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幼兒經常爭搶玩具,這說明他們還不具備分享美德,沒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規則。這就需要家長平時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
培養孩子分享行為的方法那麼,到底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分享行為呢?我們認為有四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樹立榜樣,對榜樣的評價和討論,培養分享動機,建立分享規則等。前兩種方法大家常用而且容易懂,這裏我們主要介紹後兩種。
培養分享動機要想讓幼兒經常地、自覺地進行分享,就不能隻依靠教育者的外部監督力量,這需要幼兒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分享願望和動機。而這種動機首先來源於幼兒與別人分享玩具過程中和分享後所體驗的愉快感。家長的任務就在於強化、鞏固這種愉快感。
教育者應當在幼兒主動與別人分享玩具時給予適當的物質(不是指獎品)或精神上的幫助與鼓勵,讓幼兒能充分體驗到與別人分享的樂趣。
另外,培養分享動機時還需要提高孩子的思想認識,讓他擺脫固有的“自我中心化”
心理。家長可通過分析提問或與之討論等活動,喚起孩子過去的類似體驗(如沒有玩具時的“痛苦體驗”等),並讓他轉換到他人的位置(角度)去體驗或感受,從而達到情感換位和擺脫自我中心的目的,也隻有這樣,幼兒才有可能經常地、自覺地從他人角度著想,做到主動分享。
建立分享規則分享規則對於幼兒分享行為的建立與保持也有著重要意義,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有效的外部強製因素。對孩子之間的爭搶玩具,家長的常見對策是“輪流製”,即讓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輪流各玩幾分鍾。這種方法能在較短時間內處理爭端。但長期效應不佳,它使孩子變得愛告狀、自我控製力差等,而使家長窮於應付,忙於調停或處理爭端甚至親自監督“有關執行情況”,常常顧此失彼,達不到目的。
較好的辦法是家長給孩子建立玩具分享製度,讓孩子們根據製度來分享。你可以提倡“先賓後主”製度,讓別的小朋友先拿玩具玩,直到他不想玩為止,自己的孩子如果想玩可以把這個意願告訴正在玩的孩子,但絕不能搶。
當然,這種製度剛開始實施時孩子會覺得很委屈的,“自己家裏的玩具怎麼應該讓別人家的小朋友先玩呢”。但你可以假設你是否也希望別人先把玩具給你玩呢,這樣,他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別人分享他的玩具。這時家長再輔以榜樣法、評價鼓勵法等,則效果更佳。隻有建立起這種“先賓後主”的製度,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和相互協商。
指導孩子與鄰裏相處
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鄰裏之間的和睦相處像溫馨的春風吹拂著人們的心田,陶冶著孩子的性情,塑造著孩子高尚的人格。但是,如果鄰裏關係處理不好,不僅影響了人們正常的工作與生活,還會造成一些社會不安定因素,以致對孩子產生一種不健康的心理。
如何指導孩子與鄰裏相處呢?
尊重鄰居。教育孩子見了鄰居中的長輩要上前主動問好,打招呼,主動讓路,而不能置之不理或搶到前邊。特別是對年紀較大的爺爺奶奶,應主動上前攙扶或幫助提重物。如果想向鄰居家借東西,必須敲門,待鄰居允許後,進屋說明情況,請求別人的幫助。借後一定要保管好,而且一定要按時歸還。如有損壞必須賠償並要得到別人的諒解,同時注意使用好禮貌用語。
幫助鄰居。當鄰居家有了困難要主動幫助。如:鄰居不在家,主動代收信件,代替鄰居招待客人。如果遇到刮風下雨天,還應主動為鄰居代收衣物。如果鄰居家有病人,應主動探望。如鄰居家中有急事,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出主意、想辦法,給予人力、物力的援助。如鄰居家遇有不幸,要表示慰問。
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既要鼓勵孩子和鄰家小朋友交流,提供一起玩的機會,並告誡孩子要有吃虧精神,能夠容忍,特別應該謙讓比自己小的孩子,主動把自己的書、玩具等借給小朋友。懂得“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的道理。與小朋友在一起時,不攀比父母的職務與工資,要比一比小朋友的學習,達到相互學習與促進的目的。
教育孩子不隨便打擾別人。在鄰居休息的時間裏,盡量把錄音機、電視機的音量放小,在樓道裏不隨便跳皮筋、跳舞、打球,以免影響他人的學習與休息。
教會孩子不介入矛盾中。因為孩子年齡小,明辨是非能力較差,如果隨便發表議論也許會使矛盾激化,產生不良效果。
家長用以身作則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影響孩子。正如某某學生在日記中寫道:“別人都說我的媽媽是個熱心腸。記得有一次,鄰居家的阿姨因擦玻璃而失足墜落摔傷。媽媽二話沒說立即打電話叫來救護車,日後,又照顧了阿姨家小妹妹的一切生活……我為我有這樣一位助人為樂的好媽媽感到驕傲……”
總之,指導孩子和鄰裏相處,不僅要知道怎樣去做的方法,還應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寬廣的胸懷和一定的涵養。因此,在指導上必須輔以有關教育。讓大家共同生活在愉快的環境中,體會人間的友善與溫暖。
培養幼兒協作意識
合作精神的有無、強弱,是對孩子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與其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後能力的發揮與事業的成功有極大的關係。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包括培養他們懂得如何協調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使得整體活動得以進行。孩子的合作精神與其獨立意誌並不矛盾,隻是要求每個人發揮各自長處向著同一個目標努力,設法共同完成一個任務。
幼兒如果能從協商與合作行為中獲益,則以後這些行為出現的頻率就會相應增加。如果我們盡量多給孩子創造一些互相交往、自願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在社會交往中體驗被拒絕、被評價和被接納的感受,學會通過協商解決衝突和參與合作,通過合作嚐到極大“甜頭”,幼兒就會自發地協商與合作的。
一般來講,孩子在家的遊戲和學習活動都是由家長來安排的。但是,如果你能讓孩子參與協商活動的內容與時間安排的話,那麼他就會玩得更盡興,更如願,更樂於與你合作、協商。例如兩個家庭準備共同外出野遊,父母將準備用品和購買食品的任務分別委派給幾個孩子,並讓他們協商計劃,通過他們的通力合作來完成一次野遊活動。剛開始他們會“亂說一氣”,但這沒關係,我們一定要堅持和孩子協商下去,並且一旦協商好的事情,雙方都不能隨便更改。這樣可以一勞永逸,使你以後免於天天為時間安排而大發肝火。
通過示範來增進幼兒協商的技能,強化其合作行為。作為孩子的父母,平時在家肯定有很多事情需要共同協商。家長可以當著孩子的麵商量這些事情,這種遇事相互商量的態度和作風一定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並最終使他也養成遇事與人合作和協商的行為習慣。
當然,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多與幼兒展開合作與協商,這樣的影響才是最深刻的。
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
幼兒從3歲開始已有了初步的友誼感,並有其相對固定的“朋友”。3~4歲以後,由於性別角色意識的日益增強,幼兒在興趣、愛好、活動內容和方式等方麵的性別差異也就越來越大,男女幼兒各自分開進行遊戲。活動的現象也開始發生。男孩子們開始初步形成社會交往中的“小團夥”,並因此有了一定的“團體歸屬感”。幼兒希望自己“擁有好朋友”,並對沒有同伴共玩而“感到難過”。
孩子們往往都會搶著跟某幾個“受歡迎”的幼兒做好朋友,而相對冷落甚至排斥那些被忽視和被拒絕的幼兒,使他們形影孤單、鬱鬱寡歡。
怎樣才能使這些幼兒擺脫孤獨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並獲得渴盼的友誼呢?
首先,父母要認真分析幼兒孤獨的原因,確定其社交地位或同伴交往類型,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1)“受歡迎型”幼兒一般長相好、衛生潔淨、行為積極、友好、性格外向且善於交往,在交往中積極主動性強,也容易對沒有同伴共玩感到難過。這類幼兒很少孤獨,即使有也隻是暫時的現象,不用家長費心。
(2)“被拒絕型”幼兒大都體質強、力氣大,行為消極,不友好。脾氣急,易衝動,喜歡交往但卻不善於交往,結果弄成“孤家寡人”。對這類幼兒則需要進行行為矯正,要讓他們改掉消極、不友好的行為,逐漸削弱性子急、愛衝動的毛病。另外,還要教會他們必要的與人交往的技巧,使他們學會交往。
(3)“被忽視型”幼兒一般體質弱、力氣小、能力差、性格內向,好靜膽小,不愛說話、不愛交往而且也不善於交往,有較重的孤獨感,常為此感到難過和不安。對這類幼兒,家長應多為其提供或創造社交機會,鼓勵並強化他與別人的交往或友誼。另外,還應通過各種榜樣或示範作用向其傳授積極的交往技巧,以改進其社會交往方式;還可讓其與受歡迎型幼兒進行適當的配對活動,等等。
這都有助於消除他的孤獨感,增進與小朋友的友誼。
(4)“一般型”幼兒在上述各方麵均屬中等情況,表現一般,但其中有的幼兒對“沒有朋友”感到不安和難過。大多數幼兒都屬於這種類型。對此,家長應當有意地安排一些成對或分組活動,以增強他的交往機會,促進友誼的產生。如和鄰居家的孩子一塊兒上幼兒園、回家、一塊兒活動等等,從而改善幼兒的社交環境,減少孤獨感,增進友誼。
指導孩子與同學相處
當今是改革開放的年代,是人際關係極為活躍的時期,人與人之間若沒有廣泛的交往,生活、學習就會出現許多麻煩,因而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社交處世能力。
現在的孩子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不少家庭都是“421”型的,獨生子女的先天不足就是缺乏兄弟姐妹的手足情,但他們每天卻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與人相處,相處得好,孩子心境平和愉快,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相處得不好則使孩子孤獨煩躁,影響學習,因此幫助孩子處理好與別人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們應有意識地擴大孩子交往的範圍。有的孩子隻和一兩個性格相投的人經常在一起,不能融入整個集體中,日久天長就會出現大集體中的“小集團”,而"小集團”
的形成就會使孩子性格孤僻,眼界狹窄。要告誡孩子:同學們都是我的朋友,我要和每個同學友好相處,因為每個同學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我學習的長處。
其次教育孩子在和同學相處時,不但要敢於競爭,還要樂於相讓,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係——競爭與合作的關係。例如:中外文學史上有許多偉大巨匠都是同時代的同行。李白與杜甫的合作與交往,歌德與席勒的友誼,都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在科學史上有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牛頓的老師巴羅是劍橋大學數學講座的教授,當牛頓在科學上發展很快並超過老師時,巴羅並未因此而嫉妒自己的同行學生,而是毅然推薦牛頓當數學教授,這種競爭與合作使牛頓在事業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們教育孩子參與競爭,因為正常、積極的競爭能夠促進孩子的學習與工作,而在競爭的過程中又應該講究合作,因為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其他人的失敗,而是對其他人的鼓舞和激勵。在學習上要爭取好成績,勇於超越同學,但當同學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也應積極幫助。在體育運動會上要敢於爭第一,但在集體項目中,又要努力合作。在競爭中,對自己取得的成績不能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而對別人取得的成績卻置之不理、嫉妒滿懷,在同學中既要謙虛做人又要謙讓待人。
最後,在教育孩子和同學相處時,要求自己做到“心中有他人”。要學會關心同學,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有的同學忘記帶畫畫的水彩筆,就應主動地借給同學用;有的同學生病沒上學,就應該盡可能地幫助同學補補功課,為他送去溫暖與歡樂,不能總以自己為中心,處處總想自己占便宜。例如:在小組值日時,總想少幹一點,偷點懶;中午打飯時,總想不排隊,搶先打飯。這樣做難道真的占了小便宜嗎?恰恰相反,換來的是同學們的鄙視。當然,還要提醒孩子和同學相處時,不能犯冷熱病,幾個孩子一起好得不得了,有時卻因一件小事,翻臉成仇,甚至打起架來。
作為家長要經常給孩子講一些社會知識,進行文明道德教育,講述待人接物的準則,培養孩子與同學真誠、和睦相處的高尚道德情操。
教育孩子書信交往
當今的社會已進入了信息時代,人們的社會交往、信息溝通方式越來越多,而怎樣教育孩子通過書信及一些現代媒體結交朋友,則給家長提出了新課題。
家長應正確地引導孩子較好地應用書信及一些現代媒體廣交朋友,淨化心靈;促進學習,共同提高;互相幫助,增進友誼。目前,書信是現代社會應用最廣、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流媒體,家長既不要對孩子在校或在家與同學之間相互往來的書信視如洪水猛獸、大驚小怪、橫加譴責、粗暴製止,又不能對孩子們之間互相亂遞紙條視而不見、放任自流。
有這樣一個事例,值得我們家長分析和思考。有一位女孩忽然一天之間收到了10多封信,這引起了父母的注意和猜測。經詢問,女孩說:“我是跟學校同學一起交筆友,通過電台熱線交友欄目征筆友。”而綜合起這四麵八方的信件看,無非有下列內容:自我介紹興趣愛好,談自己是如何取得好成績的,鼓勵筆友克服困難,爭取進步,交流校園文化等等。十幾封信雖然沒有涉及一個“情”字,但家長應注意:
①告誡孩子,要交筆友應先交身邊的學友,平時注意與同學友好相處、誠實待人、熱情助人。
②讓孩子懂得,既交筆友,就應以誠待人,有信必回;如中止交流,要禮貌說明。
③讓孩子在寫信中,注意取長補短,努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④提醒孩子書信往來要適可而止,切忌分散精力,影響學習。對於濫交所謂“筆友”的孩子,則應嚴格加以控製,因此上當受騙的也不勝枚舉。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話的普及率日益提高,孩子們之間打電話已成為平常事。作為家長要告訴孩子利用好電話與同學進行正常交往,以此產生良好的效果。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一些解不開的難題時,可提倡或建議孩子給同學打電話商量研究,從而解決難題。當然,家長要事先教育孩子不可以討論為理由,對過程、對答案。否則,長時間如此,容易使孩子養成依賴心理。如果孩子利用電話和同學閑聊天或是結交異性朋友,家長必須在給孩子講明道理的情況下,督促孩子立即停止此類行為。否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將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產生不良的後果。
現在,電腦已逐步走向家庭,家長還是未雨綢繆為好。一方麵,深入淺出地向孩子介紹一些電腦的初步知識,消除神秘感,滿足好奇心;另一方麵,在鼓勵孩子利用電腦進行輔助學習的同時,對其使用的軟件一定要嚴格把關,防止一些不健康的內容汙染孩子的心靈,特別是對某些已經上網的家庭,家長一定要有所控製(當然,教育部門或學校為學生建立的網絡除外)。就目前社會上的網絡來看,其內容不完全適合兒童,網絡上的信息可能給青少年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如色情侵犯。據調查表明,因特網上有45萬個色情圖片和文件,這些色情材料被查閱過6百萬次之多,還有一些暴力信息、賭博遊戲以及與不可靠的人進行危險的交流,導致孩子心靈受創傷或被利誘拐騙。
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
即使很小的孩子,他們可能也會有很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用遊戲的方式來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孩子在多種方法中選擇最好的一個,幫助孩子更靈活、更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任何年齡段的孩子都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
3~6歲的“再試一下”活動設計活動目的通過“再試一下”的遊戲活動使兒童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不斷努力。不斷練習,並堅持到底,如果中途放棄的話就不能學到新技能,所以要鼓勵幼兒設法把問題難題解決掉。
活動內容A找幾個孩子分成兩人或三人一組,每一組的孩子各有四塊積木,讓他們把積木堆起來。然後慢慢增加積木數量,直到孩子無法輕易完成工作為止。
B讓孩子圍成圈,拋接球。然後往前雙腿跳躍一至三步再拋接球。往後倒退5~6步甚至更多步拋接球,直到不能輕易拋到位、接到手。之後讓孩子們做單腳跳躍,走平衡木等較困難的活動。
活動分析在活動後期,小朋友可能會不能成功進行,試了幾下之後就會放棄努力,甚至有生悶氣的行為出現。這時,家長或教育者要鼓勵他們,讓他們自己在卡片上記下每次完成的效果及總次數,直到兒童完成遊戲活動。讓孩子們分析在各次活動之中,哪種方法更容易實現。家長要適時給予鼓勵與讚美,而不應指出怎麼做,使孩子最終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畫連城遊戲5歲以上的孩子可作“畫連城遊戲”,引導孩子在娛樂中想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用20多張卡片,每張卡片寫上參加者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不給你玩具,吃飯時總撒落飯粒,總係不好鞋帶等等。把卡片順序弄亂,從年齡最小者開始,拿出最上麵的卡片大聲讀出內容,然後要求孩子提出方法,不管多少,選出最好的一個劃上一紅勾,不斷輪流,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孩子建立必勝的自信心,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引導孩子積極步入社會
許多父母反映,自己的幼兒特別好動,看見與他同齡的小孩就希望和他們去玩。但是幾個小幼兒在一起沒多久就開始搶奪東西甚至打架。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才好呢?
幼兒與他人的交往也像他對環境的好奇一樣,需要有機會學習,才能建立和發展起來。幼兒現在走得穩了,說話也多了,整天忙於探索,對所有的人和事都表現出好奇,這正是引導他與別的小朋友交往的大好時機。
這時的幼兒可能還不知道怎樣與其他幼兒打交道,但從看見新麵孔、相互接觸、交換玩具這些簡單活動中,他就能得到很多快樂。從現在開始,每星期至少讓幼兒有二三次機會與其他年齡差不多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別人,你可以在旁邊悄悄地鼓勵,但不要強迫他用某種方式去認識別人,寶寶經過嚐試,會找到自己合適的方法。
不要對幼兒保護過度。這個年齡的幼兒在一起難免會有小小的衝突,隻要沒有大的危險,讓幼兒自己學習解決矛盾,自己經曆獲取和給予。當其他幼兒搶奪玩具時,幼兒會自發地抓住不放。
你不要為成人的禮貌而強迫幼兒放棄他自己心愛的玩具,那樣會讓幼兒弄不明白,並且感到十分傷心。讓幼兒有機會保衛自己的權利,這也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規則。
幼兒這時隻會與其他幼兒在一起玩各自的玩具,很少就遊戲內容作言語交流,這是所謂“平行遊戲”時期。盡管他們很少對話,但在一起玩對幼兒的潛在好處遠遠超出了我們成人的想象。
讓孩子參加社區服務
美國許多中學都要求學生參加社區服務,否則不能畢業。根據教育機構1994年所做的一項調查,美國國立和私立中學中,超過 30%的學校已經這麼做或正準備這麼做。參加服務的時間要求不一,從加利福尼亞的40小時到聖路易斯的24小時。然而這一舉動實際是為父母的失敗補上了悲哀的一筆。盡管有些宗教團體搞了一些社區服務活動,但是大多數孩子並沒有定期參加類似幫助老弱病殘者的活動,因而就沒有親身體會,也不懂得其真正的含義。即使父母不斷地把這些思想灌輸給他們,但是,隻有親身經曆過了,孩子才能真正受到影響。
讓孩子和家人參加有組織的社區服務活動,定期幫助他人,不僅能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品質,也能教會他們許多社會技能,使他們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及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價值。這些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你不是某些宗教和社區服務團體的成員,不能讓孩子至少每兩個星期參加一次社區服務,那麼下列幾項資料可以教你如何開始。
①在廚房幫忙。
②參加拯救瀕危物種組織。
③幫助鄰居打掃衛生。
④給老年人閱讀書報。
⑤給小孩當家庭教師。
⑥給生病的小孩做玩具。
仔細打聽一下,就會知道你所居住的社區中的許多有價值的活動,其中總有能吸引你和孩子的事。要想讓社區服務活動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有幾點你必須牢記:
①選擇對你和孩子有意義的事。
②優先考慮這些活動,不要喪失興趣。
③盡量與孩子一起參加。
但必須要牢記的以下兩點①要想讓孩子關心愛護他人,親身經曆是必不可少的,光靠說是絕對不夠的。從本章中,你也許會看到,某些處世技能,尤其是人際關係,隻有通過親身體會才能有效地在大腦中發育出來。
②盡管思維大腦中的語言和邏輯能力對培養孩子的價值觀非常重要,但它們不能塑造孩子的行為,這一任務隻有成為照顧或幫助他人活動中的一員的自豪感和歸宿感才能完成。
家長加入團體,給孩子做個榜樣
家長永遠無法估計你作為榜樣的力量以及對孩子所能產生的影響。如果家長消極對待各種成人活動,那麼就該好好考慮參加活動對你和孩子的好處。孩子會看出父母的態度,而這點對他會產生很大影響。如果父親喜歡壘球運動,經常穿著運動衫在屋子裏走來走去,並且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孩子肯定會受到感染。相反,如果父親勉強加入了“父母——老師協會”
,每次開會都抱怨不停,並且嘲笑其他孩子的父母如何無知,那麼孩子不可避免地會對協會產生負麵印象。
當然,要想讓孩子充分了解團體的價值,最好的辦法便是帶孩子一起參加。費城保留了一個很好的傳統——鄰裏俱樂部,每年大家一起舉行化裝遊行。往往是一家幾代人同時參加,一起製作服裝、演奏音樂、排練小品等,從中享受無盡的快樂。對費城居民來說,俱樂部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社會網絡,幾乎和家庭一樣重要。
幾乎每個社區中都有戶外活動團體、業餘愛好團體,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參加。
0~1歲社交能力訓練
眼跟蹤紅球訓練目的通過訓練視覺,培養探索和交往的能力。
訓練內容在孩子仰臥位時,可用一紅絨球放在他的眼睛正前方,左右緩慢移動,使其眼睛能跟著紅絨球看,在追視的基礎上,有時會四肢舞動,向家長發出微笑。
熟悉環境訓練目的通過視聽,了解周圍環境。
訓練內容出生半個月以後,每天可抱起片刻,沿著房間環現室內四周景象,一邊看還可一邊講述室內的東西,使寶寶了解周圍環境。
注意與反應訓練目的通過視聽訓練,表現情緒反應——笑。
訓練內容在視覺方麵首先練習視力集中,可將紅球、鈴鐺或玩具移至寶寶麵前,當他注視後,可緩慢移動物體,使寶寶的眼睛能跟著物體動,以此提高他集中和注意能力。也可以試著看畫片,可提高注視力,高興時會發出笑聲反應。
加強母子情感交流,保持愉快情緒訓練目的建立母子親情,建立情感交流。
訓練內容嬰兒出生後不愉快的情緒占主導地位,餓了、冷了、尿布濕了、困了,隻會用哭來表示,母親要多抱抱寶寶,撫摸和親吻寶寶,這樣會使滿月後的孩子出現愉快情緒,對媽媽的臉發出微笑,有時甚至手足舞蹈,與母親進行情感交流。早期親子關係的建立給孩子信賴感、安全感,是日後孩子做人的基礎。
研究表明,兒童身心良好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是愉快情緒占優勢。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他醒著的時候,家長經常親切地和他說話,用玩具逗引他微笑,使他在醒著的時候積極活動並形成愉快的情緒。另外,還應當經常給孩子換個環境,背在背上,抱在腿上,抱到另一個房間,抱到室外看看花草樹木、看人、聽聽動物叫聲等等。總之,孩子和外界接觸越多,越能促進智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