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知、注意、記憶的特點
小學生從籠統、不精確地感知事物的整體發展到能夠較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並能發現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間的相互關係。比如,在畫圖時,他們漸漸能夠注意到圖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們的感知從無意性、情緒性漸漸向有意性、目的性發展。起初,他們選擇觀察對象常常從興趣出發,以後則漸漸能夠按照學習任務的具體事物的支持,比如,他們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長方形”和“桌麵”相聯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加,他們的空間知覺漸漸從直觀向抽象過渡。對於時間的特性,小學生入學時能掌握他們經驗範圍內的時間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後天等等,但對於與他們的生活關係不大不太密切的時間單位,如幾分、幾秒和幾世紀等則不能理解,而且對時間長短的判斷力也比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時間單位的理解力和對時間長短的判斷力都會不斷提高,開始逐步懂得珍惜時間,學習的自覺性也日益增強。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生動、具體、新穎的事物,較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注意,而對於比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們則不感興趣,因而不易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學生的注意範圍小,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比如,邊聽課邊記筆記,同時注意演算速度和準確度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
小學生的記憶最初仍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他們對一些有趣的食物能很好地記住,而對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有時記起來卻感到困難;他們能記住一些具體的、直觀的材料,而對抽象的詞、公式和概念卻難以記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理解能力不斷提高,記憶的自覺性、對詞的抽象識記和意義識記的能力都會不斷提高。
(二)想象、思維的特點
小學生的想象從現象片段、模糊向著越來越能正確、完整地反映現實的方向發展。比如,在做遊戲時,他們已不滿足於用兩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飛機,而要求飛機要有機翼和螺旋槳等。低年級的小學生,想象具有模仿、簡單再現和直觀、具體的特點,他們在遊戲中常重複從成人那裏看到的動作和姿勢,而且他們想象的遊戲動作一般要有某種實物的支持。例如,他們把沙子堆成橋梁、地道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中高年級,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創造想象開始發展起來。
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係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比如,低年級學生在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特征的情況下,對某些概念進行概括會感到困難。就拿“大與小”的概念來說,他們通常是通過對大、小物體的直接感知獲得的。而到了高年級,他們則開始能夠依靠表現一定數量關係的詞語來進行概括。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掌握概念中直觀、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漸減少,而掌握抽象、本質特征的成分不斷增多。
(三)情感的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情感也逐漸變得更加穩定、豐富、深刻了。低年級小學生雖已能初步控製自己的感情,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比如,他們受到表揚立即興高采烈,挨了批評則馬上情緒低落。此時他們雖已初步具有了愛憎的情感,但他們的愛憎還是和具體的事物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比如對父母、親人的愛等。到了小學高年級,他們的情感更為穩定,自我尊重,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如意強烈,道德情感也初步發展起來。此時他們的好惡不再是隻停留在口頭或麵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諸於行動。比如,他們不僅在內心崇拜和熱愛英雄人物,而且能夠以他們為榜樣,幫助同學、努力學習……他們已能夠把對身邊親人的愛擴展到對教師、對同學的愛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愛。隨著求知欲的日益增強,他們不再滿足於問“這是什麼”,而開始問“這是為什麼”,認識、分析各種問題開始注意從動機、效果多方麵評價自己和他人,對成人的依賴性較低年級小學生明顯減少。
(四)意誌的特點
小學生的身體各器官、係統都生長發育得很快,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但同時因為他們的自製力還不強,意誌力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衝動,意誌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完成某一任務時,常是靠外部的壓力,而不是靠自覺地行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意誌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力會漸漸增強,他們能夠自覺到完成作業。在遇到難題時,有時也能夠控製自己不泄氣、不分心,直到問題得到解決。另外,由於小學生的模仿性比較強,因而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多,孩子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習慣,因而就更應該注意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五)性格的特點
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在不斷發展,自我評價的能力也不斷有所增長。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他們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師的評價來估計自己,而是能夠把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加以對照,獨立地作出評價。他們逐步學會了用道德觀點和社會準則來評價別人和自己的行為,盡管他們運用的準則一般還是很具體的,他們的評價卻變得越來越全麵,能夠同時看到正麵和反麵、優點與不足。另外,隨之個性的發展,小學生的個性性格特征也不斷增強,性格對他們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當讓小學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行為會漸漸形成習慣,性格也就越來越穩定,越來越難以改變了。因而在小學階段進行有效的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心理能夠健康地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四、15-18歲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及分析
(一)由質變的完成向量變擴張的過渡
1.智力迅速發展並達到相對的成熟
進入中學階段,孩子智力的各因素迅速發展,逐步擺脫兒童的智力模式。理論思維的確立及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的全麵發展,使中學生智力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躍而達到新的高峰,達到相對成熟。智力的相對成熟對孩子的認識、情感、意誌、個性等開始產生巨大的影響。
2.出現了創造力的高峰
創造性能力和創造性個性品質迅速發展。中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有思考和創造的勇敢精神,有富於想象的品質和獻身精神,許多人在中學階段就顯露出創造的鋒芒。正如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所說:“當你老了,你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因為你一旦有了新思想,會馬上想到一大堆永無止境的爭論,害怕前進,當你年輕力壯的時候,可以到處尋求新觀念,大膽地麵對挑戰。”
3.情感豐富、熱烈而充滿活力
比起小學生,中學生進入青年期後情感發展變化是十分迅速的,情感豐富、內心體驗的多種多樣是兒童期無法比擬的,也是成人不易理解的。同時激情的迸發使中學生富於熱情,充滿生機,朝氣蓬勃。
4.需要與動機發生了新的變化
需要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生活和發展條件的必然。中學生的需要迅速發展,首先是需要的性質的變化,即社會性需要急劇發展。不僅需要衣、食、住、行,更多的則需要知識與技能,需要交往與友情,需要理解與尊重,需要理想與成功。動機是推動人行動的內在力量,是被意識到的需要。中學生的動機迅速發展。首先是動機內容的結構變得豐富了,社會性強了,不僅有學習動機,還有社會動機、社會活動動機、職業選擇動機、成就動機等。其次是動機的強度增大了。以學習動機來講,中學生求知的強烈程度遠遠超過了小學生,許多學生廢寢忘食、爭分奪秒的學習精神是小學生無法相比的。再次是中學生動機的內部衝突比小學生複雜,學生自覺調節動機衝突的水平迅速提高,又不斷在新的水平上激發著個體積極性。
5.自我意識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