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在古代“豫”通“預”,“預”即有預見,預先有準備。一位精明的領導者要有“月暈而識風,礎潤而知雨”的眼光,在運籌決策,安排計劃之前,要仔細地觀察、研究現狀,正確地估計形勢,知曉事物發展的規律,看到事物發展前景,這樣才能卓有成效地開展領導活動。在生產高度社會化和市場激烈競爭的今天,一個管理係統(如企業、事業單位)所處的外部環境是瞬息萬變的,領導者的眼光要敏銳,要做到審時度勢。1973年,世界出現了石油危機,美國的通用、福特和日本的豐田等汽車公司“見機而動,不俟終日”,很快設計並製造了大批耗油量少的小型汽車,而美國的K汽車公司木然不動,照樣生產耗油量大的大型汽車。結果,1978年石油危機再度出現時,大型汽車銷量大大下降,積貨如山,每天損失200萬美元。到1979年9月虧損達7億美元,打破了美國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該企業瀕臨破產。
名列世界第二的銀行家、新加坡豐隆集團主席郭芳楓先生,由一個資產僅有一張草席、一條床單的過海華人,變成了擁有十億美元以上資產的巨富。他的成功秘訣是:“做生意要有遠大眼光,要配合時代的需要。”
一、調查實際情況
進行調查是為了達到“情況明”的目的;隻有情況明,才能決心大。一般來說,一個領導者的決策來自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自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則來自對客觀實際情況周詳的調查了解。特別是當前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過渡階段,情況比過去更加複雜,許多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必須高度重視對實際情況的調查。
(一)調查工作中的要求
1.要唯實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意識的源泉;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不斷地認識客觀真理,順利地指導實踐並成功地達到預計的目標。領導者在調查中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忠於事實,力戒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具體做到“三不唯”:一不唯書,不能一切從本本出發,不能把書本上的隻言片語當做萬古不變的教條、當做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當然,絕大多數本本上的內容是屬於真理一類的,但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都是以時間和空間為其存在條件的,這樣,無論任何真理,都帶上了相對性,不存在絕對真理和終極真理。因此,我們一定要反對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二不唯上。在調查中不能拘泥於上麵定的調子和下的結論。上級的文件、首長的指示隻能是調查的線索、方向和指導,決不應該成為束縛調查的框框。通過調查,不論和上級的精神是否一致,都要如實地反映。如果僅僅照著文件指示的口徑去套客觀情況;不看具體事實,而是帶著事先設計好的結論,到實際中去尋找個別例子加以印證或說明,這種態度和做法是違反實事求是的原則的。任何結論的作出,不應在調查之前,而應在調查之後。三不唯己。就是不能單憑自己主觀想象、主觀願望、主觀熱情、主觀意誌去進行調查。如果不是從整體利益出發、不是采取客觀的態度,而是帶上主觀色彩,如個人的喜好、願望、動機、需要,那麼,調查的情況就可能失實,通過這些失實的材料進行研究,其結論就可能是錯誤的。
2.要虛心調查研究的實質是總結群眾的實踐經驗,集中群眾的正確意見,向群眾尋求真理,因此,領導者的態度要端正,要虛心,要有誠意,才能使群眾對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領導者要拜群眾為師,甘當群眾的小學生,要“不恥下問”,這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在調查過程中,決不可有一點點先入為主的成見。“胸有成竹”應該是在反複調查研究的最後結果。領導者既對正麵的意見、多數人的意見要虛心聽取,也要對反麵的意見、少數人的意見虛心聽取。就是片麵的、錯誤的意見也不能用敵對的態度一棍子打死,應從團結的願望出發,在做好說理教育的同時,深深地自我反思,為什麼對方有這種意見,我們的工作還有什麼不足,作為領導應吸收什麼教訓。有時候,有些敏感的問題,還需要從側麵去了解。
3.要說真話 敢不敢說真話關係到調查研究最後結論的正確與否。領導者要放下官架子,對群眾要有滿腔的熱忱,對群眾的工作、生活、學習等熱情關懷,要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樂群眾所樂,憂群眾所憂。熱心才能換來熱心;信賴必然換來信賴。信任是感情交流的基礎,有了信任的感情才能相互合作,群眾才能吐真情、說實話,才能保證所了解材料的真實性。基層領導者或部門領導者對了解到的真實情況還應如實地向上級領導反映。有時,如果講了真話,反映了真實情況.就可能受到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為了堅持真理,還應樹立不怕邪的大無畏的精神。
為了防止在調查工作中出現某些偏向,有的同誌提出以下八戒:一戒先入為主,主觀臆斷;二戒膽小怕事,見風使舵;三戒人雲亦雲,缺乏主見;四戒粗枝大葉,籠籠統統;五戒蜻蜓點水,不求甚解;六戒道聽途說,以假當真;七戒居高臨下,裝腔作勢;八戒四肢不勤,感官遲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