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運籌決策 萬無一失(1)(1 / 3)

俗話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人們都知道“南轅北轍”的寓言,趕車人的本意是到楚國去,應往南走,但卻朝北趕,由於方向不對頭,他的馬跑得越快,旅費越多,趕車的技能越高,而距離楚國越遠。決策是領導者的重要職責之一,決策是否科學,方向是否正確,關係到領導活動有無成效及成效的大小。

我國古代決策成功的實例不勝枚舉,劉備聽取諸葛亮《隆中對策》確立三分天下;朱元璋采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而奠定霸業;劉邦赴鴻門,爭取時間,爭取人心,垓下一戰獲得最後勝利;李冰父子設計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體係,妥善地解決了分洪、排沙、引水等一係列興利除害的問題。現代領導者麵對的是一個因素眾多的複雜係統,而且係統外部環境瞬息萬變,更要慎思明辨,多謀善斷,保證決策科學、合理。

一、決策的特點和重要性

所謂決策,一般指人們為了實現某一目標,根據主、客觀條件和占有的信息,運用科學的方法,從若幹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滿意的方案而進行分析判斷的過程。決策主要有以下幾類:按決策主體的層次分,有中央決策、地方決策和部門、單位、個人決策;按決策實現的目標分,有戰略性決策和戰術性決策;按決策掌握情況的程度分,有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非確定型決策和競爭型決策;按事物出現的情況分,有常規性決策和非常規性決策;按決策自身的發展過程分,有原始性決策和追蹤性決策。

決策有以下特點:1.目標性。決策總是為了達到一個既定的目標。任何工作如果沒有目標或者目標不明確,從一開始就是盲目的、錯誤的。2.理智性。決策是人們自覺有意識的行動,是建立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之上的。3.預測性。決策者是在掌握一定信息的情況下,對事物未來發展情況的判斷,決策之後會帶來什麼後果還不十分肯定。4.風險性。決策在實施之前,一方麵客觀事物在不斷變化;另一方麵人的認識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決策能否達到預想的成果,不是百分之百的有把握。

一項具有科學、合理性的決策應符合以下要求:1.擇優性。決策必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案選擇一個滿意方案或最優方案。如果隻有一個方案,無法進行比較和選擇,那就不成其決策了。2.及時性。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製技術的發展,使得空間不再是傳遞決策信息的障礙。時間的價值在現代決策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和明顯,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因此,領導者做決策,不僅及時,而且要迅速。3.明確性。決策方案提出的目標、方向、計劃、指示、指標、命令、數量、標準及其時間、地點,等等,都必須明確、具體,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4.科學性。決策的程序、方法、技術要科學,決策者的思維方法要科學,要多方征求意見,發揮集體的智慧。決策要具有客觀性,必須反映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5.可行性。決策不能隻強調需要,而不考慮可能;不能片麵地隻考慮有利因素和成功的機會,而不考慮不利的因素和失敗的風險,必須兩者兼顧,全麵權衡得失,為實現決策目標,付出的代價和產生的副作用應盡量小。6.合法性。一切決策要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要遵守國家的法規政策。

決策對有效地開展領導活動具有極其重要作用。美國學者馬文曾曾對一千餘個企業高層管理者詢問,提出如下三個問題: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你每天在哪些方麵花的時間最多?你在履行自己的職責時感到最困難的是什麼?結果,幾乎不約而同地在問卷上寫的是“決策”這兩個字。概括說來,決策的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1.決策決定著領導活動的發展方向。確定方向、目標是辦任何事情的前提條件。2.決策牽涉到管理的各個環節。一個管理係統分工精細,各個部門、環節相互依存,決策對各方麵有著重大的影響。3.決策是領導過程的核心。領導過程也可以說是不斷作出決策和實施決策的過程。調查研究、製定計劃、選配人員、組織指揮、反饋控製等,都是離不開決策的。4.決策正確與否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據報載,西方某發達國家,假定第一年有100個企業,第二年就剩下55個,第三年則剩下33個(當然還同時興起許多新的企業),倒閉企業幾乎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這就是決策失誤。我國有不少小企業關停下馬,其原因大都是不了解市場供求趨勢,不顧自身能力,急功近利,盲目決策上馬所致。

二、決策的程序

進行決策好比工廠生產產品,也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驟進行。

(一)確定決策目標

在確定目標之前,應提出問題。一個有效的領導者,不能滿足於現狀,要善於發現新問題,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問題的內容、性質、表現形式,產生的原因、背景,確認問題的關鍵所在。在此基礎上,提出目標。確定目標關係到決策實施的效果。有人列了如下的一個公式:

目標方向×工作效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