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社交處世能力培養(3 / 3)

叫名字訓練目的能轉頭向著叫他名字的人,訓練小兒發出聲音。

訓練內容家長用親切的聲音在小兒背後叫他的名字,當小兒轉頭向家長時,要親切和藹地向孩子笑笑,並說:“啊,是在叫你呀!真乖。”逗小兒發出聲音。

藏“貓貓”

訓練目的逗引孩子發出笑聲,並和大人建立感情。

訓練內容家長麵對孩子,互相觀看,而後拿出一張白紙,突然遮住大人的臉,稍過片刻後忽然又將紙拿開,看著孩子,反複進行幾次,孩子會高興地發出喜悅的笑聲,並伴有四肢的活動。

微笑迎人訓練目的見到親人示以微笑,建立母子感情。

訓練內容當孩子醒著時,家人突然出現在他的麵前,看著他但不做任何表示(指說、笑、逗等),孩子看著看著有時麵部會露出微笑。

見親人或食物興奮訓練目的增強和親人的交往,提高對食品的興趣。

訓練內容爸爸上班去了,一天都沒在家。回到家裏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和孩子“說話”,交流情感,還要主動逗著他玩或給他放音樂。時間長了,便建立起感情,以後爸爸回來後,還未主動對話前,寶寶看到後,便會主動發出笑,四肢活動,表現出興奮的樣子。同樣,每天用固定的餐具喂孩子,時間長了,尤其是在他有饑餓感,看到食物或餐具時,他都會表現出興奮的樣子。家長還在喂哺前穿插一些相關的語言,逗引孩子,時間長了,隻要聽到聲音他就會興奮起來。也可訓練孩子自己吃餅幹,開始時最好是軟一些的餅幹,笑著對孩子說:“寶寶,吃餅幹啦!”邊說邊幫著將餅幹放在孩子的嘴邊,孩子會高興地將餅幹咀嚼後咽下,流露出興奮的情緒。

遊戲活動訓練目的活躍情緒,提高社交能力。

訓練內容可以反複玩藏“貓貓”遊戲,先由家長掀去遮在臉上的紙,接著鼓勵孩子自己掀,並在揭開紙的時候,發出“喵”的聲音,同時發出笑聲。也可繼續玩照鏡子遊戲,和媽媽一起在鏡子裏觀察彼此的五官和表情,配合相關的語言和動作,逗引孩子發出笑聲。

舉高高訓練目的通過舉高高遊戲,建立愉快情緒和父子親情。

訓練內容爸爸將孩子抱好,然後高高地舉起來,接著再放下來。可以穿插一些相應的語言,孩子一般會很高興的。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既不能嚇著孩子,更不能做拋空和接住的動作。連做幾天後,隻要爸爸抱起孩子,孩子便會做出準備舉高的動作,同時也逗得孩子高興,增進了父子親情。

強化母子親情訓練目的訓練幼兒與母親對話,培養交往能力。

訓練內容當媽媽下班回來時,家裏的大人抱著孩子迎上去說:“媽媽來了,媽媽來了。”邊說邊將孩子交給媽媽。媽媽懷抱孩子後,對孩子說:“叫媽媽,叫媽媽。

”同時要耐心親切地教小孩發出“媽媽”的音節。這個時期的孩子,常常會主動與他人搭話,大人無論在做什麼事,都應當停下來盡量地向孩子做出“回答”,要利用一切機會,與孩子親切對話,為小兒創造良好的語言條件。隨著交談中語言的發展,近而增加了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能力。

招招手“再見”

訓練目的使小兒理解語言並能使動作和詞聯係起來,培養禮貌行為。

訓練內容當爸爸、媽媽上班離開家時在大人的配合下,訓練小兒招手,說“再見”,或說“爸爸、媽媽再見”,每天練習,以後說“再見”時,就會自己招手了。

歌詞:再見呀,再見呀,招招手。招招手,招招手,再見,再見!

拍手“歡迎”

訓練目的培養小兒兩手動作,促進愉快情緒和行為發展。

訓練內容大人唱一首拍手歌,使小兒情緒愉快地拍手。

接著大人也拍手表示高興,說“歡迎”,並扶小兒的雙手模仿拍手動作,以後小兒聽說“歡迎”就會拍手。

歌詞:拍手,拍手,拍拍小小手;拍手,拍手,拍拍小小手。

認識自己訓練目的激發情緒,培養社交能力。

訓練內容每天抱孩子照鏡子2~3次,讓他認識自己。邊看邊告訴他鏡中人,如“這是寶寶”,“這是爸爸”等,還可以給孩子化裝,當他看到色彩多姿的自己時,會流露出高興,甚至能發出笑聲。

注視大人行動訓練目的通過觀察,模仿大人行為。

訓練內容大人要經常在寶寶麵前做事,並注意觀察寶寶是否注視大人的行動,開始時應給予引導,如“寶寶看爸爸拿什麼呢?”,“媽媽提著菜筐上街了!”等等。

從中讓他了解和模仿大人的行為活動。

繼續練習招手“再見”,和拍手“歡迎”

訓練目的使小兒理解語言,並能使動作和詞相聯係,培養禮貌行為。

訓練內容當爸爸或媽媽離家上班時,大人要引導小兒招手,同時說“再見”或“爸爸,媽媽再見”等。也可配合唱再見歌,招手表示再見。接著,大人拍手表示高興,說“歡迎”,並扶小兒雙手模仿拍手動作,以後小兒聽說“歡迎”,就會拍手表示。

模仿大人動作訓練目的觀察大人活動,引發孩子模仿行為。

訓練內容小兒在注視大人動作的基礎上,可以設計出一套包括拍手、搖頭、身體扭動、揮手、踏腳等動作,並配上兒歌,開始時家長可一樣一樣地做示範,邊做動作,邊唱兒歌,邊教孩子學。孩子熟悉或理解後,便開始模仿和掌握這些動作,學會和做對一種都要給予讚許和表揚。最後將這些動作串在一起,配上兒歌進行表演,從中培養了孩子觀察和模仿的能力。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目的逐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增進交往中的獨立性。

訓練內容在培養定時睡眠,定時進食,大便坐盆,定時小便,使用小勺和用杯喝水的基礎上,進一步學會能配合大人穿、脫衣服(如穿上衣知道把胳膊伸入袖內等)和自己捧杯喝水的良好習慣,開始時允許孩子灑漏,慢慢地越來越熟練後,便不再灑漏。家長應放手讓孩子練習自己做。

繼續模仿大人的動作訓練目的觀察大人行動,引發孩子模仿行為。

訓練內容小兒在注視大人動作的基礎上,可以設計出一套包括拍手、搖頭、身體扭動、揮手、踏腳等動作,並配上兒歌,開始時家長可一樣一樣地做示範,邊做動作,邊配兒歌,邊教孩子學。孩子看熟和理解後,便會逐漸模仿和掌握這些動作,學會和做對一種都要給予讚許和表揚。最後將這些動作串在一起,配上兒歌進行表演,從而培養了孩子觀察和模仿的能力。根據這種模式,可以按孩子的實際情況,隨時變換內容,擴大模仿的範圍和能力。

指認動物訓練目的認識常見動物,並模仿其叫聲。

訓練內容在活動室的牆上布置小兒所熟悉的動物玩具或圖片,或桌上放上動物玩具,大人告訴小兒動物的名稱和叫的聲音,然後問“小狗在哪裏”,讓小兒用眼睛找,用手指,並模仿“汪汪”的叫聲、小雞、小鴨、小貓、小羊等類推。

平行遊戲訓練目的培養愉快情緒,加快獨步行走。

訓練內容讓小孩和小朋友或家長一起玩,找出相同的玩具同小朋友一塊玩,培養小兒愉快情緒。學步的小兒如在一起玩各種各樣的玩具學走,能互相模仿,互不侵犯,加快獨走進程。

指五宮訓練目的教會小兒認識五官。

訓練內容大人指著布娃姓的眼睛說:“娃娃的眼睛在哪裏?”用同樣的方法指出鼻子、嘴巴、耳朵等反複認識以後,再以遊戲方式讓小兒指認。大人唱“認識五官歌”

,並做動作,指出五官部位,教小兒模仿指出。

歌詞:

鼻子,鼻子,鼻子,在哪裏?在這裏!(同時指鼻子)眼睛,眼睛,眼睛,在哪裏?在這裏!(同時指眼睛)耳朵,耳朵,耳朵,在哪裏?在這裏!(同時指耳朵)嘴巴,嘴巴,嘴巴,在哪裏?在這裏!(同時指嘴巴)搖頭,搖頭,搖頭,搖搖頭。搖搖頭!(同時指頭部)用動作來表示配合或表達願望訓練目的增進和大人的交往能力。

訓練內容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訓練和培養孩子逐步具有配合大人的能力,建立起良好的習慣,如進餐前,知道伸出雙手讓大人給他洗手。吃完飯後,也會做出動作配合大人給他擦臉、洗手和收拾用具。同時,還應建立起向大人表達願望的動作,如將玩具或食品放在他的麵前,如想要,訓練他會點點頭表示同意;如不想要,教會他用搖搖頭來表示不同意。

1~6歲幼兒社交能力訓練

獨自玩訓練目的培養獨立性。

訓練內容為孩子準備他喜歡的玩具,如小汽車、積木布娃娃、圖片等。在大人可以觀察到的範圍內,鼓勵孩子坐在地板或地毯上自拿自玩。在玩的過程中,如果孩子提出問題,要實事求是地認真回答,不能搪塞或敷衍了事。

繼續培養獨立生活能力訓練目的逐步培養獨立生活能力。

訓練內容在培養了定時睡眠、定時進餐、定時大便等生活習慣後,為逐步過渡到建立獨立生活的目標,培養能主動控製大小便,能主動坐盆,或能用語言表達。生活中的物品,如鞋、帽等,能自己脫掉,並放在固定的地方。

能觀察和分辨大人的表情訓練目的在和大人的接觸中,孩子逐漸體驗到大人喜、怒、哀、樂的各種表情。他懂得做大人高興的事,見到大人高興,他也會高興。大人也可以用自己的表情,來促使孩子的動作,如孩子做了錯事(如將髒東西倒放滿地),家長隻要做出不高興或氣憤的樣子,孩子就會不再繼續滿地亂扔。家長要用自己表情的變化,來啟發孩子的分辨能力。

聽音拍手訓練目的通過音樂遊戲,培養孩子們能在大人的引導下,能達到聽見聲音便會做出相應的動作。也促進孩子們能理解“拍手”等的詞意,練習“拍手”等動作。

訓練內容阿姨和小朋友在一起玩遊戲,邊拍著手,邊說出“拍拍手”,同時讓孩子們也模仿阿姨來拍手。熟悉後可以跟琴唱歌,一邊唱一邊拍手,孩子也跟著拍手。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孩子們隻要聽到這一歌曲的琴聲時,便會主動先拍起手來,加強了孩子與周圍環境的聯係。

和小朋友玩,分享食物、玩具訓練目的培養與同伴建立友情和分享物品。

訓練內容要創造各種機會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做集體遊戲(如拉大鋸和蓋房子遊戲),建立起親密的友情,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或食品主動拿出和同伴共同分享。

和大人玩訓練目的培養親子感情。

訓練內容培養孩子能和大人一起玩遊戲,如玩“開飛機”,大人當飛機,孩子做乘客,孩子騎在大人的肩頭上,大人要抓好孩子的雙手,說:“現在飛機起飛了,請乘客坐好。”在室內轉著走幾圈後,說:“飛機到上海了,請下飛機!”接著將孩子放下來。同時也可和大人一起玩“過家家”遊戲,孩子可當理發員,給布娃娃理發、洗臉等。

學做家務訓練目的培養與家庭成員交往的能力。

訓練內容培養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知道家中日常生活用品存放的位置,每天讓他模仿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簡單的家務事,如拿拖鞋、拿書報、搬小凳、倒果皮、擦桌子等等。如能按要求完成任務,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根據完成的情況,還可增添一些其他內容,使他感到自己成為家庭中的一名“真正的成員”,從中也學會和掌握了相應的勞動技能。

用語言表達訓練目的在與他人交往中,培養表達能力。

訓練內容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要不斷啟發或提示孩子能學會用語言稱呼、問好。說“再見”等,比如,早上見到鄰居的叔叔時,會說:“叔叔再見。”跟小朋友一起玩,當離開回家前,應當向同伴說:“小朋友,再見!”當孩子幫助或想幫助別人做事時,家長一定要支持他。當他有什麼要求時,也鼓勵他能用語言表達,如想喝水,會主動向媽媽說:“我要喝水。”想出去玩,會說:“我要上街。”想玩玩具時,會說:“我要布娃娃。

”等等。

和小朋友協同遊戲訓練目的建立起和同伴的友善情誼。

訓練內容鼓勵孩子和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給他們相同的玩具,以避免爭奪。當一個孩子做一種動作或出現一種叫聲時,另一個孩子會立刻模仿,互相笑笑,這種協同的遊戲方式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孩子們不約而同的做法使他們互相默契而得到快樂。家長要想辦法為孩子創造這種一起玩的條件。

認識自然現象訓練目的到大自然中去,培養孩子觀察和記憶的能力。

訓練內容要經常帶孩子到公園和兒童樂園,在對大自然觀察的過程中,要不斷向孩子提出問題,讓孩子去仔細地觀察、比較和記憶。如早上出太陽後,天變得很亮;

傍晚太陽落山了,天色變暗;晚上星星、月亮出來了。天氣經常會有變化,有時晴天,有時陰天,有時炎熱,有時寒冷,有時刮風,有時下雨,有時下雪,有時打雷,有時閃電……。

培養孩子從觀察中進行比較。理解和適應大自然的變化。

辨別是非訓練目的培養是非觀念。

訓練內容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教孩子辨別是非。讓孩子知道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壞事,孩子做好事時要及時表揚;要用眼神和手勢,防止孩子做不應當做的事。也可配合講故事,逐步建立孩子的是非觀。

學會打招呼訓練目的在交往中培養禮貌待人。

訓練內容早上見到爺爺、奶奶知道問聲“早”;見到鄰居阿姨知道問聲“好”;媽媽上班去了,知道說“媽媽再見”;接受別人東西時,會說“謝謝”等。

廣交朋友訓練目的培養孩子團結友愛,互相謙讓的品德。

訓練內容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交往,選擇團結友愛的童話故事講給他聽,引導他使其意識到不打人、不咬人、不哭鬧是好孩子,讓他知道和小朋友一起玩,如何做個聽話的好孩子。在一起玩的過程中,要教孩子對小朋友們要謙讓,應當主動把玩具借給別的小朋友玩,還可以一起玩積木和捏麵團等遊戲;有食品時也提倡主動分給其他小朋友;小朋友因不慎摔倒了,要知道主動去扶起小朋友等等,不斷提高團結友愛、互相謙讓的好品德。

培養是非觀念訓練目的培養孩子有明確的是非觀念。

訓練內容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過程中,繼續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如他出現打人、咬人的行為時,大人要用語言、手勢、眼神批評他,增強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使其終止這種行為。對孩子不良行為的製止要及時,態度要堅決,但不要打罵,更不能庇護、縱容。在此基礎上要積極地引導孩子要多為小夥伴做好事,要愛惜公物和集體的環境,不損害公共的花草和用具;損壞了集體或其他小朋友的東西要主動講出來,並表示歉意。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目的提高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訓練內容要鼓勵孩子飯前便後自己洗手;大便後在大人的關照下,能自己用紙擦幹淨;會穿鞋襪和戴帽子;要自己拿勺練習吃飯;能自己拿杯子喝水;能整理自己的玩具;知道配合大人穿衣等等。

講禮貌訓練目的培養作客有禮貌,行為有分寸。

訓練內容帶孩子外出作客時,要求孩子有禮貌,見人問聲“好’,接受食品或玩具時說“謝謝”,不能亂翻亂動別人東西,離開時說“再見”等。

培養做事有條理訓練目的養成生活條理有序的好習慣。

訓練內容要鼓勵孩子脫下的衣服疊好,按次序擺在椅子上;玩具排列有序,玩完收回原處不亂扔;吃飯要坐在餐桌上,不滿桌灑米粒,吃完將食具整齊地放在桌上等。

摸黑到房子裏取東西訓練目的練習不用視力而用觸覺及記憶力去取物。

訓練內容第一次由大人陪伴,在不開燈的條件下,進屋去取放在桌子上的筆盒。逐漸適應後,孩子已不怕黑,可以自己進屋去拿自己想要的東西。要完成這一“任務”,主要是靠孩子的位置覺和觸覺,同時也與平時的記憶力有密切關係。經過鍛煉,不僅可以提高本體感覺,而且對促進記憶力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搜集廢品,廢中求用訓練目的學會利用廢品,為己所用,發揮想象力。

訓練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可用的廢品”,如包裝盒、塑料瓶、點心托等廢品。家長要和孩子一起發揮想象力,充分利用這些廢品為遊戲所用(如過家家)。

比如,大人可幫助他把點心托清洗幹淨當小碗和小碟;用吃完雪糕的小勺和小碗洗淨當勺和碗;將喝完的奶瓶洗淨後做用具;將冰棍的柄洗淨當筷子。諸如此法可以收集到眾多可以玩過家家的用具。這一方麵可以培養想象力,也可從小培養起節約的好習慣。

學習加法訓練目的練習10以內的加法,領悟數的概念。

訓練內容用積木或大豆擺成一排,如先擺兩個,加一個是多少。孩子如果在3歲半已學會5以內的加法可以先從擺5個開始,再加一個或兩個,逐漸加到10個,用點數的方法答出所得數目。然後再從擺6個或7個開始,用先擺東西再點數的方法學習10以內的加法。熟練之後先從6顆豆開始,按隨意變化的數量分成兩份(如一份2顆、一份4顆)讓孩子加。接著可用同樣方法,逐步采用7顆豆、8顆豆直到10顆豆分份練習加法。用組合方法來練習加法,就可以擺脫直接用點數來說出結果的弱點。

訓練提示通過點數學習加法是孩子必經的過程,孩子是通過有幾個東西才認識數的,多次擺,多次點數,再按不同的組合才漸漸脫離點數過渡到心算。

外出“采購”和“辦事”

訓練目的認識各種商店和公共設施的功能。

訓練內容平時家長要經常帶孩子去各種商店購物,讓孩子知道副食店可以買到食品和調料;百貨公司可以買到衣服、文具和玩具,也能購買食品;超級市場購買包裝好的食品和日用品;自由市場能買肉、魚、新鮮蔬菜和水果;醫院和藥房能買到藥品、紗布和創可貼等醫療用品;郵局可買到郵票、信封和取外地寄來的包裹;奶站可以買到牛奶和酸奶;收發室可以取到信和報紙;書店可以買到各類圖書等等,這樣可以不斷擴大孩子對外界的了解,與外界交往的知識麵也隨之日益豐富起來。

去熟悉的地方訓練目的學習認路,分清方位和方向。

訓練內容大人和孩子上街時,先告訴他要去的目的地,讓他走在前麵帶路,如孩子常去的爺爺家,孩子知道怎樣找公共汽車,知道坐哪一路車,從什麼站上車,到什麼站下車,下車後要不要穿胡同,還要走多少路等,鼓勵孩子一條一條地記清楚。在此基礎上,可以逐步擴大活動的範圍,比如去公園,去郵局,去幼兒園,去超市等。逐步提高他認路、分清方位和方向的能力。

接觸和了解家電訓練目的認識各種家電的功能和用途,防止觸電。

訓練內容目前一般家庭都具有電視、電話、冰箱、電腦、收音機、空調、微波爐等,與此同時,家裏的電源插座也比較多。首先應將電源插座安在相對高一些的地方,避免孩子觸電,即使這樣也還是要反複給孩子強調:一定嚴禁觸碰插座!在此基礎上要有意識地向孩子介紹家裏各種電器的性能和用途,擴大知識麵,使他不但能了解這些家電,同時也可從中分享各種樂趣。

培養文明進餐習慣訓練目的建立文明生活習慣。

訓練內容具體要求是:坐得端正,讓大人先動筷吃。別人夾來菜要說“謝謝”。專心吃飯,吃飯時不說笑,不打鬧,細嚼慢咽,保持桌麵和衣服整潔。正確使用餐具,用自己的碗筷吃自己盤裏的菜,“集體”的菜要用公用的勺去取,不能用手抓飯菜。懂得謙讓,好吃的東西要大家吃,不能獨占,分水果時給什麼要什麼,不要自己去挑。吃完飯後再下桌,幫助擦桌和收拾餐具,同時要養成擦嘴和嗽口等良好習慣。

注意問題

正確處理孩子吵架

日常生活中,常發生孩子為這樣那樣小事與夥伴爭吵不休的現象。嚴重的,還會動起手來。

一些家長對孩子吵架的處理方法欠妥:有的立下規矩,嚴令自己的孩子不許再跟某某玩耍;

有的護短,找上門去責怪別人孩子欺負自己孩子;有的教授孩子以罵還罵、以打還打;還有的親自對別的孩子威脅恫嚇,甚至動手替自己孩子出氣。也有很多修養高的家長,能夠心平氣和地處理,把吵架當做小事一段,不去計較。吵架是人生成長伴隨的必然現象,甚至可以說是兒童的一門必修課。孩子們正是在玩耍、爭吵、打鬧。甚至動手相鬥,但不久又破涕為笑、重歸於好的反複過程中,逐漸學會同別人相處,認識自己也認識別人,理解紀律和禮儀,尊重寬容別人修正自己,建立珍惜友誼,懂得謙讓、合作,提高控製自己情緒、約束自己行為的能力,鍛煉申辯自己理由、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對獨生子女而言,吵架尤為重要。

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不太會處理生活中發生的種種矛盾,凡事請教依賴父母,社交、相處、合作能力普遍較差。正是在與同學們玩耍、吵架、打鬧,在互相爭辯、互相協調、互相妥協、互相理解、尊重寬容中學到了家中、課堂上不能學到的東西。因此,家長不僅不能視孩子吵架為洪水猛獸,加以簡單地製止,反而應當指導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父母的責任

父母的責任是規定一套規矩,自己以身作則。青少年需要知道父母關心的是什麼,希望的是什麼,他們會反對甚至反抗父母製定的規矩,試探父母容忍的限度,這是肯定的。沒有孩子會始終對父母盲目服從,青少年肯定討厭父母的那套規矩,父母必須容忍,不能希望孩子們會喜歡他們的戒律。

管教孩子的老方法是限製,新方法是規定限度,這兩者之間有極重要的差別。以往,青少年的感情常被忽略,隻知道對他們加以限製,會引起他們憤怒和爭辯,甚至抗拒。規定限度的新方法,是保持青少年的自尊心。限度不是任意規定的,也不是反複無常的。限度是在確守道德標準或原則的前提下規定的,是在幫助孩子人格成長的原則下規定的。

感情與行為間的差別,就是新方法的基礎。父母對孩子的感情和希望是放任的,但是對孩子不當的行為,在處理上卻是嚴格的。家長關心青少年的意見和態度,也不應輕視他們的夢想和希望,但是卻不能放棄製止及教導孩子某些行為的權力。父母不是青少年的朋友或遊伴,而是他們友善的監護人,對他們有無比的關切,為了堅持道德標準,也必須有無比的堅強來忍受孩子們的怨恨。

正確對待孩子“不合群”

2~3歲的孩子長得聰明又活潑,就是有一點不好,不太合群。這主要是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突出發展的結果。要把這個缺點改過來,教育孩子懂得建立友誼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父母經常不知道如何去做。

對於年齡較小或內向孤僻的孩子,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邀請性格相近或有共同興趣的孩子參加活動。活動剛開始,孩子們如何相處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有機會在一起,一起玩遊戲、搞活動,隻要孩子獲得了一次重要的共同經曆,就能為日後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礎。一旦孩子喜歡和同伴相處了,那麼你就應該對他(她)強調朋友的價值,鼓勵他們交往,不要鼓勵孩子抱怨同伴,否則就會強化他的孤僻。

等到孩子有了來往密切的朋友以後,父母的作用便是指導孩子如何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確定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範圍,灌輸適當的價值觀,鼓勵孩子個人的成長和人際關係的發展。

擁有一個“好朋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任務,這能為他日後良好的人際關係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