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作為父母,在家庭中應該時時給孩子以健康、美好的信息,不應有任何汙染孩子心靈的信息出現。父母在孩子麵前有任何不和諧的表現,都會使孩子感受到惡性刺激,而損傷了兒童的脆弱的精神世界。
一名7歲男孩,長相天真可愛,但他卻被學校懷疑有智力問題,隻好找心理醫生進行智力測查。他在陌生人麵前沉默不語,表情呆滯,反複詢問也隻以點頭搖頭作答,因而智力測驗無法進行。經了解,這個男孩在學校也沉默寡語,不與同學交往,老師提問時他也不敢回答,有時由於過度緊張,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但軀體檢查一切正常。這是一種典型的兒童緘默症。追究其發病原因,原來是在男孩4歲時,父母感情不和,其父性情粗暴,常常打罵妻子和孩子。有一天,孩子想大便,要求母親帶他去廁所,而正在與妻子吵鬧的父親,卻大發雷霆,手執一根木棍追打妻子,結果正打在男孩身上,孩子打得大哭,同時大小便拉在褲子裏。過後,母親邊給他洗澡,邊打罵他,把對丈夫的不滿都發泄在孩子身上。從此以後,這男孩要大小便時,不敢向大人講,在幼兒園又遭到老師的體罰和小朋友的譏笑,直至現在還有大小便失禁的毛病。
父母們是否考慮過,家庭中的唇槍舌箭會給孩子帶來什麼?爭吵、埋怨,互不相讓,隻能使婚姻大廈走向傾覆和毀滅。為什麼不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解決家庭生活中的矛盾?有人以為在家庭生活中忍耐、製怒是軟弱無能的表現。而有些人恰恰用輕率、粗魯和暴躁代替了忍耐,這正是引起“家庭地震”的主要原因。忍耐和心平氣和是促成家庭和睦的催化劑,缺少了它,感情的天平就要傾斜,而首先遭殃的是兒童。父母的婚姻質量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相關因素。每一位人父母者,都要使夫妻之愛深化、延續,使這種偉大的愛成為孩子成長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