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觀察的準確性 觀察準確是領導者進行預測、決策的重要前提,是糾正謬誤的重要根據。領導者觀察客觀事物要全神貫注、深入細致、追本求源。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的觀察力達到驚人的水平。他能夠根據工學團學員的外表特征,難以捉摸的鬼臉,走路的姿勢,說話的腔調等的觀察,對學員的心理狀態作出正確的判斷。
4.觀察的全麵性 領導者觀察客觀事物,既要看到它的正麵,又要看到它的反麵;既要看到它的現狀,又要考察它的曆史;既要觀察它的本身,又要了解它與周圍事物的聯係及相互影響。這才能做到觀察的全麵性。
5.觀察的反複性 由於客觀事物不是靜止的,而是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又是一個複雜曲折的過程,為了獲得可靠、真實的材料,觀察往往要經曆多次的反複才能成功,不能一勞永逸。我國傑出的科學家竺可楨,從青年起一直到逝世前一天,幾十年如一日,每天觀測記錄當天的氣溫、氣壓、風向和濕度等氣候要素和物候變化。他在長期的、係統的、全麵的科學觀察的基礎上,寫出了內容豐富的《物候學》和《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等箸作。
如何提高自己的觀察力呢?
1.培養強烈的觀察意向,明確觀察目的 領導者對事業要有高度的責任心,這才能激起強烈的觀察意向,促使自己事事、處處、時時留意,勤於觀察,在觀察中有所收益。同時,要明確為什麼觀察和觀察什麼,這會在觀察中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2.掌握觀察的正確方法,要有順序、有係統地進行觀察 應根據被觀察對象的具體特點與觀察的特定目的,有針對性地采取觀察的具體而有效的方法。是正麵觀察,還是側麵觀察;是普遍觀察,還是重點觀察;是明察,還是暗訪;是直接觀察,還是間接觀察;是自然觀察,還是實驗觀察;是人的感官觀察,還是運用科學儀器觀察;等等。采用的方法科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領導者應采用“分析一綜合”型的觀察方法。這種方法觀察的特點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應避免下麵兩種觀察方法:一種是“分析”型,其特點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另一種是“綜合”型,其特點是“隻見森林,不見樹木”。“分析一綜合”型的觀察方法既注意全局,又重視整體,能全麵、深刻、準確地把握觀察對象。
3.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 知識、經驗越豐富,觀察能力就越強。知識、經驗不僅能夠使觀察者更深入和更周密地去思考,而且可以使觀察者更深入和更周到地去感知事物。一位有造詣的地質學家可以從一塊小岩石上觀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觀察到的重要的東西。一張人體x光照片放在眼前,對於一般人來說是黑糊糊一片,看不出什麼東西來,而對一位醫生來說,很快就能覺察到有病變的部位,進而進行對症治療。反之,無論怎樣高明的醫生,若給他一張機械圖紙,他可能會什麼也看不出來,但對工程師來說,則很容易看懂圖上的一切含義。
4.培養良好的注意品質 注意與觀察過程密切相聯。良好的注意品質具有集中性、廣闊性、穩定性等特征,它有助於提高觀察力的效應。
在領導活動或在科技創造中,即使老練的領導者或科學家,也可能在觀察中產生謬誤。一次,前聯邦德國哥廷根正在舉行的國際心理學會議上,突然一位村夫模樣的人倉皇地衝進會場,後麵一個黑人手持短槍緊追而入。兩人在會場裏追逐搏鬥。“砰”的一聲槍響,兩人一起衝了出去。從進到出,曆時20秒鍾。這件事是事先安排好的,全過程都錄了相。會議主席當即請與會的心理學家們寫出自己所目睹的事件經過。結果,在上交的40份報告中,沒有一份的記載是完全正確的。其中隻有一份錯誤少於20%;有14份的錯誤在20~40%之間;12份錯誤在40~50%之間,13份錯誤在50%以上。而且,一半以上的報告摻有臆造的虛假情節。至於對這兩個人的長相、穿著服裝的樣式和顏色,也各說不一。
40個人的描述報告與事實比較,均有差距,而且差距程度不等,除了某些客觀原因外,這與他們的觀察力、注意力是有關係的。特別是領導者不比學者,他們的辦公室也不會像學者書齋那樣寧靜,各種幹擾都可能給領導者造成分心。這就要求領導者自覺養成在不利的環境下集中注意的習慣,要有鬧中取靜的本領。
5.觀察要以科學的世界觀為指導 觀察事物的準確與否,往往受觀察者的政治立場、價值觀念和觀察當時的動機、情緒所影響甚至所左右。因此,領導者要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要尊重客觀事實,放棄一切先入之見,要按照事物本來的麵貌去觀察、去感知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