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準備出海遠洋的航船,航行的目標,航行的距離,每日航行的海裏數,在途中有哪些急流、漩渦,又有哪些暗礁,如何謹慎航行,船上需要多少工作人員,如何分工,全程經過多長時間,何時到達彼岸,船上應儲備多少燃料、食物、飲水、藥品,航行中可能遇到什麼問題,又如何應付處理,等等,船長必須考慮周到,做好充分準備。否則,出海後毫無計劃地盲目航行,那必然出問題,不是被迫中途而回,就是出現難以言狀的慘局。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企業、學校或一個縣、市,作為一個管理係統,要比一艘輪船龐大得多,其結構複雜,因素眾多,聯係廣泛,動態多變,信息量大,功能綜合,其領導者,廠長、校長、縣長、市長對係統內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各種資源,必須進行統籌安排,精心、周密地製定計劃,才能使整個係統實現既定的目標,完成預期的任務。
一、計劃的主要功能
決策是計劃的靈魂,計劃是決策的展開和具體化,兩者密不可分。所謂計劃,是人們為了實現預定的目標,在行動之前,進行自覺的周密的籌劃、安排的部署。這個簡單定義,包含有四個要素:其核心是實現目標;目的是指導行動;主要內容是籌劃、安排;著眼點是未來。如果缺一項就構不成一個良好計劃。計劃具有普遍性,計劃在各個部門、單位等管理係統及其內部各個層次、環節是不可缺少的。計劃具有經濟性或功利性,一個科學的計劃,能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產出,能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計劃具有全麵性,它體現在編製計劃的過程、計劃的目標和內容以及計劃的執行中,否則,就可能顧此失彼,使實施行動受挫。
計劃的編製實際是人們開動腦筋,進行思維的過程。計劃是屬於人們的意識範疇,它不僅是認識客觀事物的結果,而且必須是改造客觀事物的方案。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幾方麵:
(一)計劃是貫徹決策目標的具體化
它使決策目標的實現具有現實可能性,決策雖然論證了實現決策目標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隻是停留在推理判斷的邏輯思維之中,還屬於理念範圍之內的東西,如果沒有具體實際行動的籌劃安排,實現決策目標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有了行動計劃就可與決策目標有機地聯係起來,因而使決策目標由可能性變為現實的可能性。
(二)計劃可以起協調作用
計劃可使各部門、各環節、各單位、各崗位密切配合起來,有秩序地開展各項工作,減少和杜絕盲目性,以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獲得較多的經濟效果。如果沒有計劃安排,彼此銜接不當,步調不一,秩序紊亂甚至大相徑庭,就不可能實現決策目標。
(三)計劃可以起主導作用
管理的其它職能,諸如組織、指揮、協調、控製等職能的發揮必須以計劃為依據。否則,背離計劃的組織、指揮、協調、控製必然導致管理係統的混亂。
(四)計劃是動員、激發人們行動的綱領
通過計劃指標的分解,層層落實,使各部門乃至每一位工作者明確了自己的具體目標、任務,這樣,計劃就成了動員、團結和鼓舞組織成員的一麵旗幟,就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計劃是為控製提供的標準
“控製”本身就意味著通過糾正脫離計劃的偏差,使各項活動保持既定的方向和進度。沒有計劃,即失去了標準、尺度,任何控製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二、領導者的戰略意識
在製定計劃時,領導者不能“隻顧眼前”、“就事論事”,而應該看得遠一些、廣一些。古人雲:“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一個有效的領導者,必須重視戰略問題,要具有強烈的戰略意識。
不重視戰略問題,沒有戰略眼光,往往吃大虧、敗大事的。60年代末,瑞士有位工程師研製出第一隻石英電子表,他認為應發展這種表去代替機械表,但瑞士鍾表業作了錯誤的判斷,認為發展前途不大,未引起重視。當時世界鍾表市場70%被瑞士壟斷,瑞士每天創近20億美元的價值。這項發明在當地吃盡了閉門羹,終未能登堂入室。日本對新技術卻十分敏感,經過從技術到市場的調查分析,認為石英表大有可為,當機立斷,充分利用其雄厚的電子技術基礎,經過了艱苦的攻關、研製,生產了大批優質石英電子表,擁進國際市場。結果,“石英技術,譽滿全球”,到1978年就擠垮了瑞士178家機械手表工廠。其後,香港、台灣、韓國繼之而來,大力發展了電子表,一舉奪取了瑞士表的大片市場。瑞士手表業雇員從1970年的9萬人陡降至1980年的4.7萬人,原1620家手表公司,僅870家幸免於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