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南北朝的時候,有個出了名的忠厚人,叫明山賓。

明山賓年輕的時候,家裏很窮。有一年冬天,他的父親忽然得了種暴病,不幾天就去世了。這一下,養活全家的重擔就全落在明山賓肩上。他隻好忍住內心的悲痛,打起精神來檢點一下家裏所有的財物。可是,家裏本來就窮,再加上剛剛為父親辦了喪事,僅有的一點積蓄也花光了。他們能依靠的隻有父親留下的一塊薄地和一頭黃牛了。

第二年春天,明山賓東求西告,借來麥種,在田裏種下了麥子。可是,緊接著又是青黃不接的日子,全家人連著一個月隻能喝點稀湯寡水的野菜粥度日。到後來,連這樣的粥也做不出來了。眼看著家裏大人、小孩餓得快爬不起來了,他隻好橫下一條心,拉上父親留下的那頭黃牛去集上賣,打算換些錢來,熬過這一關再說。

集市上熱鬧非常,各種做買賣的人都在起勁兒地向人兜售自己的貨物,買東西的人也擠來擠去,直著脖子和賣主討價還價,直到買下了自己合意的東西,才心滿意足地各自散去。明山賓的心裏卻很沉重,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他輕輕拍拍黃牛的頭,低聲說:“牛啊,對不住你了,要不是為了全家人能活下去,我哪舍得把你賣給人家呢?”

那黃牛似乎也聽懂了他的話,把頭偎在他懷裏,“哞”地叫了一聲。

明山賓把牛牽到牲口市上,在牛角上綁了根草標,然後坐下來等買主來買。他心裏盤算著:這黃牛雖然瘦一些,可是歲數小,骨架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它是把耕地的好手,一定能賣個好價錢。手裏有了錢,先買些糧食回去,讓全家人吃上幾頓飽飯,打起精神來,一起苦熬半年。等莊稼收完,換回錢來,就再買上一頭牛,決不能讓父親留下的家產在自己手上丟掉。

沒多久,就有幾個買主圍上來看牛。他們摸摸牛的骨架,掰開牛嘴看牙口,搬起牛腿看蹄子,又拉著牛走了幾圈……很快,就有一位種田人模樣的中年漢子看中了這頭牛,他和明山賓商議了一會價錢。明山賓也不過分爭執,幾句話就成交了。他看著那中年漢子拉著牛歡天喜地走了,自己愣了好半天,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牲口市。

明山賓買好糧食,一路低著頭往家走。走著走著,他忽然想起了什麼,狠狠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轉身就往回跑。

回到集市上,他急匆匆地四下裏找那個買牛的中年漢子。找了好半天,才在一家小飯鋪裏找到了他。明山賓喘籲籲地走上去對那中年漢子說:“有件要緊的事忘了給您說,這牛過去得過漏蹄症,幹活多了,腿部就不利索。去年請人給治好了,再沒犯過。可我怕您不知道,將來牛萬一犯了病,您找不到病因。”

那中年漢子愣了半天,沒想到天下還會有這麼傻的人,竟然老遠地跑回來,向買主承認自己賣出去的東西有毛病。他眼珠一轉,捉住明山賓的胳膊說:“既然如此,我花那麼多錢買你的牛可吃大虧了!”

明山賓趕忙解釋說:“不要緊的,這牛治過病後,已經全好了。隻要您別太累著它,它絕不會犯病的。我不過是覺得應該向您交待清楚,才跑來囉嗦幾句。”

“不行,不行!”那中年漢子嚷著,“我買這牛也是為了耕地,買牛的錢還是再三求人借來的,要是買頭病牛回去,怎麼向家裏人交待呢?你得把我的錢退回一半才行!”

“這……”明山賓聽了,覺得人家確實有道理,可自己也是等著用錢,半價把牛賣出去,那可是連原先買牛的錢都賠進去了呀。他正在猶豫,旁邊的人紛紛過來勸解,都說那中年漢子太不公道,欺負老實人。眾人調解之下,中年漢子也不好再過分爭執,但仍然要明山賓退回一部分錢。明山賓看大家爭得不可開交,心想大家都是窮人,人家買頭牛也確實不容易,不能淨想自己的難處,讓別人吃虧。於是,他攔住眾人,對那中年漢子說:“這位大哥,別再爭了。我曉得您的難處,這點錢您拿回去,我家裏也正等錢救命,實在不能再多退給您了。”說著,他拿出三分之一的錢交給中年漢子。那人吃了一驚,沒想到明山賓會這麼痛快地把錢還給他。他臉紅了一下,有點不好意思,可又怕明山賓反悔,急忙轉身走出飯鋪,拉著牛,快步離去了。

在場的人看著這幕情景,都為明山賓惋惜。後來。這件事傳了出去,大家都誇明山賓真是個忠厚老實、誠實無欺的君子。

信守諾言的人必然會得到他應得的回報,明山賓的故事能被長久傳誦,可見人們對誠信之人是多麼重視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