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移植法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一個研究對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運用於其它研究對象並取得成果的認識方法,就是科學研究中的移植法。移植往往離不開類比。運用移植法研究未知對象,首先把陌生的對象和熟悉的對象聯係起來,進行比較,尋求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或共同點,從中受到啟發,進而解決疑難。移植可分為縱向移植、橫向移植、綜合移植、技術移植等四種類型。不論是技術工作,還是管理工作,善於進行移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離散法則
市場上的商品之間有一種互補性,即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商品互為補充,共同滿足一種需要。如眼鏡架與眼鏡片是互補性商品,它們之間的比例為1:2較為合適。而離散法則是衝破這種互補性的觀念,把眼鏡架與眼鏡片分離開來,發明出一種新型產品——隱形眼鏡。把揚聲器從收錄機分離出來,發明了音箱。不僅“綜合就是創造”,而“離散也是創造”。
(六)換元法則
換元又稱替換或代替,如代用材料、代用零件、代用方法等。在研究、創新過程中可提出:有沒有其它的東西可以代替呢?還有其它成份、材料,其它過程和方法可以代替嗎?能源中的植物能、原子能以及未來的核聚變能、氫能,均有可能代替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換元著重是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關鍵是進一步發現可以相互代替的事物及其等值變換關係。日本的市川龜久彌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從蠶變成飛蛾,從桑葉變成蠶絲,雖然前後的形態和性質都發生了變化,但這種變化都是發生在蠶本身的這個機體上的,由蠶進行分解和組合的結果。由此他想到任何一項創造發明,無不是從現有的事物變換過來的,通過對現有的事物的“分解”或“抽象”,尋找出現有事物與未來事物之間的相關的等值關係。找出新的共同點,創造出新的事物。
(七)強化法則
也稱精煉、聚焦原理。通過強化手段,可提高質量、改進性能、增加壽命。如50年代,為了提高刀具的耐磨性,曾經采用過電火花強化刀具工藝。又如,在礦井、地下工程、船舶等方麵采用強化通風,強化空氣流通,增加含氧量,改善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強化麥乳精、優質豆奶、壓縮餅幹、濃縮藥丸、縮微膠卷等,都是強化原理的具體運用。
(八)迂回法則
當在解決問題遇到屢攻不克的難關時,不妨暫且停止在這個問題上的僵持,而先轉入下一步行動,或者試著改變一下視點,不在這個問題本身上鑽牛角尖,而去注意一下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各個側麵,當你解決了其它問題後,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在世界上,日本先開發的人造皮革,問世後使用的地點卻在歐美,因日本狩獵不發達,不了解皮革的真正價值,隻是在歐美獲得暢銷,日本人才逐漸喜愛起來。這種“迂回”道路,卻是取勝的捷徑。
(九)組合法則
又稱係統法則、排列法則。組合現象是十分普遍的,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原子內部的基本粒子,到處都有組合現象。組合現象又是極複雜的,同是碳原子,因以不同的晶格組合,便形成了堅硬的絕緣體金剛石和脆弱的良導體石墨。組合有主體附加、異類組合、同物組合、重組等四種類型。組合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和發揮一個係統內現有要素的潛力並產生新的功能。據說前蘇聯“米格—25”飛機並沒有先進的新部件,基本上和“米格一23”相同,但經過某種部位的重組,卻先進了一步。
(十)逆反法則
在思維上,這一法則就是“逆向思考”、“求異思維”。逆向思考方法往往引導人們找到發明創造的奧妙。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用“逆向思考”獲得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政治生活中也是普遍適用的。如“一國兩製”構想,可說是求異思維的結果。如果單純堅持求同思維,那隻能實行社會製度的一元製。但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又考慮到香港的曆史和現狀,應承認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社會製度的多元製。
(十一)造型法則
也稱仿形法則。形狀是物體或圖形由外部的麵或線條組合而呈現的外表。形狀不僅把自然界的信息傳遞給人類,更重要的是形狀啟蒙了人類的智慧。人類為了記錄和交流思想,創造了文字、圖畫和各種符號,作為思想的載體,它是人類在自然界形狀的啟發下,仿創出來的平麵形狀。自然塑造形狀,形狀適應自然。世界上一切空間的形狀,都有其構形的緣由。兔子的長耳朵、鷹的長翅膀、啄木鳥的嘴、柳樹的葉子、母雞生的蛋等,為什麼是這般形狀?該形狀有什麼功能,都是經過千萬年長期適應大自然而形成的。人類認識形狀、利用形狀、創造形狀的能力愈來愈強。機械手,就是仿人的手臂彎曲和手的功能;鋸齒是仿植物齒狀的葉子;海豚式高速潛艇是仿照海豚的外形;模擬蒼蠅複眼製成的照像機,一次能拍攝一千多張照片。“望形善思”將會從屢見不鮮的形狀上,叩開一扇扇創造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