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具體表現(3 / 3)

進入青春期,孩子們心理的自我發展,使自我意識的發展迅速進入一個新階段。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製都達到了新的水平,出現了一係列新的特點,而且這一發展還沒有波及並影響其他心理的發展。

6.行為的強度增加了,新的行為出現了

生理的迅速發育、性的成熟、情緒的強烈性及社會化過程的加速使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的行為總是發動得比較快、強度比較大,做什麼事都比較果斷、勇敢,喜歡拚搏,總有一種急促感。同時又出現了一係列小學生所沒有的新行為,如求偶行為、反對家庭或教師束縛行為、更複雜的社會交往行為、尋找新的興趣與愛好行為等。

(二)由矛盾動蕩向逐漸穩定過渡

中學生心理發展,既然是處在由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階段,那它就是一種質向另一種質的轉變過程,兒童、少年的模式被打破,成人的模式尚未建立起來,呈現出一種不平衡和不穩定的狀態。有人把這一過渡性特點叫做“成人感”與“孩子氣”的矛盾。

1.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

孩子自認為已經是個大人了,獨立性意向、自尊心十分強烈。一方麵想竭力擺脫家長的管教,希望家長和成人把他們不要當小孩子看待,希望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尤其反感父母那種絮絮叨叨的管教。另一方麵他們自己也把過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小孩子,力圖與過去的”我“一刀兩斷,常常通過口頭或行動方式宣傳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有的心理學家把這種企圖在心理上與對父母的依賴決裂,與自己的兒童時代決裂的現象叫做心理上的”斷乳“。但是這種”斷乳“卻不是輕而易舉的。因為:第一,事實上中學生並未成熟,在認識、情感、行為上均未擺脫孩子氣,缺乏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其他方麵也不具備充分獨立的條件。第二,現在許多學校也不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比如一些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學生不僅知識麵狹窄,也很少參加社會活動和公益活動。第三,我國現階段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父母一般不十分鼓勵子女盡早獨立,以至於上了大學、研究生,經濟上還要依賴父母,特別是許多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或望子成龍心切,或百般嗬護,使中學生的依賴性往往還相當強,甚至有的孩子雖已獨立工作、獨立生活,但心理上、行為上仍然對父母十分眷戀依賴,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較差。比如許多學生考上大學後,入校報名時總是要由父母親屬護送;一些學生不知道手續怎麼辦,隻好由父母跑前跑後到處奔波;一些學生連床都不會鋪,仍由父母代勞。他們是被社會輿論稱為”抱大的一代。這種情況應引起家長們的深思。

2.強烈的求知欲望與有限的認識水平的矛盾

中學生的求知欲望十分強烈,對什麼問題都想問個為什麼,想學習、想思考、想探討,但由於知識經驗有限,思維水平有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常會發生無目的、無計劃、不加分辨、急於求成的學習和吸收。一個時期之所以出現許多中學生熱衷西方哲學的一些觀點的現象,如尼采的超人意誌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等,與他們心理上的這種矛盾不無關係。

3.閉鎖性與強烈地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

所謂閉鎖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具有某種含蓄、內隱的特點,它是相對於人的外部行為表現與內部心理活動之間的一致性而言的。中學生由於思維的發展,對外部世界認識的廣泛性、深刻性的發展,尤其是對新的自我的發現,心理活動開始指向自己的內部世界,指向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加之相應的獨立性與自尊心的發展,便失去了兒童時期的外露、直爽、單純、天真等特點,出現了心理活動的閉鎖性。這種閉鎖性首先表現為出現了“內心的秘密”,“自我交談”的時候增加了,開始要在自己的房門、自己的抽屜上上鎖,反感別人隨便翻動他的東西,在沒有人的時候寫日記,自己向自己傾訴內心的秘密。同時在與人交往中變得不那麼坦率了。比如我們問兒童某些問題時,他們可以不加考慮直截了當地回答,而問到中學生時,他們往往要考慮很多,有時坦率、直接、真實地回答,有時則不然。

中學生心理的閉鎖性,使他們不輕易向別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較高,選擇條件苛刻。因此,他們不僅與父母、師生之間不易達到心理相通,在同齡人之中也不容易找到真正“心心相印”、“相互理解”,能夠產生心理共鳴的知音,因而常常感到不易被別人理解,心理上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孤獨感覺。但另一方麵由於社會的要求,中學生卻強烈地想與人交往,得到理解。這一矛盾常常使孩子不能平靜,個別人甚至變得性情孤僻。

4.自主性與被動性的矛盾

自主性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是主觀心理狀態的一種傾向性,是人的心理區別於動物心理的重要標誌之一。人的心理活動的自覺主動性從兒童時期就開始發展了,但總的來講,在青年期以前孩子們的認識和行為還更多地由成人幫助進行控製調節,隻有到了青年期,隨著大腦的成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才出現了較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這時起,孩子作為個體來講更加積極主動。無論在認識上、情感上、行為上都力圖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覺地去思考認識、去體驗、去行動。在認識外界事物時他們要求並努力辨別是非真偽;在行動中他們努力按自覺確定的目的去行動,在各種活動中他們努力控製調節主客觀之間的關係,並在活動結束時竭力總結經驗教訓以進一步確定自己今後應該怎麼認識、怎麼行動。但另一方麵他們不善於自覺主動地控製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及相應的外部行為,表現出一定的被動盲目性。比如在情感和理智的關係上,中學生非常想同成人那樣控製自己,但因為不善於控製自己的情感,卻常常辦一些傻事、蠢事,以至令其後悔莫及;常常躍躍欲試地想克服困難,完成確定的任務,但由於對任務本身的意義認識不足,或對客觀上的困難估計不足,或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自覺地控製調節自己的行為水平的能力不足,而不能堅持始終。

5.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中學生滿懷激情,富於理想,勇於追求理想,追求美好事物,因此常對社會、對國家、對自己進行種種美妙的設計。這不僅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發生了變化,還由於富於激情的特點和邏輯思維的發展,驅使他們能反映現實環境並推測未來。但他們的激情尚不穩定,社會地位尚未獨立,知識經驗積累得還不足,因為他們考慮問題還未能完全擺脫以自我為中心。這又使他們不善於認識和對待現實,不善於在理想鼓舞下立足於現實去奮鬥,對現實與理想的認識和設計缺乏穩定的意識傾向,往往隻求得在想象中的心理滿足,或者以錯誤的、片麵的選擇來對待理想與現實,不善於將理想與現實統一起來。

綜上所述,中學生處在人生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心理變化發展到成熟時期。心理發展的急劇性和矛盾動蕩性,使孩子心理發展具有空前的速度和加大的動力。個性心理發展趨向穩定和傾向及心理內容的社會性的發展又增加了他們心理發展的選擇性。因此,正確認識和對待這個階段孩子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有利於家長了解孩子,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第二章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對於兒童來說,貪玩是他們的年齡特征。動畫片、遊戲機、小人書都能使他們著迷。要想讓他們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是很難的。許多家長並不了解如何合理地管教孩子,不是表現為不休的“嘮叨型”,就是屬放任的“嗬護型”。而這兩種類型家長的管教方法對孩子健康心理成長都是有害無益的,這樣會造成他們心理上的反抗,或者是心理上畸形的依賴,或者是那種不作為的風格,所有這種不健康的發展方向都是心理問題在作祟。父母把“管教”簡單地理解為“懲罰”或“哄騙”,眼睛隻盯著孩子的成績單,作業本,逼著孩子做這做那,如不就範,不是諷刺、打罵,就是許願、哄騙。事實上,管教孩子大有學問,下麵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科學管教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