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讓孩子自己換回損失。例如,孩子把房間搞亂了,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或打了別人,應要求他自己整理房間,收拾玩具,向被打的人道歉。

第二,讓孩子練習正確的做法。在糾正孩子錯誤做法時,別忘了同時教他學習正確的做法,這樣才能建立起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叫孩子回家他不回來,等他回家時,就讓他出去,聽到叫他再進。這樣連續做10次,可以強化他的正確行為。

第三,要監督孩子的練習過程。在孩子練習正確的做法時,要監督他的行動,即使糾正和指導。當然,這樣做要浪費不少時間,但十分有利於孩子建立新的良好習慣,其總投入與產出的效果比還是值得的。

第四,在必要時,手把手地教孩子正確的操作辦法。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順從地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有許多家長抱怨:“我讓他做,可他不聽呀,我也拿他沒辦法!”當孩子意識到家長似乎拿他沒辦法時,家長唯一的選擇就是像操縱機器人那樣握住孩子的手去做,不要管他如何哭鬧、發脾氣或反抗,堅持幫助孩子做完,或直到孩子自己願意去做了。

第五,及時表揚和獎勵。當孩子已減少調皮破壞行動時,就應及時給與鼓勵,鼓勵的方式可以是減少重複練習的次數,帶他去他喜歡的地方玩一次或拿他愛吃的東西給他等,目的是讓孩子了解到做正確的行為能得到相應的鼓勵和獎品,時間一長,孩子的好變現會越來越多,壞習慣會越來越少。

第六,不要代替孩子去做事。家長可以教孩子如何操作,但絕不要代替孩子去做。有許多家長,一連數落孩子弄亂了屋子,一邊自己動手把屋子收拾幹淨,結果,孩子根本聽不進家長的斥責,下次依舊我行我素。因此,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清掃和整理,堅持對孩子的要求,並且要讓他知道,如果表現不佳,會隨時增加練習次數。

三、怎樣對付任性、無理取鬧的孩子

對於3-9歲的孩子,特別容易出現任性和無理取鬧的情況,他們常常為一點小事大發脾氣,挑三揀四,常有不公平感,經常告狀,不講道理,逆反,不聽勸阻……讓家長感到特別頭疼。

不能否認,一些孩子的任性是由於家長的不當教育方式造成的。孩子機會是生下來就會察言觀色,看護人最初的無條件妥協是造成孩子任性的起始原因;加之祖父母的溺愛和袒護;夫妻雙方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等一係列問題使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纏”。

豐富的物質條件讓孩子容易挑三揀四,我們經常看到家庭條件差的孩子很懂事;相反,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卻不懂得體諒別人。所以,兒童心理學家提出對孩子的物質條件有適度的剝奪,比如每次隻給一件玩具,而不是給孩子一大堆玩具;吃東西時給什麼就吃什麼,如果不願吃,就餓一頓,而不是為所欲為,事事妥協。有些家長以為在小事情上對孩子妥協沒什麼,其實,習慣往往是從小事培養起來的。

一般孩子的無理取鬧都是發生在家長不滿足某種條件的情況下,這時,家長可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方法。例如,孩子非要在飯前吃零食,有的家長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鬧,妥協了;有的家長給孩子講了一大堆道理,但是孩子根本聽不進去。所以家長這時可以對孩子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讓他盡情地哭,但就是不給吃零食,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會自己停止哭鬧。這樣的態度堅持幾個月,孩子就會發現無理取鬧也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會改掉這個壞毛病。

近年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有些孩子的創造性和無理取鬧是因為情緒發育不健全造成的。有的孩子一生下來就很安靜;而另一些孩子則相反,從小就愛哭鬧,很難配合,他們被稱之為難養型兒童或問題兒童。因為情緒是人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大腦對感覺信息處理之後在邊緣係統的反應。對於這樣的孩子,可以通過心理訓練的方式來改善他們的感覺係統,使他們的情緒發展與其他心理素質發展相協調。

四、孩子愛打人、惹人、咬人怎麼辦

家長和老師發現:有些孩子經常愛打人,別人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馬上還擊,對於不滿意的事情,也愛用打人來表達憤怒;有些孩子喜歡招惹別人,上課時捅那個逗這個;還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咬人,動不動就咬媽媽或別的小朋友。對於這些問題,家長和老師感到很頭疼,采取各種懲罰措施去製止,都收效甚微。這些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什麼好方法可以矯正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呢?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從胎兒起就對皮膚接觸有非常敏銳的感受,母親撫摸腹部、輕輕和孩子說話時,胎兒就變得很安靜。孩子出生時經過的產道擠壓是最初的觸覺學習,出生後,孩子用嘴唇吸允乳汁,受到別人的愛撫,和兄弟姐妹嬉戲玩鬧等活動,都能通過皮膚觸覺向孩子的大腦中樞傳遞豐富的感覺信息,是促進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對情緒、性格的發展影響很大。但是,由於一些原因,例如:孕婦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剖腹產、孩子沒有母乳喂養、很少得到愛撫、缺乏兄弟姐妹和小夥伴的接觸等,造成孩子沒有足夠的觸覺學習,就會產生觸覺敏感。變現形式是愛打人和惹人,有時口唇感覺不滿足,就會咬人、咬東西。還有的孩子因觸覺敏感會表現出膽小、怕黑、愛吃手、咬嘴唇、不願獨自睡覺、不愛洗臉刷牙、孤僻、愛哭、對小傷小痛特別敏感、愛粘人等。

對於矯正孩子的觸覺敏感問題,除了從小注意滿足孩子的觸覺需要外,長大後仍存在這些問題,可以請心理醫生檢查,並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心理訓練,孩子很快就能恢複正常。如果是三歲以下的孩子,家長在家裏可以多擁抱、撫摸孩子,並讓他們多玩沙土、遊泳、多做翻滾等活動,對孩子的觸覺訓練有好處。第三章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對策第一節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一、遺傳因素遺傳作為父母影響子女身心狀況的直接因素,對於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必然的影響。如,許多殘疾人家庭由於身體方麵的缺陷導致他們在社會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生存壓力加大,直接產生抑鬱、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而且,有身體缺陷的兒童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會遭遇到同伴欺負、成長受挫等負性的生活事件,從而使其產生人格上的障礙。除了軀體方麵的影響外,神經係統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因為神經係統是人類心理的物質基礎。現有的精神病學研究已經表明,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精神疾病,其子女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群的數十倍,父母雙方患病的子女的發病率要更高。所以,在討論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時候應該對遺傳因素予以充分的重視。

二、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先天畸形,可以成為誘發兒童心理障礙的因素,使孩子的性格、情緒、行為等方麵出現異常。這些客觀的因素我們不可避免,不過我們父母可以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心理,我們要教會他們認識清楚現狀,教導他們不要自暴自棄,指引他們走出缺陷的陰影,這樣我們的孩子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一樣麵對外麵的世界。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初始環境,兒童最初形成的人格特征,同家庭的初始教育關係極大。有資料表明,兒童精神症狀如遺尿、厭食等神經功能障礙,情緒易變、恐懼、怯生等情緒障礙,咬指甲、扯頭發等不良習慣,攻擊性、破壞性等行為問題不同程度地與家庭初始的養育環境有直接關係。調查還發現,社會心理發育偏離的兒童與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態度、教育方法、家庭氣氛有關。因此,家庭對兒童心理健康的促進和維護具有特殊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