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關於兒童心理健康的一些理論成果(2 / 3)

(二)童年期(1.5-3歲)

這是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的階段。到了第二階段,兒童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飯、走路、拿玩具等,他們開始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這時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料者允許和鼓勵他們他們去獨立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對於他們完成的工作給與及時的表揚,就能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能力,培養他們的意誌力,使他們活得了一種自主感,能夠控製自己的行為。

相反,如果成人過分愛護他們,處處包辦代替,或是過分嚴厲,這也不準那也不許,稍有差錯就粗暴地斥責,甚至采用體罰,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濕了褲子或吃飯弄得滿桌滿身,家長就對其打罵,使孩子一直感受到很多失敗的體驗,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與羞恥之感。

(三)學前期(4-6歲)

這是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的階段。個體在這階段的身體運動與語言能力發展很快,能參加跑、跳、騎小車等活動,能說很多連貫的話,還能把自己的活動擴展到家庭之外的範圍。除了模仿行為以外,個體對周圍的壞境(也包括自己的機體)充滿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別,也知道動物是公是母,常常問這問那。這時候,如果成人對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為不橫加阻撓,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自由參加各種活動,耐心地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責,那麼,孩子的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與進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采取否定、壓製或是嘲諷的態度,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的遊戲是不好的,自己提的問題是愚蠢的,自己在父母麵前是討厭的,致使孩子產生內疚感與失敗感,這種內疚感與失敗感還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四)學齡前(6-12歲)

這是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的階段。學齡初期兒童的智力不斷得到發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且有一定深度,他們的能力也日益發展,參加的活動已經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老師。他們很關心物品的構造、用途和性質,對於工具技術也很感興趣。這些方麵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與讚揚、鼓勵,則能進一步加強他們的勤奮感和進取心。

埃裏克森勸告作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奮行為看作為搗亂。否則孩子會形成自卑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應該鼓勵孩子努力完成任務,努力獲得成功,激勵他們的勤奮感和競爭心,有信心獲得好成績;鼓勵他們盡自己最大努力與周圍的人們發生聯係,進行社會交往,使讓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聰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參加賽跑,也會認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總之,使他們懷有一種成就感。

(五)青春期(12-18歲)

這是獲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亂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是埃裏克森自我發展理論中的一個專業術語,也是他最有名的一個概念。埃裏克森認為,所謂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對自己的本質、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麵前後一致及較完善的意識,也即個人的內部狀態與外部環境的整合和協調一致。12-18歲的青少年,發展的重要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或自我統合)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亂。個體進入青年期,其一是分化為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要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就必須使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達到統一。為此,要麼努力改變現實的自我,使之與理想的自我保持一致,要麼改變理想的自我,使之符合現實的自我。

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觀察與新的思考方法,他們經常考慮自己是怎麼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自己。此時,他們逐漸疏遠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而與同伴建立親密的友誼,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續之感,也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與性格上的相同與差異,認識現實中的自己與理想的自己之間的關係,而能發現事物之間的異同,並形成它們內在相同和連續之感就是同一感。

埃裏克森認為,這種同一感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與各種人、事、物的關係,並加以調整,以便能順利地進入成年期,埃裏克森指出,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他以前發展階段所建立起來的信任感、自主感和主動感有直接關係。如果順利地完成前期的發展任務,自我同一性就容易建立,並順利地進入成人期,如果不能順利地完成前期任務,就會產生同一性的混亂。比如,懷疑自我認識與他人對自己認識之間的一致性(自我肯定的混亂);做事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與獲得成就之間的關係(工作癱瘓);對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看不清,要麼持對立情緒,要麼盲目順從(權威性混亂);在兩性問題上,也會發生同一性的混亂,認識不到兩性之間的相同與差異(兩性混亂)等。在青少年犯罪中,同一性混亂是最常見的症狀。

四、認知發展理論

這一派理論主要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研究個體的社會化,特別是兒童對行為準則的理解和判斷。該學派的研究者都強調個體的認知結構、認知策略在其社會化心理過程中的作用。

(一)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的主要創始人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皮亞傑認為,個體心理的發展是一個由一係列帶有普遍性的階段組成的規則的過程。它不是由內部成熟或外部教育支配的,它是一個積極地構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通過自己的活動,逐漸建立分化的和理解的認知結構,皮亞傑稱此認知結構為圖式。個體所處的環境在其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個體本身在發展中也發揮著積極能動的作用,這是由於個體的認知結構在主客觀之間起著調節作用,認知結構就是溝通主題與客體之間起著調節作用,認知結構就是溝通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中介因素。

皮亞傑指出,個體的認知結構式隨著知識經驗的增長而不斷發展的,由於新知識新經驗的獲得,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補充或是改組,這樣就進入了一個新的認知發展階段。個體的認知結構與其智力發展水平有內在的聯係,兒童的人格乃是隨著其認識結構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

皮亞傑特別強調兒童道德的發展,尤其是個體道德品質中的認知部分——道德判斷。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和他的認識發展水平是平行的,即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根據他認知結構的變化和認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為此,他設計了一套道德兩難問題,讓兒童判斷兩難情景中人物行為的是非。比如,一個孩子為了幫媽媽做事結果打破了15隻杯子,另一個孩子偷吃東西時打破了一隻杯子,讓兒童判斷兩個小孩誰的過錯大。皮亞傑發現不同年齡在做判斷時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通過研究,他把兒童的道德判斷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即他律階段和自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兒童根據行為的現實後果來判斷是非,道德判斷服從權威,以成年人的觀點為標準;在第二個階段,兒童根據行為者的意圖來判斷行為的是非,並且以自己的觀點為道德判斷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