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溝被淤泥堵塞,流水便不能暢通;人心有太多的汙染,人生便不能亮麗清明。人生的美化,要從生活簡化開始,簡化生活,簡化心靈,自然可以減少汙染,顯現光明的心地。
我們應該抱著樂觀的心態麵對人世間的所有事物,這樣所看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我們的心靈自然能夠得到快樂。
快樂有兩種:物質的和精神的。物質的快樂有限,最多能持續一天、一月、一年,不會有結果。精神的快樂無涯。上帝的愛,表露於人的性靈中,使他能達到人類道德完美的境界。所以,要盡你所能,熱忱地用愛的光輝來點亮你的心燈。
——阿博都
知足常樂
我的一位朋友在得知他的丈夫得了不治之症之後,決定把工作辭去,安心地陪伴他走完這一段最後的人生路。
“他最後的三個月裏一點疼痛都沒有,女兒教他玩遊戲,他很開心。我們很舍不得他,但還是得放他走。他真是一個好人,這個家若沒有他,不會像今天這麼好。”妻子說道。
他的妻子用溫柔的語氣說著一切。多年來是他的妻子撐起家計,她的先生因為精神衰弱無法工作,長年在家,就靠妻子在內衣工廠微薄的薪水維持生計。如今,他的妻子卻說得像是功勞全在他似的!
在這寧靜安詳的氣氛中,愛已成永恒。女人活得很知足,從不抱怨什麼,她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蕭伯納說:“對我來說,人生既沒有美麗,也沒有浪漫史,人生就是原來的麵目。因此,我預備以原來的麵目接受人生。”是啊,縱然你抱怨、動怒、憂傷、煩惱,生活並不能因此而改變,所以坦然接受吧。
有人說,人常常覺得自己不幸,是因為我們每一天都期待自己可以享樂。的確,如果每一個人每一天都預備空白的心情去承擔一切,幸與不幸的感受就會減低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了然、一份知足、一種讓自己總是快樂的人生智慧。
“知足常樂”這個簡簡單單的詞語卻包含了很深的哲理,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抱著感激的態度,就是知足,這並不是不求進取,而是一種積極的心態,這樣的人生才是快樂的。為了讓自己更加快樂的生活,就要有“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
我以為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人們隻能要求我們如此,而且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點快樂。
——《居裏夫人傳》
苦中自有樂,淡中亦有味
高僧弘一法師晚年把生活與修行結合起來,過著隨遇而安的生活。
吃飯時,他總是隻配一道鹹菜。
一天,弘一法師的老友前來拜訪,不忍地問他:“難道這鹹菜不會太鹹嗎?”
“鹹有鹹的味道。”弘一法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法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老友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法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老友因為和弘一法師是青年時代的好友,知道弘一法師在青年時有過歌舞繁華的日子,故有此問。
弘一法師則早就超越鹹淡的分別,這超越並不是沒有味覺,而是真能品味鹹菜的好滋味與開水的真清涼。
生命裏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
情愛中的離別是鹹的,鹹有鹹的滋味。
生活中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幸福和悲哀、失望和希望,每一樣都是有滋有味的,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不論情況如何,都要坦然麵對,這樣生活才能更加充實而快樂。
真正的快樂是內在的,它隻有在人類的心靈裏才能發現。
——布雷默
尋找大海的魚
有一個故事說,一條愛做夢的小魚,為了追求幸福,離家遠遊,希望到大海裏去過好日子。它遊啊遊,遊過了千百條河流,卻始終找不到心中的大海。後來它遇到一條很大很大的魚,就問道:“聰明的大魚,你這一生肯定去過很多地方吧!請你告訴我,怎樣才能遊到大海呢?”
大魚納悶地說:“這裏就是大海呀。”
小魚說:“可是我覺得這隻是水呀!”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在不斷尋找自己的幸福,然而自己正處在幸福中,卻不知道珍惜和享受。
要想別人快樂,自己先得快樂。要把陽光散布到別人的心田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
——羅曼·羅蘭
快樂由心造
終南山麓,水沛草美。聽說在這一帶出產一種快樂藤,凡是得到這種藤的人,一定會喜形於色,笑逐顏開,不知道煩惱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