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做人不妨活一點——孫子與現代人的處世之道(2)(1 / 3)

一周之後,當老師再次詢問這個青年時,他答道:“我很高興,在這一周中,我們之間沒有說過一句令人不愉快的話。知道嗎?我已經決定留在家裏了。”

有時,家庭鬧矛盾的原因在於父母沒有認識到時間既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孩子。所以,他們不能調整自己去適應孩子及他們本身的變化。

一位律師和他的妻子有5個孩子,但他們並不愉快,因為大女兒——一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不能按照他們所規定的方式生活。他們希望女兒能學做家務,或者到百貨公司去鍛煉鍛煉,但女兒自己卻很喜歡彈鋼琴,不喜歡做家務。這位姑娘有雄心、有能力、有自己的特點,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不願聽命於父母。而父母呢,認為彈鋼琴是浪費時間,作為一個女孩子,總有一天她要結婚、要理家,所以,她應該實際一些。

父母用一種方式思考,而女兒用另一種方式思考,導致他們對對方都很難理解。但當他們三個人致力於互相了解之後,便又和睦地相處了。

由此可見,互相了解,是解決家庭矛盾與糾紛的鑰匙,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條件。隻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解決一切棘手的問題。

事實上,理解不僅僅是幸福家庭的一把鑰匙,在處世的其它情況下,其他具有非常大的實效性,比如與朋友與上司與同事等等,能做到相互理解,那麼就一定能擁有美麗的人生。

7.敢於以奇招表現自我

【原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大意】大凡作戰,都是以“正”兵擋敵,“奇”兵取勝。

孫子主張“兵者,以奇勝”。這一個“奇”字,含義頗妙,它既要使人出乎意料,又要很好地發揮己方的優勢,令敵方防不勝防。

一樣的道理,為人處世中也講究一個“奇”。打破常規,標新立異,逆向思維出奇招,往往能讓你脫穎而出。

下麵我們來看看初唐著名文人陳子昂是如何自我“妙作”的。

初唐宮廷詩風盛行,陳子昂雖然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也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文人罷了。他初到長安,想要讓人知曉自己的名聲和才氣,談何容易!

這一天,陳子昂聽說西市中有人賣一把古琴,標價紋銀一百兩,因其價格昂貴,幾天內都無人問津,隻是招來越來越多的人圍觀。

於是陳子昂來到市集,拿出二百兩銀子當即買下這把琴。

眾人吃驚地問:“為什麼用這麼高的價買琴?”

陳子昂說:“這琴乃世間少有之珍品,奏出音響如天籟清聲,弦弦珠璣,如風齊鳴。因為我酷愛此音所以出高價買下。”

眾人又一驚,就請求陳子昂彈奏一曲給大家聽聽。陳子昂指琴說:

“明日請眾位到宣武門下,聽我彈琴。”

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整個長安,到了第二天,宣陽城下擠滿了無數來看琴聽琴的人,大家都望著陳子昂。

這時,陳子昂走上城頭捧起琴對大家說:

“我叫陳子昂,四川人,做有文章一百卷,奔走京城,碌碌塵上,不為人知,此琴雖名貴,樂雖動人,不及我的文章,因此,在我看來,它如廢物一堆!”

說罷,他高高舉起琴,一摔而碎。然後走下城頭,把自己的文章一一贈給眾人。

這樣,隻用一天時間,陳子昂的名字與他的才能便傳遍了大半個京城。

後來,陳子昂果然成為名垂千古的一代文家,也成為唐朝雄健詩風的最初的倡導者。

陳子昂以“買琴”、“奏琴”、“摔琴”這一係列出“奇”的舉動達到傳說文章、廣播己名的目的,從而一鳴驚人。

對於現代人來說,在處世過程中如何從眾多人中脫穎而出,確實應該在這“奇”字上下功夫。當然我們也不主張過於“奇”,諸如“芙蓉姐姐”,“紅衣教主”之類的“奇”招還是少用為妙。

8.利而誘之,懲治奸詐之徒

【原文】“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

【大意】以利引誘敵人,使其行迂趨患,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