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從職業上講:雖然腰椎間盤突出症可見於各行各業,但一般以勞動強度較大的產業工人多見。當然,腦力勞動者的發病率也並不很低,這可能與腦力勞動者長期處於坐位和活動量少有很大關係。
(5)從姿勢上講:每天常常伏案工作的辦公室工作人員及經常站立的售貨員、紡織工人等較多見。長期體位固定,姿勢變化較少,腰部肌肉常處於某個方向上的緊張狀態,均可造成腰椎間盤突出。
(6)從生活和工作環境講:若環境經常潮濕或寒冷,也易發生腰椎間盤突出。例如:夏天的空調環境、潮濕的礦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誘發椎間盤突出的條件。
(7)從女性的不同時期講:產前、產後及更年期為女性腰椎間盤突出的危險期。婦女懷孕期,尤其是後期,因為腹內胎兒的不斷生長增大,勢必造成腰椎過度前凸的姿勢,從而增加腰部負擔。產後由於內分泌係統的改變尚未恢複,骨關節及韌帶都較鬆弛,這時也易發生腰椎間盤突出。如果再加上某些產婦產後體重突然增加,則更加大了這種危險性。更年期的婦女,由於內分泌的改變,骨質疏鬆及骨關節、韌帶的退化等改變增多,也有可能導致發病率增高。
還有不少人,例如有先天性腰椎發育不良或畸形的人,甚至精神過於緊張的人,也相對地比一般人易患此病。
三、警惕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誘發原因
從前麵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病名的解釋之中,已經說明了產生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原因是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方麵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地說,產生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誘發因素可以有:(1)突然的負重或閃腰:突然的腰部負荷增加,尤其是快速彎腰、側屈或旋轉,是形成纖維環破裂的主要原因。
(2)腰部外傷:在暴力較強、未引起骨折脫位時,有可能使已蛻變的髓核突出。此外,進行腰穿檢查或腰麻後也有可能產生椎間盤突出。
(3)姿勢不當:在起床、起立等日常生活和某些工作中,若腰部處於屈曲位時,突然給以一個外加的旋轉動作,則易誘發髓核突出。
(4)腹壓增高:有報道表明,腹壓與椎間盤突出有一定關係,有時甚至在劇烈咳嗽、噴嚏、大便秘結、用力屏氣時也可發生髓核突出。
(5)受寒與受濕,寒冷或潮濕:可引起小血管收縮、肌肉痙攣,使椎間盤的壓力增加,也可能造成蛻變的椎間盤破裂。
四、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症
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人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長短以及個體差異的不同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臨床症狀。
主要的臨床表現如下:
(1)腰部疼痛:幾乎所有本病患者都有此症狀。腰痛的症狀可在較明確的扭傷或外傷後出現,也可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出現。腰部疼痛的範圍較廣泛,但主要表現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持續性的鈍痛最為常見。平臥位時疼痛可減輕,久站後疼痛可加劇。疼痛的原因主要是椎間盤突出後刺激了鄰近組織的神經纖維。此外,還有一種疼痛發生急驟,呈痙攣樣劇痛,並造成腰部活動明顯受限,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這種疼痛往往發生在髓核大部分突出,突然壓迫神經根,使根部血管同時受壓而造成缺血性的炎性疼痛,所以疼痛較為嚴重。
(2)下肢放射痛:下肢放射痛可在腰痛發生前出現,也可在腰痛出現的同時發生,或在腰痛發生後產生。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後側至足跟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嚴重者可呈電擊樣疼痛。為了減輕疼痛,患者往往采取屈腰、屈髖、屈膝的姿勢。下肢放射痛一般多發生於一側下肢,即髓核突出的一側,但少數中央型突出者則可能產生雙下肢疼痛的症狀。下肢疼痛的原因主要是髓核突出對脊神經根的炎性或機械性的刺激與壓迫,反射性地引起坐骨神經疼痛。
(3)下肢麻木及感覺異常:下肢麻木感一般與下肢放射痛伴隨出現,主要是因為突出的髓核刺激或壓迫了脊神經根內的本體感覺和觸覺纖維。麻木的區域與受累的神經根相對應。
下肢的感覺異常主要是發涼及發冷,患肢溫度降低,尤以腳趾的末端最為明顯,這是因為椎旁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刺激,引起了下肢血管壁收縮的緣故。
(4)肌肉力量減弱或癱瘓:在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嚴重時,可產生神經麻痹而致肌肉力量減弱甚至癱瘓。這多為腰4~5椎間盤突出,腰神經麻痹所致。一般可出現脛前肌、腓骨長短肌、伸拇長肌、伸趾長肌麻痹,表現為足下垂。
(5)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時,可隨著行走的距離增加而加重腰、腿的症狀,並在坐位或臥位一段時間後才可緩解,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跛行。這可能是髓核突出後,繼發地產生腰椎椎管狹窄而誘發這一症狀。
(6)馬尾神經症狀:中央型的腰椎間盤突出,如果突出較大,且較突然,可壓迫馬尾神經,出現會陰部的麻木、刺痛,排便、排尿無力;在女性尚可出現尿失禁現象,男性還可出現陽痿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