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不是用規則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後,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

——洛克

一、怎樣培養兒童樂觀開朗自信的良好性格

有些家長來谘詢:孩子為什麼在家膽子很大、很開朗,到學校卻像變了一個人,上課不敢發言,不會和小朋友玩。考試成績不好,他會說:還有比我更差的呢!對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滿不在乎。對許多事情不是踴躍參加,而是自認不行,缺乏興趣和信心。家長不明白孩子這樣的退縮行為是怎樣形成的,怎樣能使孩子變得自信心和上進心。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家長對孩子持否定的態度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喪失自信心。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對孩子的一舉一動總是不滿意的,經常諷刺譏笑孩子,或者對孩子做的事品頭論足,說三道四。弄得孩子不知所措,對自己產生懷疑,長大以後,性格變得多疑、敏感、自卑。所以,家長對孩子持肯定的態度很重要,因為孩子是從別人的態度中來認識自我的。

家長對孩子過度照顧和保護,使孩子沒有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沒有機會去培養自己應付挑戰的能力,在遇到困難時就感到害怕,不敢麵臨挑戰,不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對新事物的興趣和探索精神也逐漸喪失。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失敗和挫折時,不要批評孩子,也不要包辦代替,而要激勵孩子再嚐試、再實踐。自信心就是在孩子自己的實踐中形成的,不是別人能給予的現成的東西。

孩子對老師和家長的話滿不在乎,缺乏進取心,是因為孩子對別人的評價缺乏敏感性,大腦對外界信息的處理出現障礙,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敏感性訓練來矯正。

自信心、上進心是孩子性格中十分重要的素質,家長要從小注意培養。而且許多家長都知道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可是有的家長不知從何做起,還有的家長自以為是,結果產生了相反的效果,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家長的不同做法和結果……

1.培養上進心

有些家長習慣說:“我們這麼辛苦是為什麼?一切還不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學習才能報答我們!”家長給孩子創造了很好的物質條件,希望孩子沒有後顧之憂地好好學習。但孩子認為,這樣挺舒服的,反正將來父母的一切就都是我的,我為什麼要辛苦學習呢?所以,學習沒有動力,缺乏上進心。

有的家長說:“如果你覺得咱們生活得不好,那你就要努力改變它,超過我們;如果你覺得我們活得很好,但這是爸爸媽媽的,和你沒關係,你要從頭幹起。你甘心活得比別人差嗎?”家長隻滿足孩子必要的生活需求,並不讓孩子特別滿足。物質上剝奪一些,讓孩子有“窮則思變”的想法,自然會有上進心。

2.培養愛心

有的家長從小就自然地以孩子為中心,好吃的別人不吃留給孩子,自己舍不得買衣服也要給孩子買玩具,到麥當勞就看著孩子一個人吃,上公共汽車有座位讓孩子先坐等。孩子早已習慣這樣,覺得理所當然。等到大了家長才發現,孩子上車時一點都不管同行的父母;回家吃飯、看電視都按自己的需要,家長驚呼:“我們的孩子怎麼這樣自私?”

有的家長買了再好吃的東西,都要大家一起分享,哪怕孩子和大家都少吃一點。因為孩子並不缺營養,但缺愛心。所以,給孩子買衣服要普通的、耐用的;買玩具不要那麼與眾不同,向別人炫耀;定期和小朋友聚會,分享玩具和食物;孩子做錯事了,要說事而不說人,讓孩子體會到你的愛心又知道自己錯了。例如說孩子不聽話媽媽很生氣,但不說媽媽不要你了。

在精神上充分地愛和鼓勵孩子,孩子才會愛別人;在物質上你隻關注他一個,他就隻愛自己。

3.培養責任心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學習,舍不得孩子吃苦,或嫌孩子做事不放心,所以,不讓孩子幹任何家務事,也不給孩子機會獨立處理事務,一切包辦。結果,孩子長大後,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依賴性很強,自信心不足,責任感很差,家裏家外什麼事都不管。

有的家長讓孩子在家承擔一些事情,打掃衛生、采買東西、個人內務等,孩子到了外麵能很快適應環境,並且有很好的組織能力,能體諒家長的幸苦,因為他在做家務時就親身體會到了生活的困難,自然就變得很懂事。

4.教孩子花錢

有的家長從來不給孩子零花錢,孩子不知道如何花錢和管錢;有的家長把孩子的零花錢管得很緊,一天給多少錢,還要記賬,結果孩子總是想辦法把錢都花光,有時還要問爺爺奶奶多要錢,並不知道節省和計劃用錢。

有位家長把一個月的生活費交給自己10歲的孩子管理,自己和孩子每花一筆錢都要孩子記賬,告訴他:如果超支,生活費就緊張了。結果孩子經常提醒媽媽:“別去吃麥當勞啦!太貴了。不要亂花錢,沒什麼錢了。”孩子自己也學會了不亂花錢。有位家長每星期給孩子5元錢零花錢,如果孩子能忍住一星期不花,則在下星期有適當獎勵,把獎勵的錢積攢下來,到期終可以買孩子所需要的玩具或文具。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和自製力。

5.培養孩子自己的價值觀

許多家長都忍不住對孩子進行道德說教,小時候他們會對家長的意見全盤接受,可長大後他們有的會產生逆反心理,和家長對著幹;有的缺乏自己的主見,完全依賴家長的判斷:有的甚至產生模糊的價值觀。例如,孩子回來說和同學發生了矛盾,家長馬上說不應該那樣,應該怎樣怎樣;孩子做錯了事,有的家長放任不管,有的家長則暴打一頓。家長的這些做法都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孩子下次遇到新問題時,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啟發、引導孩子自己判斷,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例如,家長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問她:“如果你的東西被別人拿走了,你是什麼感覺呀?你是不是覺得不方便?”如果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要讓孩子自己把東西還給別人;如果他不願這麼做,那就取消看電視,或要求打掃廁所,以之懲罰。

6.對孩子教育要順其自然

遊戲、娛樂和體育活動是孩子身心發展所必須的,但是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某些特長,不惜犧牲孩子玩的時間。有位家長為了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練琴,從不讓孩子看電視和出去玩,除了學習就是拉琴,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責罵、恐嚇、譏諷孩子,孩子生活在單調、乏味、否定的環境中。最後,這個孩子雖然考琴達到了最高級別,但在精神上卻患了嚴重的疾病。

家長的教育原則是:注重孩子的情緒健康,培養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在孩子5歲前,讓孩子盡情地玩,不刻意教什麼東西。5歲之後,根據孩子的興趣傾向再培養,如果發現孩子並沒有音樂、繪畫方麵的特別天賦,那就著重對學習科學能力的培養。在家長的自然、放鬆的教育下,孩子以學習為主,對其他活動都有興趣,有的可成為業餘愛好,但並不是負擔。

二、怎麼讓孩子具有合作分享的社會性品質

1.教孩子與小朋友相處

曾經有一個家長對自己兩歲的女兒說:“如果別的小朋友打你一下,你就打他兩下。”兩年以來,孩子在幼兒園確實沒有吃過虧,但是孩子卻委屈地說:“怎麼沒有小朋友願意和我玩呢?”這位家長聞言茫然。

另外一個孩子從小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在家裏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太陽”,家裏如果有小朋友來玩,不管來的小朋友是大事小,他從來不讓人。結果再也沒有小朋友找上門來玩。

還有的孩子在比較封閉的環境裏長大,膽子很小,上學以後變現得非常孤僻,他不知如何和別人相處……。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質條件豐厚的環境中,但他們的心理世界缺乏豐富的情感刺激,尤其在人際交往方麵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表現為愛招惹別人、侵犯別人、自私、孤僻、缺乏責任感、不會和小朋友交往等。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現在的獨生子女由於沒有兄弟姐妹,實際上是生活在成人世界裏,成人的價值觀和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如果成人教他們使用暴力,他們就學會用武力攻擊別人。成人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學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考慮別人的利益。成人不給孩子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孩子與別人交往能力就得不到培養和發展。所以,家長要讓孩子在與別人交往中學會如何交往,而不是直接幹預,甚至包辦代替。有的特別能幹和厲害的家長,孩子卻非常膽小,原因就是家長總做擋箭牌,孩子就成了老雞翅膀下的小雞,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如果孩子回家訴說受了別人欺負,家長不要直接出麵提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應該耐心了解整個事情的原委,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如果家長粗暴幹涉,孩子有可能要失去一個朋友。

家長為了給孩子創造與人交往的環境,可以和親戚、朋友的孩子有時住在一起。這個周末讓孩子去別人家住,下個周末又讓別的小朋友來自己家住,使他們有機會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生活,在別人家裏又能學到新的規矩,學會約束自己。另外,讓孩子多參加集體生活會對孩子學會人際交往大有裨益。

2.幫助孩子心理上成熟起來

孩子的成長不僅指生理發育,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成熟。前者指的是人的自然屬性,後者才是人的社會屬性。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環境不良、教育失當,孩子就會出現與社會適應不良的各種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怎樣幫助孩子在心理上成熟?不少家長並不了解,也並不真正關心。家長的考慮集中在具體問題上,比如:自己的孩子能否考上大學?能否找到好工作、好對象?孩子將來能否有良好的經濟環境?家長覺得,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了,孩子就可自立了。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孩子能否真正在社會上立足,由上述條件構成的形式上的獨立隻是獨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成熟,達到對社會變化的適應。讓孩子有獨立思考並做出主張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要聽從他人的意見;孩子麵對緊張壓力能有穩定的情緒,而不是精神脆弱、經不起一點挫折;孩子有隨和的性格,善於和別人合作,而不是膽小退縮、內向孤僻;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漠視社會道德和規範。明白了這些,家長就會懂得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比為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條件重要得多。

這樣的培養顯然是不正確的:對孩子采取從小看管式,犯了一點錯誤就打孩子;經常給孩子灌輸大道理。

一個大學教師的孩子雖然考上了大學,但第二年就因偷摸被勒令退學。當校方問他為什麼偷東西時,他回答說:“自己也說不清楚,隻是覺得很刺激。”他從小受到非常嚴格的管教,以至於是非判斷都由母親決定,上了大學離開了母親卻發生了這樣的事,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心理學家們分析原因時說,孩子的所為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自製能力所致。又如,一位家長從小對孩子的學習抓得很緊,孩子除了上學就是在家裏寫作業。由於不與外人交往,孩子很膽小,幾乎沒有愛好。雖然他一直是三好學生、優秀生,但其性格內向孤僻的問題在其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還是暴露出來了:不能處理人際關係,不和別人交往,自卑、敏感、多疑,最後發展成幻覺,被送進精神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