道不可逾越的溝壑。日本被打敗之後,孫科再次活躍起來,戰後他竭力鼓吹憲政和多黨製,一度深得人心。

孫科與李宗仁的大選也成了國民關注的焦點,孫科不論是從家世上,還是從自己的作為上,都要高出李宗仁一檔,所以似乎這場大選的結果已經一目了然,花落誰家看似已經水落石出。蔣介石還承諾孫科,待他成功繼任後,會為他報銷參加大選的費用。

不過,世事難料,不知道是誰爆料,很多報刊登出“抗戰勝利後,中央信托局在上海沒收了一批德國進口的顏料,作為敵偽財產處理。但是,孫科卻在此時致電國民大會的秘書洪蘭友,說這批染料為‘鄙眷’藍妮所有,要求發還..”一事,這件事無異於直接給孫科潑墨,更讓孫科氣憤的是,滿大街小巷的人都在用“鄙眷”開玩笑。

孫科以兩百餘票之差輸給了李宗仁。大選失敗後的孫科沒有從蔣介石那裏得到競選費用,一時之間怒不可遏,他將所有的錯都算到了藍妮身上。落選之事,直接導致藍妮與孫科的關係破裂。藍妮脾氣執拗。她麵對不肯自己反省的孫科,態度也很是強硬。就這樣,共同生活了十三年的藍妮和孫科從此勞燕分飛,並且永無來往。

藍妮與孫科勞燕分飛,看似是落選之事引起的,實際是因為他們無憑無據的婚姻中,有著太多的矛盾。孫科不能給藍妮一個名分,這是藍妮心中過不去的坎兒,看著藍妮在商界叱吒風雲,這也是孫科心中過不去的坎兒。或許,在兩個人的心中,過不去的坎兒太多了,多得能夠壘起了一堵牆,所以藍妮和孫科注定在彼此的牆外獨自生活。

關於藍妮的一生,簡簡單單的萬字難以詳述,其中很多波折驚瀾都不能一一道出,隻能引用當年張愛玲說過的話:“我們是用筆寫作,藍妮是用自己的經曆在寫作,藍妮的人生經曆本身就是一部出色的長篇小說。”

何蕙珍:異鄉一束獨自傷情的石竹

楔子

雨後讓草地多了幾分綠意盎然,讓塵霾的心多了幾絲陽光。她是何家的明珠,是自小長在檀香山的瓷娃娃,隻是不知這樣一位美人,為何在雨過天晴後帶著濃濃的憂愁?

隻見她手中信箋隨風瑟瑟抖動,少女眼中是濃鬱得化不開的愁。一張紙,滿滿的字,字字句句都在講述著那段忘不掉卻也圓不了的情事。

她站在院子裏的樹旁,安靜地望著天,似乎隻有這樣看著天,心才能寧靜,才能將思念淡化。隻是她又如何不知,那人本就在她的心尖上,稍不留意便入了心海,蔚藍的天怎麼能夠淡化對他的思念?一行淚靜靜滑過她的臉頰,她起身時,信箋隨風落在了地上,她望著地上的信箋心中不忍,信手撿起。

她輕輕讀著上麵一行行的字,甜蜜入心,淚水卻潸然落下。多年已過,總覺那是一個無法訴說的故事,似是一杯清澈純淨的水,卻在無意間染了些塵俗。她記得在遙遠的北京城裏,有著她不喜歡

的北風,刺骨的風打在她的臉上,陣陣的疼痛。再大的繁華也逃不過時間的消磨,煙花落,一切就這麼安靜

下來。唯有一字一句訴真情,隻想留一頁墨香思念,留一份愛存心

中,孰知今生今世是否有緣再相遇。墨筆清秀,似是女子筆跡,有些字暈了色,想來是在謄寫時落了淚,逐行讀下,並非女子的筆觸,盡顯男子的情意,字裏行間是對一段美好愛情的回憶,有著些淡淡的甜蜜,透著些濃濃的無奈:

人天去住兩無期,啼

年芳每自疑。多少壯懷償未了,又添遺恨到蛾眉。頗愧年來負盛名,天涯到處有逢迎。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相知總讓卿。目如流電口如河,睥睨時流振法螺。不論才華論膽略,須眉隊裏已無多。青山紅粉講筵新,言語科中第一人。座繞萬花聽說法,胡兒錯認是鄉親。眼中直欲無男子,意氣居然我丈夫。二萬萬人齊下拜,女權先到火奴奴。眼中既已無男子,獨有青睞到小生。如此深恩安可負,當筵我幾欲卿卿。卿尚粗解中行頡,我慚不識左行.。奇情豔福天難妒,紅袖添香對譯書。

·199·

惺惺合意惜惺惺,豈必圓時始有情。最是多歡複多惱,初相見即話來生。甘隸西征領右軍,幾憑青鳥致殷勤。舌人不惜為毛遂,半為宗邦半為君。我非太上忘情者,天賜奇緣忍能謝。思量無福消此緣,片言乞與卿憐借。後顧茫茫虎穴身,忍將多難累紅裙。君看十萬頭顱價,遍地

欲噬人。匈奴未滅敢言家,百裏行猶九十賒。怕有旁人說長短:風雲氣盡愛春華。一夫一妻世界會,我與瀏陽實創之。尊重公權割私愛,須將身作後人師。含情慷慨謝蟬娟,江上芙蓉各自憐。別有法門彌缺陷,杜陵兄妹亦因緣。憐餘結習銷難盡,絮影禪心不自由。昨夜夢中禮天女,散花來去著心頭。卻服權奇女丈夫,道心.粹與人殊。波瀾起落無痕跡,似此奇情古所無。華服盈盈拜阿兄,相從談道複談兵。尊前恐累風雲氣,更譜軍歌作尾聲。萬一維新事可望,相將攜手返故鄉。欲懸一席酬知己,領袖中原女學堂。昨夜閨中遠寄詩,殷勤勸進問佳期。綠章為報通明使,那有閑情似舊時。珍重千金不字身,完全自主到釵裙。他年世界女權史,應識支那大有人。匆匆羽檄引歸船,臨別更慳一握緣。今生知否能重見,一撫遺塵一惘然。曩譯佳人奇遇成,每生遊想涉空冥。從今不羨柴東海,枉被多情惹薄情。鸞飄鳳泊總無家,慚愧西風兩鬢華。萬裏海槎一知己,應無遺恨到天涯。猛憶中原事可哀,蒼黃天地入蒿萊。何心更作喁喁語,起趁雞聲舞一回。 (梁啟超《紀事二十四首》)

少女情懷如春桃,傾慕男子成知己

何蕙珍坐在院子裏安靜地看書,沏上一壺好茶,伴著茶香慢慢翻著書,此時何蕙珍的臉上顯出淡淡的倦意,於是便合上書,思緒也蔓延。最近她的父親很忙,忙得把生意都忘在腦後,她知道父親忙的事情跟保皇黨有些關係。

父親是堅定的保皇派,所以何蕙珍經常會從父親那裏聽到關於康有為和梁啟超的事,看到父親臉上流露出的敬佩和讚賞,何蕙珍也對年紀輕輕的梁啟超有了敬仰之情。

在父親的推薦下,她看了一些梁啟超的文章,在一篇篇氣勢磅礴的文章中,何蕙珍似乎看到了年輕有為的青年,帶著自己執著的理想,奮勇向前的模樣。雖然從未相見,卻芳心早許。

這個時節的檀香山天氣很好,適合踏青,適合安靜地坐在秋千上暢想。當很多女孩子都在草地上講著心裏的秘密,嬉笑搖擺時,何蕙珍卻捧著書,遠遠地坐在一旁。

她自小就是個讓父親放心的好女孩,在學校這個東方瓷娃娃是旁人眼中優秀的學生,她的心思似乎全在書本上。正值豆蔻年華的何蕙珍,已經是一個小學教員了。看似世俗的情愛與她無關,卻怎知在她的心底早就有了一個男子,即便此時梁啟超並不知道在大洋彼岸還有一個何蕙珍。

幾場雨,幾卷風,檀香山的雨季總讓人感覺有些不痛快。院子裏的草在雨水的刷洗下顯得更加濃翠,風吹落停落在樹葉上的雨滴,飄落時多少帶著些無奈。

這個時節,大多數人都會安分地待在家中。何蕙珍坐在閨房之中,輕輕推開窗,雨隨著風而落,無暇理會這西窗裏的美麗女子。入了黃昏,整個城市都飄浮著神秘的幽香。她喜歡雨後的黃昏,寧靜得讓人醉了心。她手裏捧著一本書,獨自坐在西窗前。此時,她的心思不在書上,更像是在做著一簾幽夢,臉上的表情純潔、淡然,如黃昏天際邊的晚霞一般,讓人迷戀。

何蕙珍是個多愁善感的女孩子,她向往那種西窗望月心難平的寂寞,也向往涼風吹起惹心寒的孤獨。如同一張白紙一般的何蕙珍,在流年中如拂風的翠柳,淌著幾分春意。

山石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但草木卻隨著季節變化,何蕙珍向來不喜無情的山石,卻獨戀有意的草木。她將心思移回書上,這本不薄不厚的書是梁啟超所著,每一篇文章都帶著鮮明的立場,措辭巧妙,言語到位,每一句都有著感情的釋放。隻是,何蕙珍在美國長大,所以整篇的文言文,對她來說看懂有些困難。

哪有什麼天荒地老,最終還是孤單一人,想煮一壺香茗,驅散寒氣,卻忘記了春茶不在,隻有青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讓你癡心等候的人,或許隻是無意間錯過的人,哪怕隻是一眼,卻一生難忘他的容顏。如屋簷上空空的燕巢,隻能等到下一個春天才會聽到呢喃。

何蕙珍從父親那裏聽說康有為等人將會來檀香山,因為國內革命派掀起了血雨腥風,康有為不得已帶著保皇派的主心骨到檀香山避難。但是父親卻沒有說主心骨是誰,隻是說會帶著幾個人。

何蕙珍看著外麵,黑幕籠罩,冥冥之中她有一種感覺,這次她將見到自己所盼之人。何蕙珍看著皎潔的月光傾灑在地上,地上的水窪反射出銀白色的光。夜色中的檀香山帶著幾分寂寞,街上泛出點點黃暈的路燈,一切都是那麼安靜。

何蕙珍下了樓,剛要走出大門,卻被父親叫住,何蕙珍見父親一臉雀躍的樣子,竟覺得有些好笑。何蕙珍從沒見過父親這般高興,不由也被這種好心情所傳染,拋下了剛才的淡淡憂傷,俏皮討巧地膩在父親身邊。

原來,康有為他們明日便登檀香山,而且會來何家小敘。對於堅定的保皇派來說,這自然是天大的好消息。每一個有著派別信仰的人都是這樣,心甘情願地為派別做出犧牲,哪怕是傾家蕩產,哪怕是犧牲性命。

檀香山迎來了康有為,還迎來過孫中山,這裏是他們的避難處。檀香山的華人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人脈上,都對他們提供了無私的幫助。康有為更將檀香山當作保皇派的海外根據地。

何父開心地跟何蕙珍說明日便能見到康有為,雖然對於康有為何蕙珍也是十分尊敬的,但是她更關心這次隨康有為一同來檀香山的究竟是誰。父親也不賣關子了,說出了梁啟超的名字,何蕙珍怔愣了一下,隨後心裏生了一番別樣的情愫。平日裏隻是聽父親說過,在書上文字中領略過此人,如今馬上就要見到活生生的梁啟超了。得知自己要見到日思夜夢暗戀著的男子時,那份心情是雀躍的,也是不安的,恨不得馬上以十分完美的形象出現在他麵前。

何蕙珍與父親交談後,再也不想出去看雨後暮色中的院子了,一窪水一片月光,似乎並沒有什麼意義,如今她比父親還要期待。明日的相見會是怎樣的一副情形呢?

世相迷離,人們總是會在繁華中丟失了自己,凡塵繚繞,煙火中的男女總會被嗆到無法自由呼吸。海上,康有為看著梁啟超,年輕有為已經不足以形容眼前這個男子,他堅定的眼神中透著一股子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兒。康有為笑了,他從來沒有看錯過人,尤其是梁啟超,他相信保皇派的落魄僅僅是暫時的,隻要像梁啟超這樣堅定自己的信念,保皇派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梁啟超坐在船上,心中萬分感慨,麵對革命派的步步緊逼,他不得不與恩師遠渡重洋,將妻兒留在家中。想起妻子李蕙仙和髫年的長女,他心中不由得陣陣泛酸。妻子李蕙仙本是大家閨秀,下嫁自己後一天好日子沒過過,還整日為他擔驚受怕。這次去檀香山避難,短則幾個月,長則遙遙無期,雖然梁啟超跟妻子把情況都說了,但此時他還是忍不住有了幾分悲戚之情。

不過這樣的兒女之情似乎隻停留片刻,隨之而來的便是對保皇派未來的思索。“百日維新”的慘痛失敗,並沒有讓保皇派看清現實。其實阻擋保皇派前進的或許不是執權狂傲的慈禧,或許也不是奔走著的革命派,而是現實的局勢。保皇派保的是光緒皇帝,一個有思想無手段、有名號無實權的皇帝。不過,康有為與梁啟超等人卻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相信力量來自於智者,他們相信此時囂張的革命派不過是逞一時之風。

康有為和梁啟超在船上並沒有閑著,而是探討時局、商量對策,即便是逃難,卻也並不倉促與慌張。隻是,千帆過盡,回想當年,現實與夢想總是有很大的差距,有時像是兩條平行線,無法相交,卻又朝著同樣的方向使勁。曾經單純的想法被現實打磨得血肉模糊,但卻因為血肉的滋養讓夢想更加豐腴。

不僅是在檀香山,在世界各地都有大批的保皇派,他們竭盡所能地為黨派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份力量來自於對康有為等人的信任、崇敬,康有為與梁啟超明白,此時壓在他們肩上的擔子看似無形卻是沉重不已。

孤獨的人走在紅塵阡陌之上,總會披上歲月的滄桑,肩上的行囊裏背負的是人間冷暖,還有自己的夢想。前進的道路上,梁啟超總是有誌同道合的友人陪伴,即便步伐有些沉重,心卻從未落空。他不知道這次檀香山行要停留多久,更不知道除了能夠將保皇派的思想傳播之外,他還能遇到一位天涯知己。

此時的海上,風平浪靜,迎接他們的將是隔日的陽光燦爛。當回憶無法滿足心中的寂寥時,會有一些人一些事慢慢走過來,滋潤你的心懷,溫潤了情懷。

在這世上,有人活得迷糊,有人活得清醒,有人活得庸庸碌碌,有人活得忘卻了自己,眾生紛繁,到底是塵世間。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賈商販夫,無論是走卒小兵,還是被人稱之為“聖人”的學者,過的都是一日三餐的日子,浸泡在歲月中,難免被滄桑所浸染。

當世俗的煙火熏染了人的性情,渾濁的世態浸泡了人的情懷,還剩下多少純淨?總有那麼一些人,一直堅守著最初的夢想,一直守候著如初的美好。梁啟超守候的是自己的夢想,何蕙珍堅守的是自己的愛情。

那一夜,何蕙珍無眠,她在腦海中描繪出了梁啟超的樣子,或許是文質彬彬的少年,或許是眼神犀利的俊彥,不論什麼樣子,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真正的梁啟超要到明日晌午才能到達檀香山。

絲發鬆鬆綰成,獨坐鏡前,鉛華淡淡成妝,美人眼中帶著絲絲倦意。靜坐西窗旁望天,黑幕緩緩褪去,天色泛了白。少女抵不住困意,倚窗而眠,看那嘴角輕翹,便知是美夢一場。

一麵未見卻滿心期盼。

待到陽光灑進了院子,水窪成了一片濕泥地時,她才醒來,那副純潔的模樣讓人心醉。回到床上,心念這樣的動情動意到底為哪般,不由得開始埋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