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腰椎病防治常識(2)(2 / 3)

在麻醉狀態下采用對抗牽引、直腿抬高、伸踝、推扳、推運等手法,均有可能使椎間隙增寬,減少椎間盤受壓,以創造突出的髓核恢複原位的機會。此外,推拿手法還有牽拉坐骨神經及神經根部的作用,使長期形成的粘連獲得鬆解。

九、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自我按摩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可以通過自我按摩方法緩解腰、腿部症狀,並可配合正規治療,增強療效,同時也可通過自我按摩恢複體力,鞏固療效。

1.腰部的自我按摩

(1)搓法:患者端坐,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雙手對搓10次,待發熱後,緊按兩側腰眼處(第3腰椎棘突左右各3~4寸的凹陷處)。稍停片刻(3~5次呼吸),兩手掌順著腰椎兩旁,上下用力搓動,向上搓到兩臂後屈盡處,向下搓到尾骨下的長強穴(尾骨尖與肛門之間)。連續36次。

(2)捏法:患者姿勢同上。雙手拇指和食指同時夾住脊柱正中的皮膚,從與臍眼相對的命門穴(第2腰椎棘突下)開始往下捏,捏一下,鬆一下,直至尾椎。如此捏脊4次。

(3)摩法:患者姿勢同上。兩手輕握拳,拳眼向上,以掌指關節突出部分在兩側腰眼處作旋轉揉摩。先順時針方向旋摩,再逆時針方向旋摩,各18圈。兩側可同時進行,也可先患側後健側進行。

(4)叩法:患者姿勢同上。兩手輕握拳,拳眼向下,同時用兩拳的掌麵輕叩骶尾部(以不痛為度)。左右拳各叩36次。

(5)抓法:患者姿勢同上。兩手反叉腰,拇指在前,按於腰側不動,其餘4指從腰椎兩側處,用指腹向外抓擦皮膚(注意不能留指甲,以免抓破皮膚)。兩手同時進行,各抓擦36次。

2.下肢的自我按摩

(1)揉臀部:患者站立位。健側手叉腰,患側以手掌置於臀部自上而下以掌根回旋揉動肌肉。揉36次。

(2)捏揉下肢外側:患者端坐,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雙手捏揉同側大腿外側,並順勢向前彎腰,一直捏揉到踝外側。揉捏36次。

(3)捏揉下肢內側:接上手法,雙手繞到大腿內側,由下而上順序捏揉,直到大腿根部。揉捏36次。

(4)捏揉小腿:患者坐位,“二郎腿”樣將患側小腿架於健側大腿。雙手捏揉小腿內側、外側、後側,由膝至踝。重複36次。患側、健側交換,健側同患側一樣捏揉36次。

(5)搓腳弓:接上手法,捏踝後,順勢搓揉腳弓。重複36次。左右交換。

3.自我點揉穴位

一般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自我點穴可以選擇委中,是謂“腰痛委中求”。患者在捏揉小腿、腳弓後,用對側拇指指腹在委中穴上(委中穴位在胭窩橫紋中央處)用力點揉片刻,也可緩解腰痛。此外,可選擇環跳穴(環跳穴位於臀部外上部、壓痛最明顯處),用力點揉片刻,可緩解下肢症狀。

4.利用按摩機械

有條件的患者還可利用按摩機械自我按摩。常用的家庭按摩機械有電動按摩椅、電動按摩器等。

十、腰椎間盤突出症使用腰圍的注意事項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使用腰圍應注意以下幾點:(1)腰圍的規格要與腰周徑及長度相適應,其上緣須達肋下緣,下緣至臀裂以下。腰圍後側不宜過分平凸,一般以平坦或略向前凸為宜。

(2)腰圍佩戴時間要根據病情適當掌握,一般整個使用時間以3~6周較為適宜,最長不超過3個月。並且在睡眠、休息及不痛或輕度疼痛時,要適當摘下腰圍一段時間。

(3)腰圍佩戴後仍要注意避免腰部過度地活動,一般以完成正常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的活動為度。

(4)在使用腰圍期間,還應在醫生指導下,逐漸進行腰背肌鍛煉,以防止或減輕腰肌的萎縮。腰背肌鍛煉還可防止粘連形成,有助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恢複。

十一、適合非手術療法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可以說,非手術療法適合於所有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即使是需要手術的患者,在術前術後,非手術療法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下列情況下,首先必須考慮非手術療法:(1)首次發病,除有明顯的馬尾神經損害症狀(即下肢肌力減弱,甚至癱瘓,相應的感覺障礙或異常,小便失禁,排尿障礙等),否則不宜手術。

(2)病程雖長,但症狀及體征較輕的患者。

(3)經特殊檢查突出物較小的患者。

(4)由於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皮膚疾病,如年邁、全身狀況較差的患者,應首先考慮非手術療法。

(5)一時難以明確診斷的患者,可在非手術治療的同時,邊觀察,邊治療,同時采取相應措施以明確診斷。