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2 / 2)

4.家長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

父母自身素質包括文化素質和心理狀態。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質與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較大關係。一般說來,若父母的文化素質高,教育水平相對較高,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強烈的求知欲去影響和教育子女,培養他們頑強的進取精神,同時在孩子的學習上也能給予較好的指導。就心理素質而言,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行為和與之密切相關的心理狀態,而不是言辭說教,因為兒童生活在一種與父母心理神奇的融洽、感應和參與的狀態之中。他們對父母內心的重大變化經常有迅速的反應,父母的心理障礙也會毫無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靈上。

弗洛伊德認為要解決人格教育麵臨的問題首先必須對教育者作係統的精神分析的訓練。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的人,由於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腦和機體其他部位的高速運轉,心理上常會產生沉重感、壓力感、失落感、抑鬱感和情緒波動,這種狀況必然通過各種途徑“感染”子女,例如,與子女的交往減少,對子女的期望過高,對子女教養態度粗暴、方式簡單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為此,家長要學會自我調整,消除心理緊張,改善自己的人格品質,以應付環境中的各種變化。家長自身的人格塑造和心理調整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學會對事待人寬容隨和,不過於計較,不動輒產生情緒波動,善於麵對現實而不急於求成和好高鶩遠,善於從逆境或挫折中自我解脫,能幽默處世等,都有益於將人的心態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對兒童人格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5.父母對兒童的期望

家長的期望有強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從心理學來講,期望是一種心理定勢,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激勵著兒童不斷向前發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對受教育者有重大影響。因此,父母對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長的期望越高,對孩子的激勵越大,就越能強化他們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有利於兒童意誌品質的鍛煉,形成遠大的抱負。但是,這種期望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適合兒童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四、社會因素

1.生活環境因素

首先,生活中的物質條件惡劣,生活習慣不當如攝取煙、酒、食物的過量等,都會影響和損害身心健康。其次,不良的工作環境、勞動時間過長、工作不勝任、工作單調以及居住條件、經濟收入差等,都會使人產生焦慮、煩躁、憤怒、失望等緊張心理狀態從而影響人的心理健康。此外,生活環境的巨大變遷也會使個體產生心理應激,由此帶來心理的不適。

2.重大生活事件與突變因素

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變化尤其是一些突然變化的事件,常常是導致心理失常或精神疾病的原因,比如家人死亡、失戀、離婚、天災、疾病等。由於個體每經曆一次生活事件,都會給其帶來壓力,都要付出精力去調整、適應,因此,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不幸事件太多或事件較嚴重、突然,個體的身心健康就很容易受到影響。

3.文化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包含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個人心理發展而言,早期教育和家庭環境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個體早期環境如果單調、貧乏,其心理發展將會受到阻礙,並會抑製其潛能的發展,而受到良好照顧,接受豐富刺激的個體則可能在成年後成為佼佼者。另外,兒童與父母的關係,父母的教養態度、方式,家庭的類型等也會對個體以後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早期與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關係,得到充分父母愛,受到支持、鼓勵的兒童,容易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並對成年後的人格良好發展、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方麵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傑克布迪(1980年)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發現,成年期的抑鬱與青春期前愛的持續的缺乏和喪失有著密切的聯係。學校教育的失當,例如學校的教育方法、學校的人際關係、校風等方麵的問題,教師的教育態度、人格狀況不良等,都會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此外,不同的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響。文化精神病學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科學、教育、宗教、風俗、傳統文化、社會習慣等)中精神病的發病率與臨床表現形式都存在明顯的差異。比如,在發展中國家狂躁或抑鬱性精神病較少見,而在發達國家抑鬱症卻是頗為常見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