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麗在幼兒園不愛和小朋友玩,總是咬著自己的手指頭在一邊看。老師和家長很著急,問她為什麼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她也不說話。其實,小麗在家很活潑,但家長過於寵愛,造成孩子很任性。到了幼兒園,大家都是小皇帝,各不相讓,小麗不能隨心所欲時就表現出孤僻、退縮,咬手指頭隻是這種心情的外在表現而已。

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身體語言,從孩子的角度了解到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可以對症下藥,采取相應的措施了。

其次,教孩子講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悶在心裏。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孩子因做不好一件事亂發一通脾氣,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遇此情形,家長往往訓斥孩子,責怪他把玩具滿地亂丟。然而,如果家長再深究一下原因就會發現,孩子亂丟玩具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搭好積木,屢屢失敗使孩子非常氣惱,借扔玩具發泄這種氣惱情緒。明白了這一層原因,家長就應教會孩子另外表達失望情緒的方式,對於12歲以前的兒童,最好的方法是幫助他們講出自己的情緒。

家長首先要告訴孩子,自己了解他們的心情,然後鼓勵孩子告訴父母為什麼沒弄好,心理是怎麼想的,需要什麼幫助。同時要告訴孩子亂丟玩具將受到什麼樣的處罰,例如兩天內不準玩等。使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將不好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發泄為不良行為。

由於孩子語言能力低,不能充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時可以用“感情樹”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這一問題。在一張大紙上畫一棵有許多樹杈的樹,在每一根樹枝上畫上不同表情的小人頭,和孩子一起造出表示情緒的詞,寫在相應的小人頭旁邊。當孩子不知道怎樣講出自己的感受時,就用這張畫來提示他,使他學會使用準確的詞表達自己的情感。當孩子學會用某個新詞表達情感時,要及時表揚他,強化他的好行為。

再次,找出專門的時間傾聽孩子講話。很多父母抱怨十幾歲的孩子不愛和父母交談,這是因為從小父母抱怨十幾歲的孩子不愛和父母交談,這是因為從小父母就沒有注意聽孩子講話、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久而久之,與孩子之間通過談話達成溝通當然變得很困難。因此,家長必須找出專門時間注意傾聽孩子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發表自己的各種看法,不要簡單粗暴地禁止、打斷,不關心孩子的心聲。下麵接受集中與孩子進行充分交談的方法:

(1)經常和孩子談話。家長每天都要注意給孩子留出一定的交談時間,例如吃飯時、睡覺前,即使是幾分鍾,效果也非常好。

(2)約定談話時間。當孩子有想法想與家長交談,家長可以放下手頭的工作傾聽,或者約定時間過後再聊。總之,要使孩子意識到家長對他的事很重視,年齡越小的孩子,家長越要及時談,不要拖延太久,更不要不守信用。

(3)認真傾聽。不要選擇一個嘈雜煩亂的場合和孩子談話,要找一個無人打擾的地方坐下來專心聽孩子講話,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的關注和耐心,並且要像對待朋友那樣對孩子講話。

(4)家長啟動談話。孩子在外麵有了不愉快的事,往往難以開口和家長談起,很容易使家長錯過教育孩子的機會。因此,家長應主動和孩子談話:“告訴我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好嗎?”“你今天好像挺不高興的,為什麼呀?”等等,這樣的啟動可以使孩子打消顧慮,開口講話。但是,如果孩子不願意馬上談,也不要逼迫,退一步告訴孩子“好吧,什麼時候告訴我都行。”讓孩子知道你什麼時候都可以聽他談。

對與比較內向的孩子,需要更長時間的啟發,可以給他講一個類似情況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鳴;也可以摟著他靜靜地坐著,他最終會忍不住和父母交談。

(5)保持談話的連貫。家長們往往在孩子剛剛說出自己的煩惱時,就非常急迫地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或是講一堆大道理,引起孩子的反感,下次他就不願對父母講自己的事了。因此,父母在此時的首先任務是傾聽,並鼓勵孩子說下去,你可以用這樣的問話來引導孩子談下去:“後來呢?”“他怎麼說?”“你一定非常生氣吧?”等等。此外,重複孩子最後一句話也可以有同樣的功效。

注意,千萬不要仔細詢問孩子細節,讓孩子覺得是在受審。家長需要了解的是孩子的感情世界,成為孩子的朋友,不要總是把自己擺在“家長”的地位,讓孩子向自己彙報。試想,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不平等,如何交流思想呢?

(6)感謝孩子對家長的信任。當孩子告訴家長發生了什麼事,並且傾述了自己的煩惱心情後,家長不要對孩子訓斥和嘲笑,首先要誇獎孩子的行為,說些諸如“感謝你對我說了這件事。”“感謝你對媽媽的信任,媽媽很高興你有事願意和媽媽說”的話,然後,再循循誘導,幫助孩子渡過難關。

總之,家長和孩子及時溝通,對幫助孩子心理健康成長非常重要,但良好溝通的前提是要掌握和孩子談話的技巧,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使用過度糾正法克服孩子的壞習慣

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有的孩子對某種東西具有頑固的偏愛,不停地擺弄它們,直到弄壞為止。比如不停地開門關門,玩弄插銷等。你越不讓他幹,他幹得越起勁,而且會不斷地轉移目標,很讓家長頭疼。對孩子這樣的壞習慣應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家內森博士發明了“過度糾正”法來對付孩子的頑固陋習。這一方法的特點在於利用處罰的手段糾正壞習慣的同時教會孩子好的行為。它不僅適用於糾正一般的壞習慣,而且對嚴重的神經性習慣和攻擊性、傷害性行為也是很有效的。

不少家長發現孩子在牆上亂畫,常常對孩子大聲責罵,甚至打一頓,但收效甚微。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把牆上擦幹淨,如果他不會擦,可以手把手教他,監督他擦幹淨為止,然後告訴他其他可以塗畫的地方。假如孩子下一次沒有記住,又在牆上亂畫了,可以再一次重複上述過程。

使用這一方法的關鍵是讓孩子嚐到自作自受的苦頭,要求他按照你的要求多次重複一個動作,直到他再也不想這樣做了為止。一開始糾正時,孩子肯定會反抗、哭鬧、大發脾氣等。家長不能心軟,要堅持到底,次要的時候可以握住孩子的手,強迫他去擦牆,不理會他的反抗或抱怨。在一般情況下,這一方法足以使最調皮的孩子放棄他的壞毛病。

“過度糾正”法對糾正孩子的某些頑固性習慣也有相當好的效果。例如,冰冰是個五歲的孩子,他特別好動,對任何東西都想試一試,摸一摸。尤其是對開關之類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家裏的水龍頭、電燈開關之類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家裏的水龍頭、電燈開關經常被他弄壞。為了糾正孩子這一壞習慣,冰冰的父母采用了這樣的方法:如果他打開了一個開關,就要求他反複多次檢查家裏的每一個開關和插頭,看看是否關好了。在檢查了幾遍之後,孩子就開始厭煩了。這時家長仍要求他“再檢查一遍,廁所裏的燈可能還亮著呢!”又檢查了一遍後,家長才告訴他今天的任務完成了。這樣幾天下來,冰冰對開關完全失去了興趣。

在使用這一技巧時,要注意一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