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與現代人的處世之道?有些人看了這個題目或許會產生疑問,那是一本兵學書而已,怎麼能與處世扯上關係,難道讓我們用其中的“詭道”謀略去處世?然也,我們正是建議你用“詭道”去處世,當然前提是正確理解孫子所謂的“詭道”,萬不可把它當成你走入邪道的工具。
《孫子兵法》教你處世就是告訴你:做人不妨活一點。
1.以遷為直,暫時讓步以圖更好的選擇
【原文】“軍爭之難者,以遷為直,以愚為利。”
【大意】與敵人爭奪有利條件時,最困難的地方是如何通過迂回曲折的道路達到最佳目的,如何化不利為有利。
中國有一句老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今天的忍與退是為了明天的海闊天空。儒家的忍術,要來有寬廣的胸襟,做人的氣度,而這與孫子所說的“以遷為直”是相同的。
暫時的讓步不是吃虧,而是為了更好地選擇,為下一個目標做準備,這就是做人的道理,贏在結果,不強調於過程。
公元616年,李淵被詔封為太原留守,北邊的突厥用數萬兵馬多次衝擊太原城池。李淵遣部將王康達率千餘人出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巧使疑兵之計,才勉強嚇跑了突厥兵。更可惡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護下,郭子和等紛紛起兵鬧事,李淵防不勝防,隨時都有被隋煬帝借口失職而殺頭的危險。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李淵當時是內外交困,必然會奮起反擊,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士劉文靜為特使,向突厥屈節稱臣,並願把金銀珠寶統統送給始畢可汗!
李淵為什麼這麼做呢?原來李淵根據天下大勢,已決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不是理想的發家基地,必須西入關中,方能號令天下。西入關中,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三四萬人馬,即使全部屯駐太原,應付突厥的隨時出沒,同時又要追剿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已是捉襟見肘。而現在要進伐關中,顯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辦法是采取和親政策,讓突厥“坐受寶貨”。所以李淵不惜俯首稱臣。
李淵的退步策略獲得了大豐收。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後來,李淵派李世民出馬,不費多大力氣便收複了太原。
而且,由於李淵甘於讓步,還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資助。始畢可汗一路上送給李淵不少馬匹及士兵,李淵又乘機購來許多馬匹,這不僅為李淵擁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奠定了基礎,而且因為漢人素懼突厥兵英勇善戰,李淵軍中有突厥騎兵,自然憑空增加了聲勢。
李淵讓步的行為,雖然有很大犧牲,不管是從名譽還是物質,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軍既平安地保住後方根據地,又順利地西行打進了關中。如果再把眼光放遠一點看,突厥在後來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稱臣,突厥可汗還在李淵的使喚下順從地翩翩起舞哩!這當初的讓步可謂是九牛一毛了。
由此看來,明謀善略者暫時的讓步,往往是贏取對手的資助,最後不斷走向強盛,伸展勢力再反過來使對手屈服的一條有用的妙計。
2.投其所好,動人心者先以情
【原文】“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大意】古時所說的善於打勝仗的人,總是取勝於容易戰勝的敵人。
“投其所好”是兵法中的“勝於易勝”在交際過程中的一個體現,這就好比釣魚要先知道魚愛吃什麼,再以之為餌的道理一樣。
這一招對於初次見麵就一心要吸引對方的你極為有效,明白他的興趣、他的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容易引起共鳴。白居易說:“動人心者先乎情。”情動而心動,心動後理順,理順了,自然萬事大吉。
長期以來,“投其所好”一直被人們視詐諛媚對好,拍馬奉迎。的貶義詞。其實,如果投其所好的目的是光明磊落、合乎情理的,那它則可稱得上是與人交往中的一把萬能鑰匙。它的含義常指從對方的喜好、興趣中的“閃光點”入手,從而博得人的好感,進而產生理解、接納、合作等行為效果。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一個釣魚愛好者說:“我每年夏天都愛去釣魚。我自己喜歡草莓和乳脂,而魚兒則喜歡小蟲。因此,我每次釣魚時不想我所要的,而是想魚兒所要的。我在魚兒麵前垂下一隻小蟲或蚱蜢,說:‘你不想吃吃這個嗎?’”
當你“釣”別人的時候,為什麼不同樣使用這樣的方法呢?
美國內戰時的領導人喬治采取的就是這種方式。常常有人問他:有些戰時的領導人被踢開或遺忘了,你為何仍能掌握大權?他說:如果你的出人頭地有任何理由的話,可能是因為你早已學到:要釣魚的話,餌必須適合魚兒。
這就表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你感興趣的是你所要的,你永遠對自己所要的感興趣。但別人並不見得對你所要的感興趣,他們隻對他們自己所要的感興趣。因此,惟一能影響別人的方法,是談論他所要的,教他如何去得到。換句話說,一個人要逐漸學會以別人的觀點思考,以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如果你掌握了這一點,它就可以輕易地變成你事業中的一個裏程碑,你所做的每件事都會在對方迫切需要的狀況下有所收獲。例如,有一天,美國哲學家愛默生和他的兒子要把一頭小牛趕回牛棚,但是他們犯了一個一般人易犯的錯誤——隻想到他們所要的:愛默生在後麵推,他兒子在前麵拉。但小牛所想的也正是它所要的,所以它四腳蹬地,頑固不前。愛爾蘭女仆看到這些,想到了那隻小牛所要的,便把她的拇指放人小牛的口中,讓小牛吮著手指,同時輕輕地把它引入牛棚。從這一事例中可看出,這位女仆雖然不像愛默生那樣博學多才、洞惡人間學問,能著書立說留傳後世,但由於在此應用了投其所好這一方法,所以能解除這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