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

——英國作家薩克雷

一、怎樣跟孩子溝通

“這孩子真是有主意!”“這孩子真倔,真不聽話!”家長們經常抱怨孩子不願和家長交談,即使有交談,也難以愉快地進行。

父母和孩子能夠順利地交流思想對於相互之間保持良好關係非常重要。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講出自己的思想感受,這樣父母就可以理解和幫助他們。同時,父母也希望孩子能用適當的方式而不是頂撞的方式來表達感情,並且接受父母的忠告。

但是,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思想和感情的,也不是一開始就不願和父母交流。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是從父母那裏習得的,父母的態度、習慣對孩子的行為方式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問家長:“你經常與孩子交流嗎?”得到的回答常常是:“當然啦,我們經常說,可他一點也不聽!”其實,家長所謂的交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嘮叨、提醒、批評、哄騙、威脅、說教、質問、忠告、評論、探查、奚落……等等,這些做法不管出發點是多麼好,都隻能是減少而不是增加真正交流的成分,隻會使相互間的關係更加緊張和充滿敵意。如果你總是板起麵孔教訓或批評你的朋友,你會從朋友那裏得到什麼呢?你們的友誼還能維持多久?那麼,與朋友之間的關係一定會惡化。

將心比心地想一想,當你心煩意亂的時候,你希望別人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呢?有時,你會希望有人聽你講話並努力去理解你,接受你的感情,你的孩子難道不會這樣想嗎?因此,做父母的要學會與孩子交談的技巧,同時也教會孩子表達自己思想與傾聽別人意見的方法。

父母同孩子談話應注意以下原則:

第一,談話要有針對性。一次談話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家長不要動不動就擺出一副講大道理的架勢。無論你多麼善於講道理,也無論孩子看上去多麼認真地聽你講話,談話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行為問題。孩子需要知道他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單靠解釋是不夠的。很多家長特別喜歡指教或說服孩子,他們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那些理由、意義和原因等他們認為重要的東西,希望孩子一下子長大成人,事事正確無暇。其實,這樣做一點兒效果也沒有。隻能使孩子厭煩,變本加厲。最好的做法應該是采用溫和的語氣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如果孩子已做錯了什麼事,也要明確告訴孩子應受怎樣的處罰。不能囉囉嗦嗦一大篇,幹打雷不下雨,孩子想幹什麼還幹什麼。

第二,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程度決定談話方式。父母常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論孩子大小,一律采用一成不變的談話方式。對年齡小的孩子長篇大論講道理和對青春期的孩子關禁閉同樣都是無效的。要針對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發展階段隨時改變談話方式和技巧。一般來說,對年齡小的孩子應側重於具體管教,而對年齡稍大的孩子要側重交談。把這兩種方法的次序弄顛倒了,後果是很不利的。那些在很小時就對他們講大道理的家長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變得越來越不好管教,當孩子長到十幾歲時,家長又試圖用嚴厲懲罰的手段對待孩子,但是,已經聽慣了大道理的孩子甚至比一般的孩子更不接受這種懲罰,他們會強烈地反抗,甚至做出過激的行動。

父母在需要和孩子交談時,應如何對孩子講話,才能避免孩子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呢?首先,要保證說到做到,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說,不要事先不負責任地許諾,事後又將此事忘記,這樣會給孩子留下無法想象的後患,成為孩子長大後說謊,不守信用、多疑等不良行為的根源。假如你能夠每次都說到做到,孩子就會認真聽你的話。其次,保持目光接觸。小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可能長久地有意識地固定在一件事情上,因此,你對他們所講的話和各種要求,很可能這耳朵進那耳朵出。最好的辦法是讓他看著你的眼睛聽你講話。

對於頑皮的孩子可能做不到這一點,可以用盯人遊戲訓練他們這種行為習慣。盯人遊戲的做法是:你和孩子之間保持幾尺的距離,相互盯著對方,看誰能堅持不把目光移開,把孩子注視你的時間記錄下來,告訴他堅持了多長時間,進行一場有趣的比賽。

有時也可以借助皮膚接觸的功效使孩子注意聽你講話。例如,把手搭在孩子的肩膀上,或將其肩膀扳過來使之麵對你。有趣的是,在和孩子講話時,用手輕摸孩子的後頸部,有時可起到奇妙的作用,孩子會變得比較容易聽話,服從。但是,對於青春期的少年來說則相反,不適當的動作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反而會什麼也聽不進去。

如果孩子做到了在你講話時注意聽,要表揚他,讓孩子知道你欣賞他的這種行為。開始時,隻要孩子能聽你講話就表揚。以後,當孩子能馬上服時才對他進行表揚。

第三,要心平氣和但嚴肅地對孩子講話。有的父母錯誤地認為,隻有大喊大叫才能使孩子聽話,而事實上這樣做反而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孩子的性格要麼發展成暴躁易怒,要麼走向反麵,變得畏縮膽小。

當你發現自己越說越急,越說越快時,要暫時中斷講話,放慢呼吸,重新和孩子目光接觸,然後平靜而清晰地講話,這樣比大聲喊叫要更有威嚴,更為有效。

第四,不要采用問話的方式。對孩子提出要求時,要直接、明確,講清楚他做什麼,什麼時間做。不要以商量的口氣說:“現在把衣服疊起來,行嗎?”“把碗洗了,好嗎?”這樣問孩子,孩子會回答“不好”。“等一會吧。”你的指令就不能有效地得到貫徹。

第五,談話用詞要簡單明了。不要對孩子長篇大論,解釋過多,不要使用孩子不理解的詞,這樣孩子會不明白你要他做什麼,易於產生厭煩情緒,或忘記你開頭要求的事情。

例如,要求孩子將自行車放好,可以有不同的說法:“快把自行車放好,要不然可能被碰壞;再說天要下雨了。車淋了雨就會生鏽……”也可以說“你馬上把車放好,不然一個星期不能騎!”相比較而言,後一種說法對孩子更有效。孩子能很快記住簡單明了的事實結果,卻很難記住一串大道理。因此,不要對孩子大講什麼意義、理由之類的理論,而是給他兩個簡單明確的要求,讓他做出選擇。隻有這樣,孩子才會很快去做,而不拖拉。

第六,讓孩子了解你的態度。孩子做錯事後,如果你直接指責他,可能會遭到反抗,適得其反。但是,如果不告訴孩子你的不滿情緒,那麼孩子就不知道自己不該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因此,家長可以用“我”而不是“你”開始講話,例如:“我真是急死了,你回來這麼晚,我還以為你迷路了!”不要說“你是怎麼搞的?現在才回來!”用“我”代替“你”開頭,可避免對孩子的批評、指責和攻擊,同時又能有效地表達出你的不滿情緒,讓孩子在知道自己做錯了的同時,又能感受到家人的擔心,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上麵談了父母如何與孩子談話,下麵再談談怎樣才能使孩子願意和家長談心。

首先,學會從孩子的身體語言中讀出孩子的內心世界。嬰兒期的兒童常常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要,父母也很善於體察孩子的身體語言。當孩子學會了講話後,仍然會時常用動作,表情等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想法,父母要注意孩子的這類行為表現。

舉例來說,小西在幼兒園表現挺好,可一回家就老是發脾氣、摔東西、毀壞玩具。家長當然不高興,總是批評他,但不僅沒效果,反而更糟。經過一番觀察和分析找出原因。原來家長比較喜歡小西的哥哥小東,因為小東比較文靜聽話,不像小西那樣活潑好動。在幼兒園,他們的老師一視同仁,但回家卻遇到區別對待。小西很渴望也得到爸爸媽媽的愛,因此,總是想做出點“驚天動地”的事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可是父母不明白這裏麵的原委。當家長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改變了態度後,小西的行為就有了很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