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家庭教育。

聽說我國著名數學家在小學時曾經數學考試成績不及格,是不是小學生的學習成績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數學家張廣厚小時候家庭經濟困難,他要長時間參加勞動,影響了自己的學習,考中學時,他因數學不及格沒有考上。這是由於客觀原因,而不是智力的問題和學習動機的問題。這和現在有的小學生不認真學習而導致學習失敗完全是兩回事。張廣厚的母親沒有嘲笑、挖苦、懲罰孩子,隻是經常給他講,“鐵杵磨成針”、“龜兔賽跑”的故事,廣厚明白了一個道理:困難不可怕,起步慢了點也不要緊,隻要自己刻苦鑽研,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於是,他比別人更加刻苦地學習,他早晨去學校太早,學校還沒有開門,他就在路燈下讀書。就這樣他考上了中學、大學,而且還成了一位世界上有名的數學家,他與數學家楊樂合作,在“虧值”和“奇異方向”的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結果。由此可見,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家庭教育是何等重要。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對個體心理發展的劃分,6—12歲是一個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的時期。小學生正屬於這個時期,其社會任務就是學習。為了完成學習任務,不致落後於同伴,小學生就必須勤奮學習。小學生的挫折大多來自於學習,他們害怕學習失敗。如果兒童在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動中也經常受到承認和獎勵,就會變得越來越勤奮。

家長應該仔細研究孩子的心理特點。他的認知能力如何,會不會控製情緒,意誌品質是否堅強,氣質性格屬於哪一類,行為特點是什麼。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這個階段,影響小學生活動的主要因素已經由父母轉向同伴、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勤奮感不僅指學習上和工作上的能力,還包括對人與人之間互相接觸的勝任感,許多人對工作和學習的態度與習慣產生於這個階段的勤奮感。兒童的勤奮感中要有一點失敗的經驗,以便今後能經受失敗的挫折,但是又不能經常遭受挫折。小學生要在生活中,在成功和失敗中鍛煉堅強的意誌,逐步增進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