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辯證綜合性 所謂創新,是在很大程度上綜合利用前人或他人思維成果。辯證綜合表現四種能力:其一,思維統攝能力。即把大量信息、資料、數據綜合在一起,進行科學的分析、概括、抽象,形成準確反映客觀真理的概念係統。其二,“智力雜交”能力。即把許多人的智慧精華,通過巧妙地組合,合理雜交,形成富有創造性的新的智慧結晶。其三,自學能力。一般來說,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就越有利於創新。知識是創造力的源泉,創造力是知識的表現。知識淵博可以使人站得高、看得遠,容易發現新事物。其四,辯證思維能力。其本質在於揭露和解決事物的基本矛盾,找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性,自覺地運用這種規律性,以解決矛盾並達到某種目標。辯證思維能客觀、全麵、辯證地思考與分析問題,能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從偶然性中窺見必然性,從結果追溯到原因,從量變聯係到質變。
六、領導者的創造才能
創造才能比普通才能應具有更高的水平、更強的能級和更快的效率。領導者的創造才能包括哪些內容,人們認識很不一致。王元瑞同誌認為可分為對客體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對主體的自我完善能力兩類。前者又包括分析和判斷能力、決策能力、組織指揮能力、溝通和協調能力、應變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後者又包括自學能力、自省能力、自控能力、合理支配時間的能力。周昌忠同誌提出以下14種能力:探索問題的敏銳性、統攝思維活動的能力、轉移經驗的能力、側向思維能力、形象思維的能力、聯想能力、記憶力、思維的靈活性、評價的能力、“聯結”和“反聯結”的能力、產生思想的能力、運用語言的能力、預見的能力、把獨創思想臻於完善的能力。上麵內容大部分在有關章節要作專門闡述,下麵著重談談領導者的靈活應變能力。
靈活應變能力就是領導者自覺的適應變化了的客觀形勢而巧妙有效地處置的能力。這種靈活、應變不是圓滑世故的政客伎倆,而是建立在科學判斷基礎上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一。與這種能力相反的表現是思維的惰性、刻板、僵化或呆滯。
被尊為兵聖的孫武,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客觀事物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領導思想、領導行為不能固執不化、因循守舊。在領導活動實踐中,王元瑞同誌認為遇到以下幾種情況應表現靈活性:(1)在確知無法達到預定目標時能果斷地“刹車”,及時轉移重點。(2)當判斷再堅持一下就會取得勝利時,能夠頂住壓力,排除各方麵的幹擾,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3)當實現預定的計劃時,能適時地提出新的可能達到的目標,鼓勵大夥向新的高度挺進。(4)當發現管理係統或外界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難以實現原來的計劃時,能審時度勢,及時進行調整,鼓勵被領導群眾努力完成新的計劃任務。
何培德同誌提出領導者特別是企業家的靈活應變能力,表現於“快變、善變、自變”這六個字上。
快變。法國軍事家拿破侖有句名言,他說:“我的軍隊之所以能打勝仗,就是因為比敵人早到五分鍾。”市場競爭似戰場角逐,也要以快製勝。80年代,上海市場上流傳一則“‘小駱駝’闖進大上海”的趣聞:江蘇省吳縣防爆電機廠生產的“駱駝”牌電扇剛開始探頭探腦地“走”到上海灘時,其貌不揚,無人問津,頗受冷落。這個信息反饋到該廠,廠長立即趕到上海做現場觀察。經過一番調查、比較之後,得出如下的結論:牌子不如“華生”響,式樣不如“雪花”多,造型不如“海鷗”美。於是連夜回廠攻關,決心集眾家之長趕上去。僅僅一個多星期,經過重新“梳妝打扮”的小“駱駝”重返上海灘,竟然變成了熱門貨。一些行家認為:論造型,至少可與“華生”媲美;論質量,也不亞於“華生”;而價格卻比“華生”低15~20%。結果,這個不起眼的小“駱駝”一鳴驚人,頗得上海顧客青睞——一些特約經銷商店一開門,購買的人就水泄不通。這充分說明,小“駱駝”闖大上海的秘訣,主要在於應變“快”這個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