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的道德發展模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證實,表明他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並具有文化的普遍性。但也有不少的研究提出質疑,認為他的研究方法會低估年幼兒童的道德理解能力。
(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柯爾伯格關於認得道德發展的學說(kohlberg,1971,1981)是當前最具有影響的學說。柯爾伯格認為,皮亞傑把道德發展分為兩個階段過於籠統而簡略,他根據皮亞傑的基本概念加以延伸,把人的道德發展過程分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
柯爾伯格設計了一些兩難故事來測定兒童的道德判斷水平。其中最典型的是“海因茲偷藥”的故事:海因茲的妻子患了絕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隻有一種藥才能救她,就是城裏一位藥劑師新發明的鐳。但藥劑師開價很高,且遠高於成本,海因茲無力購買,他懇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賬,但藥劑師不同意,海因茲走投無路,不得已去偷了藥。問兒童海因茲是否應該這樣做?為什麼說應該,為什麼不應該?柯爾伯格關心的不是“是”或“否”的問題,而是支持和反對意見背後的原因,即兒童的推理。
由此,他總結出和年齡相關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
1.前習俗道德水平。處於這一水平的兒童,對是非的判斷取決於行為的後果,或服從權威、成人意見。該水平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懲罰與服從定向的階段:他們害怕受到懲罰,或表現為服從權威。兒童認為該偷或不該偷都是從上述定向出發的。例如海因茲應該偷藥,“否則他妻子就會死去”;又如,認為海因茲不該偷藥,“否則他將會坐牢房、吃苦頭”。
(2)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階段:判斷是非以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為標準有實用主義的傾向。例如,認為海因茲應該偷藥,“因為他妻子平時為他做飯、洗衣服,現在妻子生病了,海因茲應該報答她”。
2.習俗道德水平。這一階段判斷是非能注意家庭與社會的期望,包括兩個階段:
(1)好孩子定向階段:極重視社會對他的評價,而不是考慮行為本身的正確與否。例如,認為海因茲不應該偷藥,“因為好孩子是不偷東西的”;而認為海因茲應該去偷藥,是“因為好孩子是幫助別人的”。
(2)維護權威與社會秩序的定向階段:認為判斷是非應尊重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例如,認為“偷東西總是不對的,如果大家都去偷,那社會還能成為社會嗎”?
3.後習俗道德水平。這一階段,兒童發展出一套獨立的、超越社會群體的道德標準。也包括兩個階段:
(1)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從法律上、道德上比較靈活地判斷是非,認為如果法律、規則不合理,可以修改。例如,認為海因茲應該偷藥,“因為允許商人非法賺錢的法律是錯誤的,必須修正”、“海因茲偷藥是對的,這是對錯誤法律的反抗”。
(2)普遍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根據尊重人權的平等、人性的尊嚴、相互信賴等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來判斷是非。例如,認為海因茲偷藥是對的,“因為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偷藥是為了救人。海因茲即使因此坐牢,也是為了維護人權”。
柯爾伯格為了證明這六個階段的普遍性,研究了不同文化國家的兒童,獲得了基本的傾向,他還通過研究表明,道德判斷與兒童的道德心理有一定的相關。
五、社會學習理論
20世界60年代起,班杜拉突破了傳統的行為主義的理論框架,從認知和行為聯合起作用的觀點來既強調社會環境,又強調認知因素對學習的影響;他不僅注意個體的行為表現,還關心行為的社會習得過程。
在班杜拉的理論體係中又一個基本概念,即觀察學習。他認為兒童學會的許多行為模式,都不是按照經典行為主義提出的強化——懲罰的方式習得的,而是通過觀察—模仿學會的。他強調榜樣的作用,認為兒童通過觀察榜樣行為及其後果,就可以受到替代強化,決定自己做與不做榜樣示範的行為。
20世界60年代以來,班杜拉進行了一係列關於社會習得方麵的經典實驗,研究榜樣在促進兒童積極地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其中一個實驗是這樣的:試驗者把一群5歲兒童分成三個組,先給三組兒童參觀許多非常吸引人的玩具,並告誡他們:“不許玩這些玩具!”然後分別將他們置於不同的實驗情境:①榜樣一鼓勵組:給他們看一部電影短片,講一個小男孩正在玩成人規定不準玩的可愛的玩具,後來孩子的母親看到這一情景,非但沒有阻止,反而大家讚賞;②榜樣一批評組:也看一部電影短片,所不同的是當孩子正在玩成人規定不準玩的可愛的玩具時,孩子的母親看見了,加以嚴厲的批評;③控製組:沒看電影。然後,讓每一組孩子單獨在房間逗留15分鍾,房間內有許多規定不準玩的惹人喜愛的玩具,實驗者通過單向觀察窗進行觀察。結果發現,第一組兒童很快就被玩具所吸引,他們不顧禁令而去抓取那些玩具,平均隻克製了80秒鍾;第二組兒童麵對逗人喜愛的玩具,能夠有較長時間的克製,平均克製了7分鍾之久,其中有的孩子15分鍾內都沒有動那些玩具;第三組兒童平均克製時間為5分鍾。實驗充分說明觀察學習對兒童行為表現的影響,也說明一個好的榜樣在促進兒童心理方麵的作用。
此外,運用類似的方法,班杜拉還研究了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親社會行為等,都得出了類似的結果和結論。研究還揭示:觀察學習會讓兒童習得榜樣所示範的行為,如看過攻擊性榜樣的兒童,都會習得攻擊性行為;替代強化雖可以阻止新行為的表現,如看到榜樣的攻擊性行為受到批評或是懲罰,兒童就會抑製自己的攻擊性行為,但它並不能阻礙新行為的習得。這些研究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比如讓成人更加重視自己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特別是它還引發了人們對大眾傳媒中攻擊、暴力等情節、鏡頭對兒童之影響及其作用過程的關注和思考。
社會學習理論根據大量實驗的事實和結論來建立自己的理論,較有說服力;而且他們還強調了社會環境、家庭關係、動漫遊戲、學校教育、文化因素、榜樣等在兒童健康心理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故能充分估計到教育引導的作用並能較好的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