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群體法則
疑難問題的解決、科學項目的研究,是探索性的創造活動,往往要通過集體討論,在討論中互相啟發,思想產生“共振”,激起創造的火花,從而取得了突破。俗話說,柴多火焰旺,人多智慧高。凡是較大、較複雜的科學課題,幾乎都是依靠一批誌同道合、取長補短的群體,甚至幾個群體的組合來承擔的。我國的諸葛亮會、西方國家的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都是激發、集中群體智慧的方法。
三、創造的過程
任何一種創造都不是輕而易舉獲得成功的,都需要經過一番艱苦的勞動。創造的成果價值越大,其實現過程的複雜程度也越高。創造過程同其它事物一樣是有一定規律的。領導者如果掌握了創造規律,則能更好地產生創意。
至於創造過程分幾個階段,人們認識不一致,有人認為分為“欲望期、飽和期、整理期、醞釀期、豁朗期、實證期”六個階段。也有的提出“動因一準備一孕育一頓悟一驗證”五個階段。有的人主張分為“準備一實施一成功”三個階段。下麵介紹五個階段的論說:
(一)創造的發動階段
這一階段也稱創造衝動階段。創造衝動是由實際需要或發現必須解決的問題而引發的。而發現問題首先又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已有的知識儲備、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努力尋找“盲點”的科學探求精神。否則,問題擺在麵前,也不會為其所發現。然後分析問題、界定問題,明確問題的性質、關鍵點、症結與核心,從而堅定創造的決心和信心。
(二)創造的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包括積累知識,搜集信息、資料、數據,親自考察、實驗.並進一步進行整理、分析,為提出假說,作出判斷提供科學依據。觀察離不開分析。我們的祖先,從公元前613年,便觀察到慧星現象,每次觀察都做了詳細記錄,曾記錄31次。翻開這些記錄,它們所記述的慧星形狀,是那麼驚人的相似,且時間間隔都是76年左右。然而卻沒有對這些係統、全麵、周密的觀察材料,進行認真地分析研究,發現其內在規律。直到17世紀,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才揭開這個秘密:它隻不過是太陽係裏的一顆行星,按一定軌道運行的結果罷了,而絕對不是什麼饑荒、瘟疫、戰亂的征兆。
(三)創造的醞釀階段
這個階段是創造靈感的潛伏期和創造發明取得突破的前夜。表麵上看來創造活動可能毫無進展,然而在頭腦中卻進行著緊張的工作。這時,創造主體動員了自己全部的有關知識、智慧、經驗,包括占有的全部信息資料。在思考中,時而將它們分開,時而將它們聯合,時而做出這樣的假說,時而又提出另外的設想……。創造者精神異常集中,在行動上甚至有反常現象。如情緒煩躁、失眠,在某方麵的思維判斷力出現弱化,甚至違反生活常識。此階段創造者的潛意識在積極地活動著,這種潛意識往往孕育著新觀念的重大突破,一旦時機成熟,便突然脫穎而出,展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象。醞釀階段的長短視解決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創造者的才智水平。盡管愛因斯坦是個天才,據說他創立相對論也經過了兩個“十年沉思”才實現的。
(四)創造的頓悟階段
這一階段也稱豁朗階段或靈光閃照階段。其最大特點是“靈感”這一特殊的創造性心理現象的出現。所謂靈感,就是當人們對某一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由於受到某種事物啟示而頓時大徹大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形成新奇而獨特的結論。靈感的產生,有時是突發性的,也有時甚至是戲劇性的。當創造者在散步、交談、吃飯、洗澡或者睡覺之時,忽然思想上閃出了一朵“火花”,頓時點燃了整個思想“油庫”,也好像全部線路突然貫通,立刻亮了起來。靈感的出現雖然具有偶然性和突發性,但能由此得出結論,認為靈感與長期艱苦的智力勞動無關。愛迪生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裏的百分之九十九是長期勤奮勞動的量的積累,而百分之一則是長期勤奮勞動的質的飛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得很風趣:“靈感是這樣一位客人,他不愛拜訪懶惰者。”
(五)創造的實證階段
這一階段是對頓悟的新觀念、新設想、新發明進行實際檢驗、邏輯證明或征詢各方意見,直到確有把握,才正式推廣使用。對於領導者的創造活動來說,如某個重大問題的處理或某個重要項目的決策,往往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反複驗證,但有時十分急迫,必須立即付諸實施,如指揮戰爭、處理偶發的外交事件等,這時領導者隻能依靠自己的閱曆、知識、見識、經驗,並盡可能發揮集體智慧和創造力,來對某一新對策或決定作出經驗判斷(即驗證)了。
上述五個階段前後銜接,互相滲透,各階段時間可長可短。領導者對問題的決策過程中的幾個環節與這幾個階段是基本相對應的。決策中的第一步是發現問題,第二步是占有信息資料,第三步是設想備擇方案,第四步選擇合理方案,第五步為檢驗、實施方案。領導者掌握上述創造過程的五個階段有益於提高自己的決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