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經濟和物質方麵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前,“準父母”就不要貿然去迎接下一代,否則“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男孩來心理谘詢。這孩子長得虎頭虎腦,很可愛,他已四歲半了,至今隻能說幾個單音字,不會說成句話。這孩子不會安靜地坐著,在桌子椅子上爬上爬下,他所能拿到的東西都要亂動、亂扔,醫生的筆記本也被他塗上了亂七八糟的圈圈道道……孩子患的是兒童腦功能失調和語言障礙。母親帶孩子跑了全國幾個大城市的醫院,給孩子服了十幾種藥,仍無明顯好轉,隻得來找心理醫生。經詢問,得知這孩子“生的不是時候”。母親因工作忙,讀夜大,主張婚後3年再要孩子,但丈夫反對妻子避孕,急於要孩子。丈夫甚至說:“你那個業餘大學算什麼,啥時讀不一樣?你若不想要孩子,就離婚!”妻子拗不過丈夫,又怕影響夫妻和睦,委屈求全地懷了孕,但又不願耽誤夜大的功課,生了孩子以後,她休息了兩個月,就又堅持夜大學習了。孩子半歲時就斷了奶。妻子主張讓姥姥來帶孩子,丈夫未商量,請了個鄉下小保姆,為此夫妻倆吵了好兒架。表麵上看小保姆還很勤快,把家裏收拾得很幹淨,孩子也不哭不鬧。孩子的爸爸經常出差,很少關心孩子;孩子的母親工作忙,下班晚,每周還要上3次夜大的課。當孩子快三歲時,母親才注意到孩子不愛說話,怎麼教也學不會。後來聽鄰居反映,小保姆經常打罵孩子,不讓孩子哭叫,也不教孩子說話。為此,夫妻倆經常吵架。妻子埋怨丈夫找的小保姆虐待孩子,丈夫怨妻子不在孩子身上花時間。
專家們特別強調,孩提時期缺乏母性的關懷與照料,會在個性和智力上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嬰幼兒在6個月到2周歲之間,沒有母親持續不斷地照料,會傷害他一生與人建立深切、持久關係的能力。這種損傷在語言認識力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在一些受到嚴重傷害的個案裏,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矯正所造成的傷害,最多隻能做部分的康複。所以,當夫妻意見不一致,各方麵準備不充分,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時,最好暫時不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