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3歲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及分析1、2歲小兒都害怕很大的聲音,3歲小兒則害怕那些看得見的東西如動物、假麵具、黑暗等。主要原因是,雖然孩子已開闊了眼界,看得多、聽得多,但尚未能真正理解這一切。比如說,1歲的孩子看見狗也不會害怕。這是由於情感尚未發達,同時尚不知道狗是什麼東西,對自己有什麼害處之故。但到了2、3歲時,看見狗咬人,人們都怕狗,逐漸懂得了狗是可怕的動物,於是就開始怕狗了。等到再大些,知道了隻要喜歡狗,狗就不咬人以後,就又不怕狗了。
3歲兒童的智力發育很快。就記憶而言,讀書給孩子聽時,隻要多讀幾遍。孩子就能完全記住,如果一旦中間說錯了一點點就會給你指出來。唱歌也如此,學得好、記得牢,教幾遍以後就能唱。就這樣,3歲兒童不但能記住那些具體的、自己體驗過的事物,而且還能記住那些聽來的、自己說過的抽象的事物。這就是3歲兒童在記憶方麵的一大特征。3歲兒童也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很少像兩歲時那樣一發火就躺在地上滾來滾去。加上自製能力也多少強了些,那種攻擊型的態度少了起來了。3歲兒童的喜悅已不是一般物質性的,會因為使爸爸媽媽高興而高興了。因此,又把3歲這一年齡叫做捧人的年齡。做什麼事隻要媽媽高興,就會神氣十足,興致勃勃地去幹。另外,也能懂得一些幽默的話了。
2-3歲小兒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很關心,興趣很濃。對所有事物要刨根究底地問個沒完。這是由於孩子對這些事物懷有極大的興趣,所以就努力觀察、學習、詢問和盡力想理解。可以說,智力的發達與否全在於興趣如何。2-3歲兒童時期正是對什麼都有極濃厚的興趣的時期。因此,作為大人應該盡一切力量培養孩子的這種興趣,這對孩子的智力發育非常重要。
二、3-7歲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及分析
學前期是指兒童從三歲到六、七歲這一時期,這是兒童正式進入學校以前的一個時期,所以叫學前期。又因為這是兒童進入幼兒園時期,所以又叫幼兒期。學齡前期兒童是人生的一個重要時期,此時,由於腦的迅速發展發育與外界接觸頻繁複雜化,智力已接近成人的80%,心理發展在這一時期也特別迅速。其心理特點主要有:
1.參加成人社會實踐的願望、對勞動、學習、需求增高
我們知道,兒童出生以後,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教育條件下,經過三年的時間,已從一個軟弱無能的個體發展到能夠直立行走,廣泛操縱物體,進行初步的言語交際,並且能從事一些最初步的遊戲活動。就在這樣發展的基礎上,兒童進入了學前時期。進入學前時期的兒童,由於身心各方麵的發展,初步產生了參加社會生活的願望。同時,由於考慮到兒童獨立生活能力的增長,成人也對兒童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開始要求兒童獨立地擔負某些簡單的職責,如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當值日生等。開始要求兒童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活動。這就是說,學前兒童開始產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參加成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勞動和學習活動的需要。
2.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想象,社會情感隨之產生
學前兒童由於知識經驗的貧乏,由於言語還不夠發展,因而主要是以直觀表象的形式來認識外界事物。當然,學前兒童也在不斷形成一般表象和低級的概念,他們已能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從而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但是無論如何,這些概念和邏輯思維都具有很大的直觀形象性的特色。他們一般不能給事物下抽象的定義,而隻能下功用性的定義。例如,花是好看的,果實是好吃的,椅子是可以坐的東西等。學前兒童也能掌握數的概念和進行計算,但是同樣需要直觀形象的不斷支持和強化,否則就會有很大的困難。
3.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
意誌的自覺性、堅持性、自控性有較明顯的發展,故已能初步控製自己的情緒,可獨立和較細致地對外部事物和內心品質進行評價,初步顯露出了個性;嬰兒的行為主要是受直接作用於他的事物所支配的,把這些事物挪開了,兒童的心理活動也就隨之而停止或改變。到了學前時期,由於兒童在教育影響下,皮質抑製的迅速發展和言語係統的初步發展,因而行為的自覺性就逐漸發展起來,能逐漸使自己的行為服從較遠的目的,這就為形成兒童最初的個性傾向提供主要條件。這種最初的個性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會保留它的痕跡,因而在人的心理發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兒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們應當從兒童很小的時候起,就培養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使兒童的個性從一開始就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
4.對兩性區別有一定的認識
能夠意識到男孩和女孩是有區別的(通過上廁所的差異或者衣著打扮上的不同),也能注意到喜歡男孩和喜歡女孩是有分別的,跟父母講起幼兒園裏的朋友時會特別強調那個男孩或者是那個女孩玩的好。這個時候父母和老師應該不要過分的去強調這個事情的質上,而是應該適當的引導兒童到交朋友上的角度,當然嚴厲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
大體了解了學前期兒童麵臨的心理特點的變化,怎樣去引導、教育好呢?這個時候正確的方法會在兒童前期的心理道路上做一下鋪墊。
首先,要正確對待學齡前兒童好動的特性(模仿大人的活動),應當將其視為正常現象,因此期兒童大腦興奮過程占優勢,易興奮、激動和喧鬧,要求他們較久地靜坐不動或較長時間注意力集中是困難的,所以,決不能刻意限製兒童的活動。
其次,由於此期兒童活動能力和範圍加大,希望獨立做一些事情。大人如進行幹預,就會遭到拒絕或哭鬧以示反抗。這是一種自我意誌的表現,在心理上稱為第一反抗期。這種獨立性的表現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反抗心理越強的幼兒長大後,意誌往往越堅強。所以,作為父母應因勢利導、注意保護、指導這種品質的發展,不可強加壓製、譏諷,當然也不能過分保護。同時,也正由於學前兒童知識經驗的貧乏和言語的不夠發展,兒童還不能經常有意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行動,一般心理過程都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他的心理活動也帶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學前兒童還是受外界印象的調節支配的,他很容易受外界新穎的事物的吸引而改變自己的心理活動,有目的有係統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差。當然,在整個學前時期內,在教育影響下,這種特點正在逐漸發生改變。一般說來,從中班開始,特別是到了大班的時候,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的隨意性和穩定性都在不斷地增長著。學前兒童心理過程的隨意性和穩定性的不斷增長,就為兒童進入學校學習準備了重要條件。
再次,我們也會看到,學前兒童的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他還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動,他的知識經驗還非常缺乏,還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服從於比較遠大的目的。因此,就在兒童渴望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新的需要跟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及能力水平之間產生了重大的矛盾。這是學前期兒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遊戲活動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活動形式,在遊戲活動中,兒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決,從而也就推動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這是學前兒童的一個重要特點。要注意放手讓兒童遊戲。遊戲是此期兒童的基本活動,是促進其認識、情感、意誌和個性品質迅速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理和心理需要。所以,家長、幼教人員對兒童這方麵的活動隻能鼓勵、不能壓製,並應為其遊戲創造良好的條件。
最後,父母師長要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此期兒童可塑性很大,且個性處於形成過程,情緒很不穩定,易受外界影響。所以,父母師長要注意給孩子起良好的表率,從而使兒童的模仿放大效應朝著良好的方麵發展。父母師長們要用良好的人格,使兒童潛移默化。否則教育不當,或自身行為不檢點,都可能造成兒童出現不良行為甚至病態人格。
三、8-14歲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