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4—5歲4727名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進行研究,行為問題檢出率男童14.8%,女童12.4%,有顯著性差異。用CBCL調查2941名6—11歲城市兒童,各條目得分男性高於女性的有38項,女高於男的有11項。全國4—16歲少年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男13.4%,女12.5%,有顯著統計學意義。有作者報告,7—14歲小學生行為問題檢出率為男:女=4.9:1,差異有顯著性。
有學者發現,在兒童行為問題上,中國與美國、日本、英國不同。同一省內不同城市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也不一樣,2001年山東省調查,聊城市為17.39%、濱州市13.99%、濟南市13.16%、青島市11.35%、棗莊市11.25%、濰坊市8.83%,聊城市為濰坊市的2倍,有顯著性差異。19城市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高於農村。這種差異可能由於民族的文化差異所引起,抑或由於工業化發展程度不同而造成。但是無論影響的因素多麼複雜,隻要我們能夠把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當做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來看,我們必然能夠在他們人生的初始階段點亮一個明亮的燈塔。
五、重視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具備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兒童成長的需要,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從當前看,一個孩子具有了健康的心理品質,生活就充滿歡樂;對所學的功課有興趣,聽課做作業專心致誌效率高;關心集體,關心他人,人際關係好;不怕困難,勇對挫折,朝氣蓬勃。從長遠來看,一個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就打下了做人和成才的基礎。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智力的成就,在很大成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還有人說,命運是性格的影子。這都說明健康的心理品質對人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在客觀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各人走著各自的人生道路。在相同的機遇麵前,有的春風得意,有的望洋興歎;有的人一生充實,死而無憾,有的人一生困頓,舉步維艱。在個體發展的道路上,除了社會給人們帶來的機遇或約束以外,人的心理品質是個人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著力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質,是為孩子打好做人成才基礎,鑄造有意義人生,獲得自身幸福的大事。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僅關係著每個孩子的成長,而且關係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從世界的角度、以未來的眼光看,國際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民族素質的競爭。一個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人才資源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自然資源。關心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努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就是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當代許多國家都十分強調的大事。培養兒童良好的心理品質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日本教育界提出了旨在培養青少年具有豐富精神和健康生活的“心的教育”,以完善人格,培養公民意識、奉獻精神、堅強毅力、自立能力、協作精神等。提出學校應當成為兒童的“精神食堂”,必須給兒童以豐富的精神養料。新加坡政府注重繼承和發揚東方人民的傳統美德,著力培養年青一代愛己愛人、以禮待人、尊重別人、注重學習、敬業樂群、遵紀守法、廉潔奉公、講求效率等品質。美國學者阿迪·瓦特曼說:“不管時代發生怎麼變化,我們總是和我們的祖先有著同樣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過我們的一生,和周圍的人友好相處,這就需要人們具有五種品質:一是歡樂,二是愛,三是誠實,四是勇敢,五是信念。”他認為,這五點是社會進步和學生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美國在開展“有效教育學校”時強調,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學心。澳大利亞學者埃利雅德在北京“麵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三張通行證”的主張,他認為,未來的人都應當握有三張“通行證”,一張是學術性的,一張是職業行的,第三張是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很顯然,這第三張“通行證”就是指的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