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1 / 2)

1.家庭結構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結構

破裂的家庭結構給兒童帶來了過分緊張的生活氣氛和感情衝突,家庭缺乏溫暖和關懷,致使他們失去了生活目標。於是,在思想觀念、情感、行為、性格等方麵出現動蕩,易於朝不良的方向發展。單親家庭使子女的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與矛盾,易使兒童出現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及反社會傾向。因此,動員各種力量穩定家庭結構,對於保證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家庭結構變化表現在單親家庭不斷出現,家庭結構的穩定性正在動搖,再婚率不斷上升,伴隨而來的是家庭的解體與重構。有人曾對1095名兒童的家庭結構與其心理健康的關係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雙親一方或雙方由於死亡、離婚等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雙方不在的家庭)的孩子,有心理健康問題者占13.8%,而完整家庭中有問題的孩子隻占0.2%,充分說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良好的作用。而父母離異,家庭破裂,使兒童賴以生存的家庭樂園一下子被破壞。破裂的家庭結構使父母無力教育自己的孩子,給兒童帶來了過分緊張的生活氣氛和感情衝突。家庭缺乏溫暖和關懷,致使他們失去了生活目標,容易形成變態心理和怪僻性格。

2.家庭氛圍

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形成最佳的親子關係,並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一個健康的家庭,需要用愛來營造。愛的教育是父母對孩子進行的最有效的教育。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兒童最需要的心理營養素就是“愛”。作為父母,需努力給孩子營造愛的氛圍。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尊重愛護、以禮相待,為人處世通情達理,家庭氛圍安定和睦、融洽溫暖、民主平等、愉快歡樂,這樣才能給孩子留下和諧完整的印象,給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一是要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氣氛。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在家庭建立後的最初幾年中創造出一種真正的、感情交融的人際關係是十分必要的,兒童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就會感受到愉快和安全,就能接受他人和自己,就有可能將埋藏在心靈深處的緊張和不安通過正常的渠道得以宣泄。在兒童早期,若由於各種原因,使兒童感情上疏遠了父母,其結果會使其從根本上否定自我,感到焦慮、孤獨和自卑。為此,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父母不僅要養育孩子,更要用自己的情感撫愛孩子。弗洛伊德認為,一個接受充分愛的人,將來必是人格健全、能愛人、有獨立感、責任心的自我實現型人物。為此,父母應尊重兒童的本性,表現為關心而不是強迫屈從,應給予兒童充分的自由,讓兒童在自由中成長。二是要多與孩子溝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要把孩子作為平等的人,而不是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縮小了的成人”(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語),尊重孩子的愛好,關心孩子的興趣、能力和誌向,和孩子一起遊戲一起學習,共享經驗和成果,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和相互了解。在教育過程中采取有效的“賞識教育”和“挫折教育”模式,讓孩子在父母的鼓勵與引導下,勇於探索追求,體驗成功,增強自信。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使孩子形成活潑好奇、開朗大方、誠實謙遜的品格。

3.教育態度及方式

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左右著家庭氛圍的不同類型:和諧友善的或對立獨裁的,嚴厲古板的或自由放任的,井然有序的或雜亂無章的,幽默風趣的或冷嘲熱諷的,充滿生氣的或死氣沉沉的,等等。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現代家庭的教育態度和方式又絕非千篇一律。一般來說,民主型家庭中的父母能平等地對待、尊重孩子,能與孩子相互溝通,交流各自的看法,能給孩子以鼓勵和誘導,對其缺點錯誤能恰如其分地批評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專製型家庭常常強調輩分,強調絕對服從父母的意誌,用權利和強製性的訓練使孩子聽命。事實上,長期在父母高壓政策下生活的孩子,他們自身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容易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溺愛型家庭中的父母對孩子的愛缺乏理智和分寸,孩子往往表現出極大的依賴性,易形成任性、自私、放肆、易發脾氣、為所欲為、好誇口的行為品性。放任型家庭中的父母認同“樹大自然直”的觀念,對孩子采取漠不關心、放任自流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漠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和需要,這種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兒童常會逐養成冷酷、攻擊、情緒不安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