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做人不妨活一點——孫子與現代人的處世之道(1)(3 / 3)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說了一個數字,吳士宏馬上承諾可以。之前她環顧了四周,發現現場並沒有打字機。果然考官說下次再考打字。

實際上,吳士宏從未摸過打字機。麵試結束,她飛也似地跑了出去,找親友借了170元買了一台打字機,沒日沒夜地敲打了一個星期,雙手疲乏得連吃飯都拿不住筷子了,但她竟奇跡般地達到了考官說的那個專業水準。過了好幾個月她才還清了那筆債務,但公司也一直沒有考過她的打字功夫。

吳士宏的傳奇從此開始。

我們在這裏作一個假設,如果吳士宏當時沒有注意到考場內沒有打字機,而貿然回答自己不會打字,或者考場有打字機,而她沒能發現,那麼她肯定會失去這個良機,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傳奇人物吳士宏了。

5.“不受君令”,敢於挑戰權威

【原文】“君命有所不受。”

【大意】有時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君命”放之於處世就相當於“權威”的論斷。

權威是一種很堅硬的東西,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根深蒂固。但是權威也並不是堅不可摧的,真正有作為、有創意的人往往是那些有勇氣挑戰權威,不被權威所束縛,所嚇倒的人。

世界著名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一次歐洲指揮大賽的決賽中,按照評委會給他的樂譜在指揮演奏時,發現有不和諧的地方。他認為是樂隊演奏錯了,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都鄭重地說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小澤征爾的錯覺。麵對著一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判台上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們在發現樂譜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前兩位參賽者雖然也發現了問題,但終因趨同權威而遭淘汰。小澤征爾則不然,因此,他在這次世界音樂指揮家大賽中摘取了桂冠。

處世沒有智慧不行,沒有勇氣也不行。誰也不敢說有智慧的人一定有勇氣;但缺少智慧的人,大約也沒有勇氣,或者其勇氣亦是不足取的。

怎樣是有勇氣?不為外麵威力所懾,視任何強大勢力若無物,擔負任何艱巨工作而無所怯。沒勇氣的人,容易看重既成的局麵,往往把既成的局麵看成是不可改的。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佩服孫中山先生,他真是一個有大勇的人。他以一個匹夫之身,竟然想推翻二百多年大清帝國的統治。沒有瘋狂似的野心,是不能做此想的。然而沒有智慧,則此想亦不能發生。他何以不畏強大無比的清朝所懾服呢?他並非不知其強大,但同時他知此原非定局,而是可以變的。他何以不自看渺小?他曉得是可以增長起來的。這便是他的智慧。有此觀察理解,則其勇氣更大。而正惟其有勇氣,心思乃益活潑敏妙。智也,勇也,都不外其生命之偉大高強處,原是一回事而非二。反之,一般人氣懾,則思呆也。

沒有勇氣不行。無論什麼事,你總要看它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無論任何麵臨的是怎樣強大的一個“權威”,你都要敢於不受“君命”。

一個人如果在權威麵前一旦養成屈膝哈腰的“好”習慣,不但自己隻能生活在人家的影子中,而且人家也未必看得上你。要成大事就要脫離權威的陰影。

當然,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挑戰權威的,像孫子說的那樣“有所不受”,隻有當你覺得權威是錯的,或者不符合當時的情況時,才可以。而前提是你的挑戰不能與法規、製度相衝突。

6.交往貴在相互理解

【原文】“知彼知已者,百戰不殆。”

【大意】了解敵人和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

兵法中的知己知彼,運用到為人處世上,就可以得出那句頗為感人的話“理解萬歲”。理解別人,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對方考慮,同時也給對方一個機會進而了解自己。打開心扉,包容別人,不僅會增進雙方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溝通與理解中,自己也擁有了一份幸福,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類德。

人與人之間如果缺乏了解,就會產生誤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喜歡用他們自己的反應來判斷別人的反應,即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即使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性格不同、觀點不同,或者是性格很相似卻不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因而造成種種矛盾。

有一位有才能、有進取心的24歲青年在被老師問及有什麼問題時,他答道:“有!……我的母親……事實上,我已決定在這個周末離開家庭。”老師向他分析道:“你的行為和你母親的行為似乎是十分相似的,就像兩種同極磁力相互作用時,它們就互相抵抗與排斥。如果你能夠根據對待她的方式來確定她將如何待你,你也許能通過分析你自己的感情來評價你母親的感情。那麼,你就能輕易地解決你的問題。”老師告訴他,“如果你能夠了解你的母親與自己性格的相似性,主動做出一些友好、積極的表示,比如,當她告訴你去做什麼事,你就愉快地去做;當她給你一個建議,你就誠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完全接受;當她發火時,你說些好聽的話等等,這樣,就會取得令人高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