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常說:“蜘蛛的工作與織工的工作相類似,在蜂房的建築上,蜜蜂的本事曾使許多以建築為業的人慚愧,但是最低劣的建築師都比最巧妙的蜜蜂更優越,這是因為建築物在以蜂臘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人的大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取得的結果,已經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存在於勞動者的觀念中,已經想象地存在了。”我們培養兒童超常的想象能力,就是要培養兒童這種對勞動成果的事前想象能力,讓他們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有一個適合的想象,這對他們的智力活動十分重要。而這一點也正是想象能力超常兒童和一般兒童的重要區別之一。
兒童超常想象力的表現
(1)能夠自己編故事,而且故事有較強的邏輯性,結構完整,已能正確地形容和比喻。例如,有的兒童在作文中寫到:“肥壯的玉米杆上掛著紅纓纓的棒,像千百杆紅纓槍立在青紗帳裏。”“山上的小鳥為我們唱著歌,在歡迎我們到來。”……
(2)能畫想象豐富的畫和製作富有創造力的科技作品。
(3)有強的有意想象能力。
能夠有目的地、完整地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在進行想象時,他們已完全不用依靠具體材料,可以僅憑借語言的描述想象。一個想象力很強的兒童,可以按照成人的語言(或圖畫)描述出他從未見過的東西。
(4)能進行具有現實性的創造想象。
想象力超常的兒童可以有目的地創造出許多別出心裁的東西,將幻想變得有現實性。他們已不是簡單地再現,而是創造性地想象出新的形象了。例如,有個9歲的兒童想象出了一個宇宙飛船,靠光能作為前進的動力。教育者問他:“為什麼用光作動力呢?”他說:“光到處都有,宇宙中每個恒星都發出光,宇宙飛船到哪裏都能吸收能量。”接著教育者說:“你想得很好。現在有很多衛星已經用光能來做能源了。”他聽了後顯得很泄氣,說:“我見到太陽灶,想到太陽能除了用來燒水做飯外,一定還有別的用處,就想把它用到宇宙飛船上,沒想到大人們已經想到了。”教育者又說:“你還可以想象用別的東西做能源嘛。”他想了想說:“電流可以被用來做飯,是不是也可以用做宇宙飛船的能源呢?”接著他又說:
“有核潛艇是否也能造成核宇宙飛船呢?”
培養兒童超常想象能力的方法
培養兒童優秀的想象素質①想象的目的性。
想象的目的性是指兒童在想象時有計劃,有準備,不是毫無目的的亂想。想象不是憑空亂想,它是人圍繞一定的中心任務,按照解決問題的要求展開的。因此,家長指導兒童首先明確想象的目的,在一定的主題下,一步步地展開想象。
②想象的廣闊性。
想象的廣闊性是想象內容廣泛。對於同一個問題,一個想象豐富的人能夠從不同角度、多層次地展開想象,喚起各種有關的表象。這樣會使想象充實、豐富,對於解決問題提供了多方麵的選擇;而想象能力差的人,多數想象空洞、貧乏,隻會從一兩個簡單的方麵展開想象,因此常不能有突出的成就或創造。培養兒童想象的廣闊性,家長主要應指導兒童從問題的目的性出發,尋找有關的各種因素,在預計了各種可能的因素後,展開各方麵的想象,不讓想象停留在一兩個方麵。
③想象的深刻性。
想象的深刻性是指想象活動不是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麵,而是深入到問題的核心,不是對問題泛泛地掠過,而是深入其中,為問題的解決想象出有實質性幫助的結果。
兒童由於知識水平有限,他們的想象常停留在問題的表麵,不易深入其中,這是他們想象發展的一大阻礙。許多兒童常因想象的深刻性發展不好,想象的結果受到他人的譏笑或批評而越加不願開展想象,結果造成想象能力發展遲緩,從而影響到整體智力的發展。
培養兒童想象的深刻性重要的是指導兒童把想象活動深入到問題的內部,想象出真正能夠對解決問題有所幫助的結果。例如,讓兒童想象未來人類的大致體形,一些想象深刻性差的兒童就會想出許多淺薄、缺乏理智的內容。如:“未來的人有好多條像鞭子一樣的手。”
“有長頸鹿一樣的脖子。”“身上有機關槍。”“長有翅膀。”“腿有 10米長。”“跑得比汽車快。”等,而想象深刻性好的兒童的想象卻是:“腦袋上長有天線,可以收到各種信息。”“眼睛像X光線能有透視功能。”“能快速記憶許多知識,永遠不忘。”“能一年裏學完小學到大學的課程。”等。
④想象的新奇性。
想象新奇性是指想象的結果有獨創性、新奇性,而不是對原有內容的重複和再現,也不是“依葫蘆畫瓢”。想象的新奇性是衡量人的想象能力的又一重要因素。新奇性想象的出現需要兒童對已有的各種內容進行綜合處理,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多方麵的想象。培養兒童想象的新奇性,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首先,要讓兒童樹立“必須有新奇的想象,不能模仿他人”的觀念,讓他們的思路從原有的結果中走出來。
其次,指導兒童找到突破口,從最容易的方麵進行想象,以便有利於新奇想象的產生。
第三,可以幫助兒童分析原有結果的不足,從這些方麵入手,對不足之處的解決常是找到新奇性想象結果的開端。
讓兒童豐富生活知識和經驗兒童喜歡幻想或者說亂想,這與想象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想象是有一定目的性的,其次它是在一定的知識豐富性基礎上產生的。
豐富的想象力是建立在大量的知識基礎上的。而且知識的廣度越大,深度越強,想象的能力也越強。家長要讓兒童學習他們所能遇到的各種知識,不要對他們說“這個你不懂”、“長大後再學”、“那是你能問的嗎”,而應讓他們了解科學發展的趨勢。
兒童有強烈的求知欲,這是培養他們想象力的好條件。每當回答完兒童的問題,家長就要讓他想象與這個問題有關的知識和其他問題,讓他把許多知識聯係起來,然後去想象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是創造想象的基礎。
結合兒童的好奇心,培養想象的生動性兒童有強烈的好奇心,這是發展想象的起點。但是如果沒有一點想象的目的,想象就會變成胡思亂想的空想。當孩子問你一個問題時,你不但要完善地給予解答,而且還要反問:
“你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呀?你是怎樣想的呢?”然後比較他的想法和你的回答。告訴孩子我們要針對一個問題去想象,不能憑空想象。
為了培養兒童想象的生動性,家長最好是提出兒童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去進行想象。例如,可以對他們說:“一隻老鼠掉到了水盆裏會怎麼樣呢?”兒童就會去想象老鼠在水裏掙紮,渾身上下濕淋淋的,急得亂遊、亂抓的樣子。
通過講述前人的發明,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家長可以針對一些生活現象和科學發明給兒童講應該怎樣去想象。例如,某個教育者給一個9歲的兒童講述船的發明故事的。我先問他是否見過船,他說見過。教育者又問:“船有什麼用?”他說可以載東西。教育者把一隻鞋放到一個裝水的盆裏,鞋漂起來了。我問他:“鞋漂在水裏像隻船嗎?”“很像。”然後教育者給他講了古人如何看到漂在水上的木板,發明了船的故事。
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想象如果說培養兒童再創造性想象較容易的話,那麼,培養兒童創造性想象就比較難了,然而創造性想象是想象中更有價值的想象。
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想象可以從針對一個東西進行“加一加”、“減一減”開始,然後過渡到“改一改”、“換一換”。
“加一加”練習:例如,對幾個10歲左右的兒童說,在桌子上再加一個可以轉動的圓台,這樣放在對麵的菜就不用人站起來去夾,而隻要一轉圓台就行了。講完後,他們立即想象開了,有的說:“把碗和盤都固定在桌子上,就不用搬來搬去了。”有的說:“把碗櫃就加到桌子下麵,需要什麼伸手就可拿到。”
“減一減” 練習與上類似。
“改一改”、“換一換”練習,是指把某些東西的一部分改變一下,或換一下。例如,對幾個兒童說:“如果一隻狗長了一條魚的腦袋,你們想想看它是什麼樣子?”一說完,他們都笑了。又說:“你們也來想一想,怎樣把東西改一改,換一換。不要隻想動物。
”有個兒童說:“我們的鉛筆如果做成前麵是鉛筆後麵是圓珠筆,那就好玩了。”又有一個說:“一隻鴨子長了一個魚尾巴,身子在水麵漂著,尾巴在水裏擺著。”
培養兒童的豐富感情想象與人的情感有密切的關係,感情可以激發想象。悲觀、憂慮的感情,常使人想象到可怕和受打擊的情景;而歡快的情感,常使人想象到充滿希望、令人興奮的情景。家長要關心孩子,不要訓斥打罵,要使他生活在愉快的環境裏,這對他的想象以及人格的發展都是有益的。
兒童超常操作能力的培養
操作能力概述操作能力是指人以確定的思想為指導,通過行為來完成思維成果的能力。操作能力又稱動手能力,具體表現為人用雙手和體力作用於客觀物體,進行勞動、實驗、加工和製作物品等。例如,兒童在大腦中構想好了剪紙的圖樣後,用剪刀把紙剪成預想的樣子,這個過程就是由兒童的“用手”能力來完成的。
如果說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是兒童“用腦”,那麼操作能力是兒童在“用手”。操作能力也是人類智力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它對於人的智力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不如其他的能力,但它仍是人類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操作能力不發達,將給兒童以後的學習、工作帶來許多的不便,甚至影響到智力的發展。國內外的智力比較研究發現,中國學生“用腦”的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學生相差不多,有些方麵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學生,但中國學生的操作能力卻明顯落後於發達國家的學生,從而影響了某一方麵才能的發揮,無法表現出應有的成就。
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人們不但在體力勞動中需要加入越來越多的腦力勞動的成份,而且在腦力勞動中也需要加入越來越多的體力勞動。例如,在科學研究中,無論是物理、化學方麵,還是生物、醫學方麵都有大量的實驗需要科研人員親自動手操作,要順利完成實驗沒有強的操作能力是不行的。同時,在科研設計中,如果科研人員缺乏操作方麵的能力,他們的設計就常會超過實驗操作所允許的範圍,最終因設計無法實施操作而導致失敗。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腦與雙手的關係不僅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係,即不僅僅是大腦單方向地支配雙手活動,反過來雙手的活動同樣也促進大腦的發展。正如人們所說:“手是大腦的老師。”“用兒童的雙手來教育大腦”。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腦裏,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當雙手做一些精細的、靈巧的動作時,就能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出來,否則這些區域將處於沉睡狀態。有人估計,人的雙手能做出幾十億種動作,而手的動作又是和思維活動直接聯係的。信息從手傳導到大腦,又由大腦傳導到手,因此,手的動作對於發展思維起著積極的參與作用,有人觀察輕工業學校學員學習數、理、化知識,比全日製學校學生學得深刻,其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工人學員都在從事用手的工作。這種用手的工作,是激發智力才能的一種強有力的刺激物。
重要的是,實際操作能力對於兒童掌握知識和技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一些知識內容,兒童不僅是聽、看、讀,而且還能進行實際操作。具體實踐後對於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都有理想的效果,正如人們常說的“讀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紙上得來終覺淺”。
兒童時期正是培養操作能力的開始時期,這時期兒童無論是肢體的大動作,還是雙手的精細動作都開始發展,雖然還沒有達到成人的那種成熟的水平,但正是發展訓練的有利時機。
一旦到了成年期,人的關節、關鍵的發展已定型,再進行一些靈巧性訓練便十分艱難。
具有超常操作能力兒童的表現(1)能夠很快學會各種動作,如體操等;
(2)喜歡自己獨立動手操作;
(3)能製作一些精致的模型;
(4)常自己動手修理一些身邊的物品;
(5)能獨立對一些物品進行拆裝;
(6)對一些陌生的機器、物品等能很快發現操作的方法;
(7)不需要他人指導,能找出一些陌生工具的使用方法;
(8)自己的生活自己料理;
(9)能夠正確指導同齡人完成各種操作活動;
操作能力的培養與理論有關的操作在學習理論時一起做,不但操作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對理論的理解也加深了。例如,教師在常識課中講解電路時,如果讓兒童實際連接一下電池、電阻、電壓表,兒童對電路的知識理解就加深了,又培養了他們的操作能力。
經常讓兒童做些操作練習家長要注意兒童的動作,提醒他們改掉不必要的動作,高質量地完成各種動作。
讓兒童自己動手做模型家長隻做示範,主要讓兒童自己做。要教兒童使用各種常用的工具(如鉗、錘、電烙鐵、扳手、萬用表等)。
幫助兒童把思想變成現實例如,有個兒童看到報紙上介紹國外有人用廢舊罐頭盒做成了火車的模型,就收集了罐頭盒、火柴盒、酒瓶、書本等,要建造一座城市。家長和他一起建造,教他使用各種工具,一個個多月後“一座城市”建起來了,主要都是他自己動手“建設”的。他感受到了把思想變成現實的快樂,鍛煉了操作能力,不但掌握了已見過的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能大體想出新的工具的用法。
讓兒童養成動手的習慣家長要讓兒童養成動手的習慣,無論幹什麼事隻要需要動手或可以動手一試的,都要鼓勵兒童親自動手試一試,操作一下,讓他們感受到親自操作的樂趣。一般來說,兒童有好動的天性(當然好動與操作有顯著的區別),這是培養兒童操作能力的有利條件,但是許多家長怕兒童受傷,怕兒童弄髒衣服,弄髒手,怕兒童拆壞物品,因而阻止兒童的動手活動,結果逐漸養成了兒童不願意動手的習慣,影響了操作能力的發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於兒童自己的事,如穿衣、整理床、書包等,家長要培養兒童自己去做,不要嬌寵他們,什麼事情都代他們做好,這樣不利於發展兒童的動手能力。據某機構調查統計可知,1984年以前,在理工科大學裏,女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明顯比男學生強,那些來自工人或農村家庭的男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比來自知識分子或幹部家庭中的學生的動手能力強。1985年後,理工科大學中男、女生動手實驗能力的差別又明顯縮小了。究其原因,就是在學生家庭中動手的機會普遍減少,動手習慣越來越差,因而影響了實驗的能力。
幫助兒童進行一項長久的動手實踐過程集中訓練是訓練和發展兒童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家長可以為兒童製定一項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操作實踐。以訓練兒童的動手能力。如讓兒童製作一個較好的模型,一般兒童可能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在這幾個月裏,家長不要讓兒童每天操作大量時間,而是要督促兒童每天堅持製作,這樣經過幾個月的堅持,兒童會逐漸養成動手的習慣,又能從製作中發現操作的樂趣,對兒童操作能力的發展是很有益處的。
兒童超常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實踐應用能力概述實踐應用能力是指人們所掌握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的能力。
人的一生中要學習各種大量的知識,每個人掌握的知識量是不相同的,同時每個人實踐應用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能夠將掌握的大量知識自如地運用於實踐,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有些人盡管掌握了許多知識,但是並不會應用它們,掌握的知識對他們來說無濟於事。人們常稱這些人為“書呆子”。
人們學習各種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遇到各種問題時能正確的運用,以便解決所麵臨的難題,並且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現有的知識,發展自己的智力。
一個人要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才算是人才。愛因斯坦的好友米凱爾?貝寧一生好學慎思,從小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和對科學的愛好,但他的興趣和好奇隻是停留在學習理論上。因此,盡管他掌握了許多知識,但因缺乏實際應用的能力,所以一生都沒有任何建樹。
實踐運用能力超常的兒童的表現
(1)能正確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在理解的同時記憶住知識的內容,並且準確無誤,一點細微的改變,他們都能發現,並且及時指出來。
(2)能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發現現有知識的適用範圍和存在的不足之處。
(3)對各種知識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超人的求知欲。
(4)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不生搬硬套。對掌握的知識能做到“舉一反三”,隨著問題性質的變化,運用不同的知識去解決。
(5)喜歡探尋各種知識的來源,如一個公式或定律是如何總結出來的等等。
(6)常常對所掌握的知識質疑,不盲目地接受知識,而是先用實踐驗證一下,具有一種隻願接受那些經過自己親身實踐的知識的傾向。
培養兒童實踐應用能力的方法首先讓兒童真正理解知識的意義理解知識的意義是應用知識的第一步。許多學生不會應用所學的知識是由於以下兩方麵的原因:第一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意義;不知道這些知識講的是什麼,有什麼作用。既然不理解知識的意義和作用,當然就更談不上運用它們了。第二是兒童實踐運用能力差,甚至沒有應用知識的觀念,隻是把知識死記硬背住而已。因此,培養兒童實踐運用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兒童把所學知識的意義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記憶。如何了解兒童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學知識的意義呢?檢查的方法是:家長讓兒童用自己的語言,不是按照書本中的話,將知識內容重新表達出來,如果所表達的含義與原義相符,就證明他們基本上掌握了知識的意義。
先用後教傳統的教育方法都是先給兒童講解某個公式、定律,然後講例題,最後讓學生自己做。
這樣學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師控製住了,學生的心理認識完全進入了“公式——例題——原理”之中,認為學公式、原理就是為了做作業題,而與實際生活無關。要改掉兒童的這個心境,提高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就要在“用”後教。方法是先提出實際中的問題,讓兒童去想,然後教兒童解決方法。
例如:要教會兒童求正方形麵積的公式,教師就應先拿一塊正方形的實物(不隻是在黑板上畫出)問學生,這個物體的麵積是多少呢?或者對學生說,你們家裏的四方桌的麵積是多少?這樣一來,學生就能針對這個問題去思考。當教師把求麵積的公式告訴他們時,他們就能很快地掌握這個公式,而且會應用。
經常讓兒童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要針對兒童在學校或家裏學過的知識向他們提問,讓他們解決實際中的問題。例如,有個語文教師為了讓學生提高實踐運用拚音的能力,讓他們回家後,把媽媽說的話用拚音拚出來。放學回家,媽媽見他回來了,就說:“放學了。”孩子馬上拚出:“fangxuele。”媽媽又說:“真淘氣。”孩子又拚“zhentaoqi。”又如學過了各種麵積公式後,就讓兒童求見過的各種物體的麵積。再如,讓兒童寫各種應用文、介紹信、感謝信等。
熟能生巧要想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靈活地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必須經過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要想“巧”,必須“熟”。兒童隻有把知識熟練地掌握了才會靈活地應用。
培養創造性想象
豐富孩子的感性知識二歲以後的兒童,隨著語言的發展,開始出現簡單的思維活動,而且能通過活動來思考自己接觸到的事物。此時應注意將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隨時隨地地告訴他們,啟發他們去思考,這樣才能通過觀察產生思維能力。父母應利用各種機會,帶他們到不同的地方玩,多接觸外部世界的新內容,讓孩子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周圍事物,為思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啟發幼兒思維父母應將幼兒容易看到、摸到、聽到且易回答的問題和現象,多向幼兒提問,提問時或采用遊戲或激將或實踐的方法,去引導他動腦筋尋找答案。在幼兒求知欲受到挫折時,父母應該以溫和的態度,讓孩子再想一想,再問幾個為什麼,並加以引導,這樣既不損害幼兒的愉快情緒,幹擾思維的進行,又能真正達到促使幼兒積極思考的目的。
訓練幼兒的思維能力幼兒思維能力的訓練,就是要使幼兒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它與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密切相關,因為幼兒掌握了語言,可以與成人交流思想,學習各種知識,記取各種經驗,從而使幼兒思維發展得到強有力的支柱。因此,可讓幼兒講故事,培養孩子係統連貫的口語能力,同時也訓練了思維能力;通過做智力遊戲,還可以使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多同孩子交流、談話,這種活動可在孩子與父母的共同活動中隨時隨地進行,恰當的話語能刺激幼兒去思考,從而發展想象思維能力。
鼓勵幼兒獨立思考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已具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這時要讓幼兒學會用自己的眼、耳、手去辨認事物,探索了解周圍事物的因果關係,提高他們的觀察力和表現力,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應為孩子準備多種用途的玩具和遊戲條件,指導他們盡情地玩耍,獨立地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從而促進他們去思考。
創造力教學方法
教育者應在教學中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根據國內外教育經驗,創造力教學法有以下幾種。
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是中外課堂教學的流行做法,教師創造一種民主自由的氛圍,學生各抒己見,最後加以歸納,得出正確結論。中國和西方國家教師使用討論法略有不同,中國教師用討論法,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西方國家教師用討論法,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出不同結論。結論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象,發散思維,形成自己的見解。
中外討論法效果雖各有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錯誤法鼓勵學生犯錯誤也是一種教學方法。
有個法國兒童見雞蛋能孵出小雞,便異想天開,認為用同樣形狀的卵石大概也能孵出小雞。
老師並沒有斷然打消他的念頭,反而鼓勵他作試驗。把卵石揣在衣袋裏,進行孵化。並煞有介事地給學生一本小冊子。記下卵石每天的變化。
結果當然可想而知。一個月後,小男孩把本子還給老師,說卵石毫無動靜。老師問他為什麼?孩子回答說:“噢,我明白了,石頭沒有蛋黃和液體,變不成小雞。”老師欣慰地笑了。
這個失敗,勝過老師的講課,孩子會牢牢記住這件事。
錯誤法的關鍵在於:老師不要輕易給出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犯錯誤,失敗是成功之母,當學生明白失敗的原因時,離正確答案便不遠了。
自由選擇法在課堂上采用自由選擇法,能激發學生創造潛力。
北京有所外國兒童學校,教室裏桌椅按學生的愛好,三五成堆,課上自由討論,教師巡視其中。與我國學校集中講課不同,這是一種課堂自由選擇法,有利於發揮學生個性。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智力、能力、興趣和個性各有差異。統一強求一致,智商高的學生感到不滿足,能力差的學生很吃力。教師如果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作彈性要求,則能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
比如,在教同一篇課文時,教師可要求記憶力強的同學背課文,寫作能力強的同學寫讀後感,或改寫課文,基礎差的同學解釋詞語。這樣,既能調動每個同學的潛能,又能開發各自的創造能力。
如果有的同學不喜歡這篇課文,則允許他學習另外一篇類似文章,達到掌握同類知識的目的。
這樣也許會打亂正常教學秩序,給教師造成管理上的麻煩。但對學生的創造潛力的發揮卻極有好處,值得嚐試。
抬杠法抬杠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屬於一種固執心理。
但抬杠並非完全錯誤,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正確的東西超過限度,即為錯誤。
運用抬杠法,教師在課堂上可提出一個命題,讓學生反駁、抬杠。
例如:少數服從多數,正確嗎?
通過雙方的抬杠結論是,在一般情況下,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正確;在特殊情況下,少數服從多數的論點錯誤。
通過抬杠,辯證法的原理為學生所接受。
運用抬杠法不應強詞奪理,而應言之有據,符合科學規律,這樣才能開發創造思維。
假設法這是豐富學生想象力的教學方法,各科都可使用。
政治課上,學生可以《假如我當校長》為題,進行模擬施政演說,想象自己運用權力所能辦到的事。
語文課上,學生可以《假如我見到畢升》為題,做一篇作文,想象今人與古代發明家的相會情景。
數學課上,可假設若幹解題方法。
物理課上,可假設地球停止轉動,會發生什麼情況?如此等等。
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訓練,如假設發生地震,將怎樣搶險救災,假設大型客機在飛行中突然失去動力,機組人員應如何應對?
另外,結合課文,提出假設性思考題,學習效果會更好。
相似法世間事物千奇百怪,混沌無序。但可用科學方法找到它們的共同點,進行比較,變無序為有序,變模糊為明晰。波音飛機和鯊魚,都遵守流體力學的規律,其外形都是流線形,以減小阻力。蝴蝶花紋和京劇臉譜圖案相近,它們都具有對稱性。
采用相似法,可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複雜現象,找出科學規律,總結科學定理。
比如,在教授黃金切割定律時,教師不必急於講解公式,而是讓學生運用相似法,找出符合該定律的相似事物:
人體肚臍的位置,舞台報幕員所站的位置,寬銀幕電影的長度和寬度之比……
語文教師可用相似法,讓學生搜集同義詞,同類比喻手法,……
生物老師可讓學生學習分類,把相似的動、植物歸類,區別異同。
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相似法都可運用,這是啟發學生動手動腦的好方法。
空白法空白法正是將這種心理活動,移植到教學方麵的一種方法。
例如,老師可事先錄製一首樂曲,隻有開頭和結尾,包含主旋律,讓學生聽後,按主旋律特點,將中間空白音樂補充完整。既是開頭樂感的延伸,又需要發揮創造力,學生如果方向正確,完全可恢複原有的樂段。
語文教學中,老師在未預先給出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將故事情節強的課文開頭和結尾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補齊當中缺失的空白。學生按文章開頭和結尾的內容,進行創造作業。最後,老師可把課文全文推出,讓學生評判,哪種寫法最接近作者的原文。如果學生有更好的內容,則應予以讚揚。
有時,老師隻給出一個提示,讓學生按提示寫出內容。如生物老師給出恐龍生活的年代、基本環境、恐龍種類,讓學生根據想象,描述恐龍的活動,再與課文的描述相比較,找出兩者不同之處。
空白法還可使用在策劃活動上。有一期《商報》在第四版整版留出空白,邊上用一行小字提示: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此法引起讀者議論紛紛,迫使人們猜測想象應當畫什麼內容。次日,內容揭曉:原來是某房地產公司的商業策劃,空白版暗示將有高檔住宅介紹。
激勵法激勵法類似於“激將法”,後者用反語刺激對方。產生應激行為,完成人們起初不敢想象的事。激勵法與激將法不同之處在於:激勵法不用反語,而是提出論題,通過角色的自我參與意識完成思維活動。
例如:愛因斯坦是人,我也是人,如果我像他那樣思考宇宙,會有什麼想法?
學生被激活思維,念頭稀奇古怪,五花八門。如:
宇宙既然是曲線空間,光線具有彎曲度,那麼從地球上發射的定向光束,經過若幹年後,繞一個大圍子,定會返回地球。同樣道理,曆史上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情形,會在某一天重新出現在地球上,那是光線繞一大圈的結果。
或者,按照現代科學的研究,宇宙間有物質便會有反物質,事物都有它的相對性;那麼,有太陽係,便應該有反太陽係,當然也有反地球、反人類。那麼反人類,也許頭朝下、腳向上行走。
想法固然荒誕不經,創造力卻充分得到應用,這就是教學的預定效果。
老師還可提出激勵性的問題:
父母批評了你,你感到不服氣,如果你當了父母,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是聯合國秘書長,你該怎樣處理國際爭端?
利用光線,能做到哪些事?
用第一個成語的最後一個字,作為下一個成語的頭一個字,你能說出多少成語?
如此等等。
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將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
變更法人們的思維由於受習慣影響,容易形成思維定勢,約束了創造性思維的開展。變更法旨在改變某些習慣性做法的先決條件,迫使人們尋找另外的方法解決問題,進行創造。
小學課文有《曹衝稱象》一文,有位老師采用變更法,提出“與曹衝比賽”,假定當時沒有船,該采用什麼辦法測出大象的重量?
學生興趣盎然,紛紛提出辦法:
讓大象站著不動,畫下它在陽光下的身影,然後用石塊堆在地上,和大象影子差不多,用秤稱石塊,就能得到大象重量。
把大象趕到水池裏。記下水漲的情況,然後往水池裏灌水,灌入的水便是大象的重量。
做一個蹺蹺板,讓大象站在板的一頭,另一頭站人,直到大象被蹺起,人的體重總和就是大象體重。
孩子們提出的辦法雖不一定正確,但都有一定道理。
變更法常常能解決科學難題。
例如,老師提出,在沒有任何科學測量儀器的情況下,能否測量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這種情況,隻能用“目測法”,根據人眼觀看峰頂的角度,和人與山腳的距離估計,用三角尺在紙上演算,可得出大概數字。在從前,目測法常用於估計山峰高度。
在野外迷了路,辨別方向的辦法都有哪些?
無船無橋無救生圈的情況下如何過河?
變更法在很多情況下更能使人發揮創造性思維。
改進法對已有的事物,找出不足,改進其功能,製造出新事物。這是生產活動中常用的方法,課堂上同樣可使用。
例如,老師展示一部舊電話機,讓同學們觀察,找出不盡人意之處,提出改進建議:
電話機應顯示撥號數字,防止撥號錯誤。
應增加來電顯示功能,方便查閱對方來電。
應儲存撥號與來電的號碼,便於查找使用。
應增加分機,免得主人接電話時不方便。
應有錄音功能,錄下對方話音。
應有圖像顯示,看到對方更好。
應有傳真功能,能將語言變成文字輸入或輸出。
應和因特網相聯,話費更便宜。
如此,一部功能先進的電話機便產生了。
汽車除了行駛,還能有什麼功能?
宣傳一種新產品,哪種方案效果最佳?
房屋除了方形、條形,還能有哪些形狀?
任何事物均有改進之處,創造永無止境,隻要老師善於引導,學生申請發明專利並非幻想。
回顧法課堂教學並不要求學生發現什麼,隻是要求學習已有的知識,掌握學習方法。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發明創造史。前人采用的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回顧法要求學生對曆史現象進行回顧,研究前人成功的方法和失敗的教訓,近而從中受到啟發。
例如:明代我國曾進行過載人火箭試驗,有位官吏讓人把太師椅的四隻腿捆上火藥筒,他手裏拿兩把扇子,想象借火藥力量把椅子送上天空,然後扇動扇子,像鳥兒鼓翅一樣飛翔。結果可想而知。火藥點燃後,官吏摔了個大跟鬥。
做法固然幼稚,但卻是人類想飛上天空的一次試驗,意義十分重大。
根據這個史例,教師可讓學生回顧這段曆史,提出要求:
為什麼明代才能進行這類飛行試驗?
那位官吏失敗在什麼地方?
火箭升空需要哪些必要條件?
借古鑒今,學生懂得曆史和今天的區別,了解科學史的進程。
如《墨子?非攻》裏描寫墨子與公輸般用攻城機械進行對抗,其中便已經提到了“飛天”的原理、指南車的製造方法、皮影戲的光學原理等等,包含著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智慧,可用來啟發學生創造思維。
回顧近現代科學發現的成功和失敗事例,能幫助學生學習前人的創造技法,探尋失敗原因,避免走彎路。如66粉藥劑的失敗與成功,愛迪生發明燈泡走過的曲折道路,飛機、飛船從幻想到現實的艱難曆程等等。
模擬法教學中,老師模擬一個情景,讓學生想出處理方法。如某銀行發生搶劫案,罪犯破壞了監控係統,現場未留下痕跡,你作為探長,如何破案。
學生可進入角色,設想案發情景,尋找破案線索,采用所能想到的方法進行偵破。
報刊經常進行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討論,宇宙史中確曾發生過類似情況。據說恐龍便因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而遭滅絕。
模擬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場景,讓學生思考對策:
人類該如何預防此類災難?
如果真的發生了,人類該怎麼辦?
地球和人類社會還有存在的可能嗎?
學生可運用過去所見所聞,結合創造性思維、想象,推測未來情形,鍛煉創造思維。
創作法創作法作為一種創造方法,可以滲透到教學活動中。
小學語文教學中,可用故事性強的卡通圖片,讓學生觀看,然後想象圖片角色會發生什麼事情,把自己的想象寫下來。如小白兔和大灰狼的圖片,會令兒童自然而然想到大灰狼捕捉小白兔的情景。如果小白兔能機智逃脫厄運,則構成一篇情節作文。
高年級的同學可運用創作法,寫作短劇。老師給出幾個特定人物和環境,如老大爺、小學生、小青年、公共汽車上。學生進行情節串連,很容易編成小品,小學生在車上給老大爺讓座,小青年無禮搶座位。
也可以編成另外的情節,小青年給老人讓座。老人讓給小學生坐,因為小學生是他孫兒。
根據情節的曲折程度,給學生創作的小品打分,評出名次。
中學生已具有創作能力,命題作文和自由作文都屬於創作法的範疇。老師可引導學生進入創作境界,如對課文進行改寫,或觀察生活,寫出故事情節。
夢想法夢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夢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常被人們認為毫無意義。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夢具有創造意義。
化學物質“苯”的分子式,就是一位科學家在夢中見到一條火蛇彎成圓圈而受到啟發後發現的。有的文學家在夢裏得到一個很好的情節,醒來便寫出了優秀作品。
不過,青少年的夢由於知識含量太少,不大可能產生發明念頭,但並不是沒有。
夢想法是一種啟發方式,青少年夢中所見,大多是白日活動的內容,加上其它腦波的幹擾,有時顯得離奇古怪,富有趣味。教師可讓學生用語言或文字把自己的夢描述出來,看看有無可取之處。
夢想充滿了大膽離奇的幻想,很浪漫很美好,這當然不包括噩夢在內。學生寫出夢想,再加以補充聯想,會成為不錯的文章。
培養創造力
事實上,任何一個兒童都具有創造力,而且人的創造力的發展開始於嬰幼兒時期。
幼兒期和學齡期是培養和發展兒童創造力的重要時期,因為這是孩子們渴望自己能主動地去創造和發現的時期,此時所奠定的基礎可能會影響到人生發展的全過程。此時不但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研究者認為,要培養和發展兒童的創造力,家長或老師應該注意這樣幾個方麵:
為兒童創設一個易感應的環境易感應的環境是指兒童在其中可以輕易地受到各種潛移默化熏陶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機會接受刺激,也有多種形式的機會進行探索和嚐試。在家庭中,家長應該為孩子準備形式多樣的材料,這些材料不必是昂貴的。現在的許多家長不知出於何種心理,喜歡給孩子買許多高檔的東西(包括高檔玩具和學習用具),似乎隻有這樣才能體現家長對孩子的愛。其實,這樣做不見得對孩子的發展有多少好處,也不見得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事實上,一些舊的雜誌、書籍、報紙、舊衣物、舊鍾表、舊電器和舊家具等東西可能更有利於孩子創造力的施展和發揮。家長還要注意為自己的孩子提供必要的活動空間,為孩子提供一個能進行自由閱讀和探索的空間。還要注意經常給孩子提供表現的機會,使孩子的勞動成果有展示的機會。家長應對兒童的各種想法及行為給予積極反應。家長的鼓勵、支持和讚賞,或者家長的有益的建議和幫助,對於兒童積極從事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必不可少的。對於一個學校來說,應該創設一種比較寬鬆和活躍的氣氛,在這樣的寬鬆環境中,老師隨時準備回答來自兒童的各種提問,兒童有各種機會進行創作活動,強調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考試成績不是評價學習效果的惟一標準等。
鼓勵兒童獨立從事操作性活動盡量要讓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保證能取得一定的結果,使孩子體驗到獨立完成某一活動又取得較好效果的積極情緒。
為了鼓勵和培養兒童進行獨立操作的能力,家長或老師可以為孩子們建立一本“成果登記簿”,把兒童自己在一定時間裏完成的事情全部記錄下來。記錄時不要過分考慮孩子做得是否很好,也就是說不要太強調質量。即使是一些做得實際上不太好的甚至是很糟糕的事情,也應該記錄下來,但不要作什麼評論。這份記錄將成為兒童從事創造性嚐試的完整記錄。
它不僅可以幫助家長和老師檢查和識別兒童創造性活動的活躍時期和創造性活動進行的條件,而且也可以使家長和老師更好地了解孩子並幫助他們更好地發揮其創造力。
重視對孩子在感情上的支持我們強調培養孩子要投入感情。這裏所說的感情投入不是指是不是愛孩子。可以說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也沒有不愛學生的老師。作為家長和老師要想把孩子培養成具有高創造性的人才,應該有這樣的意識,那就是能夠不惜“浪費”寶貴的時間於看起來可能毫無意義或所謂的“玩鬧”上。孩子有時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有時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們成人的意料,因此,對於兒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為一時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對。父母或家長應該多花些時間在思考兒童的想法上,盡可能地去發現兒童的想法或做法中的獨特和巧妙之處。對於兒童的任何一種獨特、巧妙的設想都應該表示積極的關注和評價。家長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不要總希望孩子聽自己的話,而對孩子的話不屑一顧。應該讓孩子有發表意見的機會,應該靜下心來仔細地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對其富有創造性的想法加以積極的評論,表示對兒童創作結果感興趣,對此加以讚揚或發表自己的建議,也要經常留意孩子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的獨到之處。
為使信息能得到及時的反饋,教育者需要為自己準備一個記錄本,隨時記錄自己傾聽兒童表達自己想法的情況或記錄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活動或參與孩子們的創造性活動的情況,並記錄自己當時對孩子敘說的反應,如表示讚成、反對或提出什麼建議等。傾聽記錄的不斷增加,一方麵表明你對孩子的成長確實很關心,另一方麵也為你不斷地積累關於孩子成長的第一手資料。
允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退步要鼓勵孩子勇於承認錯誤而不是隱瞞錯誤。當然更要讓孩子從錯誤或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生活並不總是風平浪靜的,人生的道路也不是一帆凡順的。一定要提醒兒童,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或者學習上都會有挫折和失敗,如果可能就應該讓兒童有挫折和失敗的體驗。孩子應該認識到這樣的事實:失敗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當遇到挫折或出現失敗時不會因為焦慮過度或承受不了心理壓力而變得灰心喪氣。
作為家長或教育者,要充分理解孩子,就像希望別人能理解我們自己一樣,應該允許兒童做“白日夢”,允許孩子出現“魂不守舍”的現象。實際上,當你發現孩子在做“白日夢”
時,或者正在“發呆”時,他們也可能正在積極地發揮著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可能正在思考著什麼重要的問題。美國心理學家阿維諾曾經說過,教育者一定要能夠接受和警覺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高原期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停頓現象。這時他可能沒有明顯的進步,創造力甚至可能出現了下降的現象。在此期間,孩子有時看上去很疲倦,或者會出現各種的抱怨,或表現出經常性的厭煩。要知道,這是很自然的。家長或老師沒有必要為此焦慮,更不應該看到孩子沒有進步而責怪孩子。實際上,我們不能期望一個孩子的一切行為總是合乎邏輯或合乎要求的,更不能期望他的一切行為總是富有創造性的。要發展孩子的創造潛力,並不意味著不允許孩子有不足之處,也應該允許孩子存在錯誤或缺點。教育者不應該對兒童的缺點或錯誤表示反感,而要經常與孩子討論這些缺點和錯誤,要設法使孩子認識到其中的道理,再給他們糾正錯誤或克服缺點的機會。
幫助兒童協調好與人相處和自己獨立的關係獨立並不意味著不與人來往,獨立性好並不表明不需要朋友關係。在一個人的終生發展中,社會性發展始終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的獨立性固然重要,但即使是十分幼小的兒童,與人交往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從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沒有合作幾乎是不可能成功地完成任何事情的。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說,在交往中,兒童不但能在相同或相近的認知水平上進行交流,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而且對於每個兒童來說,這都是非常難得的,能夠表現自己的機會,同時也是讓人評價的機會。研究表明,是否有機會讓自己的產品得到社會的承認是發展創造力的一個重要方麵。很多具有很高創造性才能的人最終沒有被人認識,其才能最終被埋沒,隻是因為沒有機會表現,沒有機會讓社會評價。因此,很多理論家都強調產品最後向社會展示這一環節,即創造性產品的社會價值。
幫助孩子建立有明確規定的訓練和行為標準對於家長或老師的對錯標準,兒童是毫不懷疑的。換句話說,對於兒童來說,教育者具有絕對的裁判資格。然而,我們的許多家長或教育者卻錯誤地利用了自己的這種絕對權利,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犯下了不應該的錯誤。具有絕對權威的教育者不應該依仗這樣的權威任意改變行為中的對錯標準。
因此要求老師或家長隨時準備以適當的方式承認並改正自己的缺點。訓練中的規則必須明確,而且應自始至終堅決執行。規則不能沒有,沒有規則就會使孩子變得無規無矩,但規則太多就會使孩子過於循規蹈矩,抑製創造性的發揮。這就需要在確立規則時注意必要的關鍵性的內容。
例如,在組織兒童遊戲時,要給孩子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如不要出現傷害性行為,不要出現破壞性行為等,至於怎樣玩遊戲等具體的細節,教育者可以完全不加約束。
培養創造力的方法
人們崇拜科學家、發明家,因為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一項發明創造改變世界的事例不勝枚舉。
愛迪生發明電燈,世界從此擺脫了黑暗。
貝爾發明了電話,地球一下縮小了許多。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人類飛向天空。
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人類開始進入宇宙。
青少年特別崇拜科學家、發明家,因為科學發明是永無止境的探索,符合青少年好奇和創新心理。
科學家和發明家因而常常被神化,顯得高不可攀。
家長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將來當科學家。”
青少年也常表達理想:將來長大後,當個發明家。
將來?將來到底是哪一天?
人生短促,光陰似箭,觀其一生,最富創造活力的時代,僅在二三十歲以前。
時不我待,隻爭朝夕,何必等到將來。
從現在開始做起,從兒童抓起。
創造發明的萌芽,就在幼兒階段。
這決不是好高騖遠,想入非非,有事實為證:
北京12歲的小學生田霏,從6歲開始寫詩,12歲便出版兩本詩集,被北京大學中文係破格錄取為少年大學生。
安徽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專招收學業超前、富有創造才能的中、小學生。
上海小學生劉莉莉,在隨家長到飯店就餐時,見服務員遞上餐巾,忽發奇想,發明了一種組合式餐桌布,將桌布和餐巾連為一體,便於清洗,獲全國青少年發明金獎。
據統計,我國中、小學生每年向國家專利局申報的專利達上千項;沒有申報的專利達數萬項;全國各級學校、少年宮、教育機構、社會團體組織的青少年創造發明活動,有數以千萬計的人次參加。
青少年創造發明活動蔚為壯觀,方興未艾。
青少年創造發明活動與成年人不同。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創造思維成長,開發創造能力。
因此,重在學習創造技法和思維規律,結果反而退居其次。我們不主張廢除基礎知識學習,去搞脫離實際、閉門造車的創造發明,那樣會誘導青少年誤入歧途。
青少年在加強課堂學習的同時,掌握一些創造技法.有助於將來從事創造發明的研究。
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我們選擇了一些創造技法,供大家參考。
相似法生活中有些事物雖然種類不同,但卻具有相似性,如果我們能找出其共同特點,便可創造出新產品。
例如:火箭發射衛星,靠燃料燃燒噴出的能量產生反作用力。火箭運行速度快、爆發力強。地質學家鑽探礦井,速度慢,費時間。便有發明家製造勘探火箭,利用火箭的優點,不上天反而鑽地,打出符合要求的礦井。
這種“鑽地火箭”,與探空火箭原理一樣,使用目的不同,便成了一項新技術。
坦克和履帶式拖拉機很相似,用途不一,可互相通用,如再加上輪子,便可在任何路麵行駛。
學生使用的鉛筆,粘上尾翼,稍加修飾,便成為“長征一號”火箭模型。商店裏有各種各樣的書包,功能都是裝書,結合它們的優點,可製成多用途、多功能的書包。使用過的方便筷可粘合成晾衣架。諸如此類,數不勝數。
搭配法把不同的物件任意搭配,有可能產生新產品。據說萬能膠的發明,就是因為藥劑師錯把兩種化學溶液合在一起,從而產生強大的粘合力。
搭配法並非盲目拚湊,應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例如,不少人苦於襪子太臭,不堪忍受,可否在襪子織物裏加入香料,發明出香味襪子呢?當然可以。以此類推,人們在鞋子、墊子、衣物裏放入香料,製成有香味的衣物用品。
有人在童鞋裏搭上一隻哨子,走路發出響聲;又在鞋跟裏裝上一隻小燈,夜間閃爍發光,引人注目。
不同的物件搭配在一塊兒,可以誕生新產品。
盥洗間洗手池上方,常有一麵梳妝鏡,除了照容貌,還能做什麼?有人把小燈泡、塑料格、鏡子、掛鉤、小盒子、小抽屜,一古腦兒搭配在一起,發明出多用途梳妝架,能放許多洗潔用具。
組合法組合法和搭配法有點相似,但組合法的範圍更廣泛。譬如汽車主要是用於運送人和貨物,有人把房屋和汽車加以組合,發明旅行住宅。這種能奔馳的房屋,把汽車、臥室、廚房、廁所、電器用具、家具等組合在一起,成為活動家庭,深受人們歡迎。
基於這種思路,有廠家生產出一套電子玩具,配備電容器、集成塊、印刷線路、喇叭、調諧器等電子元件,讓孩子按說明書,自己動手組裝電子玩具,可根據不同的印刷線路,插入元件,組裝收音機、門鈴、放音機、信號機等產品,這是一種較為典型的開啟兒童能力的玩具。
學生的文具盒除了裝文具,還可組合計算器、乘法九九表、日曆表、工具刀、指甲刀等,具有十餘種功能。很多生活日用品都采用組合法,成為多用途、多功能產品。
缺點列舉法某個產品問世,人們總喜歡評價產品性能,指出優缺點;廠家收集顧客的反饋信息,改進產品,從而產生新產品。
例如:電視機問世之初,功能單一,除了看電視節目,沒有其它用處。顧客便開始挑缺點:熒屏麵呈圓弧形,圖像失真;掃描行數少,圖像粗糙閃爍;熒屏四隻角不呈直角,圖像不完整;音質不優美,不能定時關機,有好的電視節目不能錄製下來,不能打電子遊戲,缺乏人機對話智能……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挑剔,先後找到百餘個缺點。現在,高清晰度數碼電視完全避免了這些缺點,以嶄新麵貌出現。但隻要顧客還在挑剔,更新式的電視機便會不斷推出,永無止境。
運用缺點列舉法,可對身邊任何用品進行挑剔,如鋼筆吸墨水,經常弄得兩手墨黑;
運動鞋洗過後要晾好幾天才能幹;晚上進屋,找燈開關很費勁;坐式便器用水量太多;燃氣淋浴器的溫度很難控製;電腦在打字過程中,如果停電則內容丟失;主人不在家時電話無人接……
隻要善於挑剔,新發明便垂手可得。
擴張法任何產品或概念,隻要擴展其容量、能量、空間、時間、強度、厚度、比例等等,都可變成其它產品。
例如:手機待機時間太短,可否發明一種待機時間長的電池?
電視屏太小,可否擴大熒屏尺寸,30寸、40寸、50寸,直至拚裝式電視牆。
小手袋樣式美觀精致,擴大用料和形狀,做成大背包,適合旅行用。
空調能量小,可製造兩匹、三匹、四匹,甚至中央空調,供整幢樓使用。
用錄像機錄下的節目,有些情節想反複觀看,可否添加靜止、慢鏡頭、反複播放功能?
天然牛奶製成的奶粉,兒童吃了容易上火,可摻入微量元素,降低奶粉比例,製成適用於兒童的鈣奶。
將薄毛衣加厚,製成毛線大衣;在牙膏中加入不同藥物,製成防齲齒牙膏、脫敏牙膏、美容牙膏。
玻璃加厚或製成雙層,便成為特殊玻璃,防彈保暖。
壓縮法壓縮法與擴張法恰好相反,根據日常生活需要,有些大體積產品不適合某些顧客需要,可采用壓縮法製造新產品。
比如:夏天在街上行走,暑熱難當,在帽沿上裝一隻微型電扇該多實用?於是微型電扇出現在商店裏。
電視機通常在家觀看,體積大、太重,不適合隨身攜帶,於是便出現了一種眼鏡電視,利用鏡片作熒屏,輕巧精致,重量僅十餘克。有種微型收音機,掛在耳廓上,僅幾克重。
微型產品處處可見,但人們並不滿足。
現在有一門新興產業,叫“納米”技術,它把機械產品做到原子級水平。專家預言,它將引起世界工業新革命。這稱得上微型產品的極端化。
例如,將機器人做成細胞大小,可通過人體血管,清除脂肪瘤,鏟除癌細胞。將電子幹擾器做成病毒般大小,撒到敵方電腦機房裏,破壞集成電路,使敵人網絡癱瘓。
小些,更小些,乃是人們對微型產品的要求。
隨身攜帶的洗衣機、便攜式帳篷、手提式小汽車、背包式單人飛行器、折疊式手提浴室……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需要哪些更小更輕的用具?
代替法有些事物之間具有相通之處,可以互相代替,如果遇到某個事物損壞,人們就會想辦法用其它相似事物代替,從而產生新東西。
在野地迷了路,幹糧吃光,麵臨生存危機,為了堅持下去,一切可下肚的東西都能作幹糧的代替品。老鼠、草根、野果、昆蟲、蜥蜴、植物莖葉……
無意之中,你會發現有些東西鮮美可口,完全可作人類食物。於是,昆蟲食物上了超市貨架,特製的老鼠幹成了美味零食。甚至經過培養的蛆蟲、蒼蠅,都變成營養豐富的新食品。
有些替代物是出於無奈,並無發明價值。例如汽車運行途中輸油管斷裂,可臨時用竹管代替一下,堅持到修配站。
有的替代物卻具有巨大創造價值。用水代替汽油作燃料,是人類幾百年來的夢想。水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如果分解開來,完全可以燃燒。但由於分解困難,至今未能成功。不過,科學家已看到這項研究的巨大潛力。
人造蛋代替雞蛋,紙飯盒代替塑料飯盒,人工橡膠代替天然橡膠,電腦代替人腦……代替法在科學技術中應用也非常廣泛。
反向法反向法是指采用逆向思維,把事情顛倒過來認識,從而產生新概念。有人嫌汽車倒車麻煩,於是製造出兩個駕駛室的汽車,進退自如,無須倒車。
有人在理發店理發,從鏡中見後麵的電視機圖像全是反向的;於是靈機一動,研製了一種反向電視機,播出的圖像全是反向的,通過鏡子反射,顧客便可以邊理發邊欣賞正常電視圖像了。這類電視機除理發店需要外,在醫療、工業、交通等行業上的用途也很廣泛。
世界上左撇子的人不少,而供左撇子使用的用品卻幾乎沒有,於是某人便發明出專供左撇子使用的物品,如餐具、剃須刀、書架、拐杖等。
人們進行體育鍛煉、跑步、行走,通常都向前;有人忽發奇想,編排出倒行、退步走的鍛煉方法,效果極佳,大受歡迎,倒行鍛煉一時間在國內風行。
有人推而廣之,又發明了“倒立”練身法,雙手撐地,雙腳靠牆,作“拿大頂”狀,也是有效的鍛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