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陰陽,人有善惡。善人做善事,不喜歡用“詭道”;惡人行惡事,當然滿腦子是壞水。然而,倘若善人對惡人隻做善事,那就會應了“人善被人欺”的箴言,那就是愚蠢的善人!善人之善,在於讓眾人得善。讓眾人得善,不僅要對善人做善事,行正道,還得要對惡人施“詭道”。所以,對惡人施“詭道”就是對善人做善事,是真正的善人。
在湖北襄陽城南門口,有一家旅店,老板姓趙。說起這個趙老板,遠近都知道他可是個為人奸詐、惟利是圖的人。白米飯中摻雜米粘子,一盤肉裏盡是碎骨頭之類的東西,客商與過往行人都不願進這店門。無奈南門口隻有這一家旅店,所以到南門口辦事的人常常不得不在這裏投宿。
一天,有個過路客商大搖大擺地走進店來。趙老板一看他那架勢,知道又有油水可撈,躬著腰樂哈哈地迎了上去,問道:“貴客哪裏來的啊?”那客商回答說:“我是武漢來的,後麵還有五個夥計,趕著三十多頭豬,天氣太熱,想來貴店討擾,度過中午再走,不知道有沒有放這些豬的地方?”趙老板一聽,來者果然是個大戶頭,看來今天的油水撈定了,如此良機,豈能放過。於是,他便討好那客商說:“請坐,請坐,有什麼盡管吩咐,敝店盡力而為。”客商應聲道:“老板太客氣了。我是領頭的,先到這裏來定個數,我們五個人共要煮三升米,炒三隻雞,再來二斤半白酒,並請熬四鬥米的稀粥,備做豬食。”“行,行,現在就做。”趙老板趕緊招呼老婆煮飯、殺雞,自己便安上三口大鍋,熬起稀粥來。
過不多久,一陣雞香味兒飄進房來,那客商見自己夥計還沒趕到,心裏不免著急起來,老是跑到店門口去張望。崔老板一看,連忙招呼老婆把飯菜端上來,轉身對那客商說:“客家,飯菜做好了,你就先吃吧,何必一個人在這苦等呢?”客商想想也是,便說:“也可以,不妨我邊吃邊在這裏等他們。”於是,客商就坐下吃喝起來。吃著,喝著,他看見崔老板饞涎欲滴地坐在桌邊,便大大方方地對崔老板說:“店家,你也來喝幾杯吧,錢全由我付。”崔老板巴不得客商說這句話哩,假意推辭了幾句,便順水推舟地一起喝了起來。
吃飽喝足了,客商那幾個夥計還沒趕到,客商沉不住氣了,跑到門口望了幾回,大路上連個影子也沒有。一定壞事了!客商哭喪著臉對崔老板說:“店家,幫個忙吧,請你把那三鍋粥熬稀爛些,我去接接他們,今晚不走了,就住你這兒了!”說著,又從身上解下一個錢褡子,交給崔老板說:“店家,隨身帶著也不方便,請幫我照管一下。”崔老板接過錢褡,心裏樂壞了:你交給我這錢褡也沒說個實數,待會我盡可拿掉一些,看你能拿我怎麼樣!想到這裏,便滿口答應道:“可以,可以,你快去接他們吧。”
客商謝過崔老板,三步並作兩步奔出店門。崔老板看著那客商走遠了,得意洋洋地拉起老婆回到裏屋,提起錢褡往桌上倒——隻聽“稀哩嘩啦”一陣響,崔老板傻眼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倒出來的盡是些扁圓的鵝卵石,裏麵還夾著一張紙條,上麵寫道:“崔老板,活剝皮,酒摻水,飯糊粘;今日碰上唐慣石,請你嚐嚐稀粥味。”
原來,這客商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唐慣石!唐慣石也是貧家子弟,他生性豪爽,仗義執言,平時好打抱不平。前天路過此地,聽得崔家店如此貪財圖利,唐慣石便存心治一治崔老板。今天,就是衝著他來的。這崔老板兩口子呢,原以為能撈到大油水,殊不知丟了雞、賠了米不算,稱米煮粥時摻了六斤糠,這一下三鍋粥也全完了。兩口子一個“我的娘呀”,一個“我的雞呀”,嚎啕大哭起來。眾客商見了,好一陣哄堂大笑。
而要對惡人施“詭道”,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利誘之,因為惡人往往是見利忘義之徒。
上麵這個故事中的趙老板損人、坑人、害人,對這樣的惡人不懲治,豈不是要讓更多的人被損、被坑、被害嗎?然而懲治要有道,對惡人以利誘之最見效。這叫“以毒攻毒”、“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唐慣石先是以“大戶頭”氣勢出現,給崔老板以可圖之“利”,一出場便將崔老板“誘”住,此為一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