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嶽尚可傾,口諾終不移。

——李白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東晉廬江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初為縣吏,漸升至郡守,曆任荊州刺史、廣州刺史、征西大將軍等職,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

有一次,陶侃在武昌宴請殷浩、庾翼等幾個名士。席間,吟詩作賦,講談學問,好不高興。

大家喝過兩杯酒之後,殷浩舉杯說道:“將軍,您最近平定了郭默的叛亂,立下了大功,請讓我敬您一杯!”

陶侃想了一想,痛快地說:“謝謝,喝!”說著,便端起酒杯,將杯中之酒一飲而盡。

接著,庾翼也舉起杯來,說道:“將軍,若論戰功,您上次平定蘇峻的叛亂,功勞更大,請讓我也敬您一杯!”

蘇峻是何許人也?庾翼所說的平定蘇峻的叛亂是怎麼回事呢?

蘇峻本來也是東晉的一位將軍,因為不滿晉成帝顧命大臣庾亮削減他的兵權,就帶兵造反,攻下了朝廷所在的建康“台城”,將年紀尚幼的皇帝挾持到軍事重地石頭城。

當此之時,陶侃指揮六萬大軍,從武昌城浩浩蕩蕩沿江而下,包圍了石頭城,擒殺了蘇峻,解救了晉成帝。

按說,當庾翼敬酒時,陶侃應該高高興興地飲下這杯酒才是。不料,陶侃卻抱拳作揖,誠懇地說:“先生,對不起,我今天飲酒已經足量了,不能再飲了!”見此情景,庾翼不悅,殷浩便附和著說:“將軍,今天大家高興,您應該開懷暢飲!我看得出您有海量!”

想不到這時陶侃卻淚流滿麵,哽咽著說:“實在對不起!不瞞二位先生,家母生前曾給我規定:每次飲酒,三杯為限。今天杯數已足,我不能違背先母的禁約!”接著,他回憶了青年時代的一段往事。

陶侃的父親陶丹本是三國時孫吳的名將,但很早就去世了。陶侃全靠母親紡紗織布撫養長大,後來當上了潯陽縣城一名小小的“魚梁吏”。

陶侃的母親對陶侃的要求非常嚴。有一次,陶侃托人捎幾條成魚回家,想讓老人家高興高興。不料陶母將魚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還附了一封口氣嚴厲的信,說:“你現在才當上了個小官,就拿公家的東西回家,怎麼能這樣!”

還有一次,潯陽縣衙舉行宴會,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後,母親一邊垂淚,一邊責備他說:“飲酒無度,怎能指望你刻苦自勵,為國家建功立業呢?”陶侃羞愧難當。母親要求他保證:從此嚴於律己,飲酒不過三杯。

陶侃講完往事,又接著說道:“蘇峻、郭默之亂雖然已經平定,但是中國尚未統一,男兒報效國家的路還很長,我怎能違背先母的遺訓呢?”

殷浩、庾翼聽完,肅然起敬地說:“將軍,雖然老夫人仙逝多年了,而您信守遺訓,不減當初,這種美德一定會同功業一起,永留青史!”

誠信的最高境界是克己慎獨。陶侃的母親生前曾給陶侃規定:每次飲酒,三杯為限;陶侃也向母親保證:飲酒不過三杯。若幹年後,陶母雖然不在了,但陶侃仍自覺遵守先母的遺訓——飲酒限三杯,表明陶侃之誠信達到了至高境界。我們要學習陶侃的正是這種“慎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