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生命不朽(6)(2 / 3)

同學們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嚴峻環境中,都要始終堅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咬咬牙堅持一下,當前的處境是會完全改觀的。

二、自殺的危機介入

“危機”在這裏特指自殺行動。危機介入則指在個體計劃、準備甚至是實施自殺行動的過程中,對可能的或正在進行的自殺行為進行幹預,從而達到挽救生命的目的。

2000年4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的一份資料顯示,自殺已成為我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且還在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星辰在線2003年9月8日公布的有關數字也同樣顯示:根據中國首次開展的大規模自殺調查,中國每年有約200萬人自殺未遂,28.7萬人死於自殺,點全部死亡人數的3.6%。在15-34歲人群中,自殺位列第一死因。

在1995年至1999年全國人口最重要的死因中,自殺列第5位,僅排在腦血管疾病、支氣管炎和慢性肺氣腫、肝癌、肝炎之後。而在15至34歲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殺更是第一原因,其中女性自殺率比男性高25%,農村自殺率是城市的3倍!

自殺已成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個突出問題,它離每個人都不遙遠,包括年幼的孩子,這絕不是聳人聽聞。

而心理學家說,很多自殺的人並不想死,隻是一時的衝動。所以為了您的孩子,家長極有必要了解有關危機介人的內容。

三、自殺的預警信號

家長們要明了這樣一件事情:自殺很少是突然某一刻決定的結果。在一個人自殺之前,通常會有預警信號可循。

通常來說,最強烈的也是最令人擔憂的信號就是孩子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我不能繼續下去了”,“什麼都不重要了”,“我想結束一切了”等等,這種話永遠都值得特別警惕。

其他常見的出現在孩子身上的預警信號還有:米情緒變得低落或是性格變得孤僻內向;米行為變得魯莽;米將事務整理得井井有條並贈送分發貴重的財產;米在行為、態度或外表上出現顯著變化;米突然濫用酒精等成癮性物品;米生活出現重大改變或是遭受重大打擊。

四、案例與案例分析

案例:花季不該這樣結束小雨剛滿16歲,是某重點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她平時學習非常努力,成績也很好,但在學校的一次重新分班中,她發現新班裏很多同學都是這一年級的佼佼者,這使她預感到在新班學習會很吃力,認為還是原班好,於是要求回原班。但學校並沒有同意她的要求。

雖然情況並不像預感的那樣糟糕,在新班每次考試都在80分以上,但小雨一直不滿意新班,又爭強好勝,考試總想保持在90分以上。為了達到目的,她隻好白天黑夜拚命學習。這樣超負荷的學習使她心理上感到很累,漸漸地情緒低落、抑鬱焦慮、意誌消沉、萬念俱灰,最終競開始有了死的念頭,常流露出隻求一死了之的想法。

終於,那一天不幸地到來了。就在前一天,她還叉一次對家人說:“唉,又要考試了。”話語中流露出對考試極度的膽怯和恐慌。可是家人並沒有注意到,她自己也無力自拔、自救。最終,處於人生最美好花季的她,還是選擇用安眠藥結器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點平:處理意見案例點評從上麵個案的敘述當中,家長們可以發現小雨有嚴重的抑鬱傾向,如心理上感到很累,漸漸地變得情緒低落、抑鬱焦慮、意誌消沉、萬念俱灰……想一死了之,等等。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抑鬱障礙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自殺者中的60%都是因抑鬱障礙和精神分裂症造成的。自殺實際上就是抑鬱症的惡性症狀。

其實,小雨在自殺前曾經流露出尋死的警報信號,希望能引起身邊同學和老師對她的注意,但遺憾的是她的家人、老師和同學都未能及時給予小雨注意和幫助,使她在絕望中選擇了死亡。如果小雨的家人、老師和同學能夠對自殺有所了解,對她發出的自殺信號有所警覺,而及時介入到小雨的自殺行為中去,無辜的小雨應該還有機會繼續享受生命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