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行無以成,行非信,無以立。

——劉晝

三國時期的吳國,有個人叫卓怒。他為人篤守信用,從不食言,隻要是答應了的事就立即去辦。他與人約會,縱然遇到急風暴雨和雷電冰雪,也都沒有不如期到達的。

一次,他從建業回會稽,臨行前去向太傅諸葛恪告辭。諸葛恪問他什麼時候建業,他回答說某天定當再來拜見。

到了這一天,正在宴請的諸葛恪,想到卓怒的約定,便放下筷子,停止了飲食,等候卓怒到來。赴會的賓客大都認為,從會稽到建業相距千餘裏,路途中又難說不會遇到艱難險阻,怎麼一定能如期到達?

不一會兒,卓怒真的到了,所有的人都很驚詫。

講求誠信的人,說話是算數的,不會輕諾,然而一旦答應,就會嚴守信約,付諸行動。有的人窮盡一生的努力,終究得不到“守信”的口碑,往往是承諾容易,而踐行難。所以,輕易不要誇下海口,如果許下諾言,定要竭盡全力,哪怕是付出巨大的代價。人可以不說話,但是卻擔不起“不守信用”的壞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